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從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認識大宗商品市場的地位和作用,加強和完善大宗商品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原所長胡俞越告訴記者,我國是加工制造業大國,大宗商品進行戰略性資源的國際化配置,壹般是用貿易方式和投資方式。
過去是貿易方式為主,投資方式為輔,現在出現並行趨勢,兩種手段靈活應用,“大宗商品的安全體系應該是‘資源可控制,價格可承受’,並不能也不必壹味追求價格最低”。
中國海油集團能源經濟研究院院長王震告訴記者,原油是“工業血液”,國際石油貿易量的擴展及其衍生品市場的發展,深化了原油商品市場與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
美聯儲政策從不同維度深刻影響國際原油市場,溢出效應顯著。我國推出“國際平臺、凈價交易、人民幣計價、保稅交割”的原油期貨已有3年,其制度設計經受住了實踐檢驗。目前,中國原油期貨交易量已躍居全球第三。
擴展資料:
大宗商品價格暴漲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大宗商品價格指數顯示,2020年4月至2021年2月,全部商品指數上漲了67%,其中能源指數漲172%、原油指數漲170%。
此輪大宗商品上漲及全球通脹預期的主要驅動力來自於美國。過去10年,美國實施超寬松貨幣政策,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刺激力度空前。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通脹效應不斷顯現。
壹方面,美元“洪流”讓全世界擔憂通脹是否會成為全球經濟面臨的主要風險。另壹方面,全球防控疫情成果逐漸顯現,經濟加快復蘇、需求恢復新增長。這些供需因素與流動性寬松疊加,引發大宗商品價格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