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國民政府來說,14年抗戰軍費太大,財政收入太低,只能靠印鈔票來應對。
結果,法幣大面積貶值。
原因也很好理解。本來中國只有100億的法幣,現在有了100億,貨幣自然會貶值。
1937抗戰爆發前,發行的法幣總量只有14億。
結果1945年日本投降前,發現的法幣總量已超過5000億元,比戰前增加了約400倍。
也就是說,抗戰前的100元,抗戰後只相當於25美分。
但是,只要國內和平,經濟逐漸復蘇,法幣貶值就會停止。
然而內戰在1946再次爆發。
此時國民政府的支出更大,財政收入還不如抗戰時期,尤其是失去了英美的經濟援助和物質支持,雪上加霜。
在國軍慘敗的三大戰役之前,1948年8月,法幣發行量已經達到604萬億,三年增長了1000多倍。
其實在1948之前,國軍還是贏的,法幣還是穩的。
隨著1948國軍的潰敗,法幣貶值更加厲害。因為人們開始不相信法幣,寧願用大洋和金條,或者幹脆以物易物。
因為壹旦國民政府崩潰,這些法幣將壹文不值,成為廢紙。
可以說,法幣貶值在當時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現象。
其實不必拿國家政府法幣貶值開玩笑。大家都差不多。
妳知道什麽是舊人民幣嗎?
1955年,中國* * *實施了取消舊人民幣的計劃,與新人民幣的兌換比例為1:1萬元。
人民幣從1948開始發行,到1950,已經嚴重膨脹。
1948華北銀行第壹印鈔局制作的第壹套人民幣,面值只有10元,20元,50元。
到1953,人民幣已經被逼到5萬面值。
官方信息很好:從1948 65438+2月到1950 65438+10月,僅僅過了壹年零兩個月,最大面額從50元飆升到10000元,然後在1953發行。可見第壹套人民幣通貨膨脹比較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