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瘟疫,又稱史靜大瘟疫,是發生在崇禎年間,發生在中國北方的壹次大規模瘟疫。覆蓋範圍很廣,包括山西和華北的幾個大省。發病始於崇禎六年,十四年蔓延至河北,並隨著戰亂和起義軍蔓延至更多地區。
到李自成在北京被殺的時候,北京已經有很多居民因為瘟疫而死了。此時的北京更像壹座死城。
針對明末發生的這場瘟疫,今天的學者專門研究了這場瘟疫的影響,發表了壹些相關的論文。其中,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教授曹根據明末的壹些相關史料發表了壹篇關註度很高的論文,在論文中他得出了壹個驚人的結論:鼠患瘟疫是明朝滅亡的決定性因素,即鼠亡於明朝的觀點。
事件背景
1,生態破壞
據史料記載,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明朝與蒙古邊境壹直存在混亂,導致許多漢人逃往蒙古草原,大面積的牧場被開墾為農田,改變了牧場的生態環境。其中,原本生活在草原上的老鼠生存空間被壓縮,人與老鼠接觸的機會大大增加。
2.異常氣候
同時,明朝末年恰好是旱災頻發的時期,萬歷年間有三次旱災,都造成了瘟疫。崇禎十四年,又壹次大旱,持續了四年。隨著幹旱肆虐,逃命的不僅僅是難民,老鼠也需要到處尋找食物,所以大量老鼠進入人類聚居區也就順理成章了。
鼠疫桿菌通過儲存在難民身上的跳蚤將病毒傳播給難民,難民的遷徙和流動將病毒擴展到更大的區域。華北作為明末農民戰爭後期的主戰場,天災人禍不斷,明末大瘟疫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醞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