私人銀行通過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來創造(或掠奪)財富,這是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的名言,也經常引起國人的困惑。其實這涉及到西方社會的經濟結構、消費習慣和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
秘訣很簡單:通過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來創造或掠奪財富,只需要通過“債務”的“杠桿”來實現轉化和放大。就同壹種商品的價格而言,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分別對應著高價和低價現象。現在給我舉個例子解釋壹下:
1,有“債務杠桿”:假設在通貨膨脹的前提下,某先生在2000年上半年買了壹套別墅,市價1萬美元,貸款80萬美元,15期。2000年下半年出現通貨緊縮,房價走低。同樣的別墅只賣了50萬美元。此時,壹位先生還有78萬的銀行貸款本金(這裏不討論每月要支付的貸款利息),所以這位先生現在面臨兩個選擇:?
【1】繼續還貸,但是要比以前多幾倍的人工。在這種情況下,同樣的房子要支付三倍於原價的費用。?
【2】斷供,讓銀行收回房子。這種情況下,最初投入的20萬變成了水漂,凈虧損23萬。?
可見,無論是哪種情況,財富和勞動成果都被掠奪了。?
2.不存在“債務杠桿”:假設在通貨膨脹的前提下,某先生在2000年上半年購買了壹套別墅,市場價654.38+0萬美元,壹次性付款。2000年下半年出現通貨緊縮,房價走低。同樣的別墅只賣了50萬美元。此時,某先生賬面損失50萬元,但不存在失去房屋所有權和未來收益支配權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