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滅斷絕"指的是妳雖然將這個國家滅亡了,但不能讓他斷了祭祀,就是我們民間所說的斷了香火。"封建親戚"是說要將"親"和"戚"分封到各地,來保證周統治的穩固,親指的是血緣關系,戚則是婚姻關系。"柔遠能邇"大體上就是對待離得遠的要用懷柔政策,離的近的國家要親近。
武王克商,未及下車就封了壹批諸侯國,神農之後為焦國,屬姜姓;黃帝之後於祝國,任姓;堯後於黎,祁姓;舜後於陳,媯姓;禹後於杞,姒姓;湯後於宋,子姓。
如果說周公於周王朝居功至偉,武王的遠見卓識絕對是其思想的根源。人們往往通過後世的理念去看待古代歷史的人和事,這種行為是壹種思維慣性,本無可厚非,不過如果想真正理解歷史,尤其先秦歷史,會出現非常大的誤差。我說這些主要想談的壹點就是男女之別。
在商代,女性地位是很高的,並無後世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樣儒家思想,周人觀念有所變化,出現了"牝雞之晨"這樣略帶歧視女性的觀點。但總體上並無大的改變,王暉先生對商周"甥舅"關系有過非常精辟的分析,他認為在周禮中"舅甥"之國與"兄弟"之國的地位是相等的。
這從另壹個側面反映出來周代血緣宗法體系的結構,這個血緣並非單指父系,我們看下周王的母系構成。
太王妻為姜姓,王季妻為任姓,文王妻為姒姓,這三位是周代商之前的三位帝王。其妻子有著明顯的部族聯盟的痕跡,姜不用多言,神農氏之後,同時與周同處西土,是周的鐵桿盟友加親族。任為黃帝之後,姒為夏後氏的後代。
所以我們不難理解為何周以夏之後自居。但堯舜及商湯也是周人推崇的聖王,其後代不可不封。
雖然我們從文獻上看到的這些聖王的封國都有姓,實際上這些姓當是後世文獻創作時候加上去的。通過口耳相傳這些方式,先秦人對祖先的追溯往往都追溯到女性,這或許是母系社會帶來的記憶吧。而在西周,男人稱氏,女人稱姓。
所以我們沒必要糾結黃帝到底姓什麽,但祝國為黃帝之後應當是周初時候人們保留的記憶。所以從父系來說,這個記憶主體的黃帝並非姬周記憶中的先祖。從文獻上對周的祭祀也可見壹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