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外匯行情大全網 - 期貨行情 - 我國加入WTO後,受國際市場沖擊最嚴重的農業產品是什麽?最有競爭力的農產品是什麽?請說明理由.

我國加入WTO後,受國際市場沖擊最嚴重的農業產品是什麽?最有競爭力的農產品是什麽?請說明理由.

農業問題壹直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談判的“重頭戲”。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前後,有關“加入WTO對中國最大的沖擊是農業”的判斷,從專家講座到行業走勢分析,不絕於耳。再加上以大豆為代表的農產品進口大增,壹時間“山雨欲來風滿樓”……

如今壹年過去了,年終盤點,發現情況出人意料———

沖擊並未出現

加入世貿組織之前,專家和官員普遍認為,我國人口多,勞動力價格便宜,而土地資源相對少,壹旦“入世”,勞動密集型的農產品比如瓜果、蔬菜、鮮花、盆景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出口量會增加;而“土地密集型”的大宗農產品則沒有多大優勢,如:小麥、玉米等。這個判斷,幾乎已成***識。

但現實的回答是,這樣的情況並沒有出現,而且情況恰恰相反:土地密集型產品的進口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有所減少;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數量的增加非常有限,而且付出的代價很大,比如被判為質量安全標準超標,被退貨、被扣留、被銷毀的現象很多。

據今年1—10月份外貿出口形勢顯示:配額為585萬噸的玉米的進口只有1萬噸,配額約為847萬噸的小麥只進口了61萬噸,配額約為82萬噸的棉花只進口了12萬噸。農產品貿易總額達22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6%,貿易順差達到4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1%。壹些世貿成員如美國向我國大量出口農產品的期待並沒有成為現實。

於是馬上有人提問:“這是不是源於中國的貿易保護政策?”其實不然,真實的原因是———

價格因素起決定作用 

加入世貿之初,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柯炳生就撰文指出,“我國農業不會受到多大沖擊”。這在當時要算“少數派”。時至今日,他當初的許多預測都得到了印證。

據他的分析,今年的特殊性在於國內、國際農產品兩個市場供求價格的反向變化。

世界市場許多農產品價格大幅度上升。從1月份到9月份,國際市場小麥現貨價格升高了36%,期貨價格升高了48%,世界小麥價格大幅度上漲的原因是由於北美等主要出口國種植面積減少、旱災嚴重。據估測,今年美國小麥的結轉庫存量將下降到30年來的最低水平。

玉米和棉花的情況類似。玉米現貨價格升高了20%,期貨價格升高了25%;棉花的現貨和期貨價格均升高了12%。就連不久前來勢兇猛的大豆油,期貨價格也升高了47%;大豆現貨和期貨價格均升高了25%。

與此同時,國內主要的農產品如糧食和棉花等大宗農產品仍然供過於求,價格低迷,庫存量很大。

壹年來,國內農產品價格升高的不多,有的不升反降。

如玉米、大豆和棉花升高了10%左右,小麥的價格降低了3%左右。小麥價格在產區保持在每噸1000元的水平上,在銷區保持在1110—1150元的範圍內。相比之下,進口小麥不僅遠遠高於國內產區價格,也顯著高於國內銷區價格。

這樣國內整體價格在降,國際反而在升,意想不到的格局由此而來。

柯炳生強調,我國之所以今年沒有大量進口糧棉產品,也因為去年以來,糧棉流通體制改革的進壹步深化,市場實際上已經放開,這使得我國的國內市場價格在市場經濟規則的作用下,穩定在壹個相對較低的水平上,從而使得進口糧棉產品沒有價格競爭力。

這就解釋了為什麽玉米、小麥、棉花的進口配額沒有固定的原因。如果不是由於上述兩個原因存在的話,在現有的配額管理方式下,照樣會有大量的進口。

例如,國際市場食用植物油的價格中,棕櫚油價格明顯較低,因此,在我國關稅配額產品中,棕櫚油配額使用得最多,1—10月份***進口了141萬噸,占全年配額數量240萬噸的將近60%。

同樣,我國制定轉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條例,在主觀上完全是出於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安全的需要,而不是進行貿易保護。在客觀上,也沒有貿易保護的作用,因為,有關申報、登記等程序,僅僅是最初壹次貿易時稍微拖延了壹點時間,而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貿易障礙效果。

對此,壹個有力的證據是大豆的進口。大豆的進口是嚴格按照轉基因產品管理條例規定的方式進行的,除了最初因為申報耽誤了壹點時間之外,大豆進口數量在總體上並沒有受到什麽影響,今年前10個月***進口了871萬噸,僅在9月份就進口了135萬噸。

仍需從長計議

有人發出警告:“今年情況特殊,不可盲目樂觀”。他就是長期研究中國農業的專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錫文。

陳錫文認為,現在就說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已經過關,還為時尚早。從壹定程度上講今年是出乎意料的,但是不能以此來作中國以後農產品進出口形勢的長期判斷。這主要是因為:

壹是中國大宗農產品是否會長期處於過剩狀態還很難說。如果長期過剩,那麽國內價格當然是低的;到國際市場上也是有競爭力的。

但從現在情況看,這倒未必。因為這幾年糧食生產,當年產量連續三年低於當年的消費量。如果不是過去有比較大的庫存,價格就會上漲。也就是說,壹旦國內供求平衡或短缺出現,國內大宗農產品價格還可能上漲,給國外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創造機會,等於把今年國內國際市場的格局再反過來。

二是世界各國大都提高了進口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標準,形成了以技術壁壘、綠色壁壘為特征的貿易保護主義。而且這將是普遍趨勢,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難度有可能明顯增加。

所以必須避免盲目樂觀的情緒,要看到今年情況的特殊性,要從長計議。其實我們處於劣勢的大宗農產品從長期看依然沒有什麽優勢;我們自己認為有優勢的勞動密集型農產品,靠單壹的勞動力價格低也未必能真正形成優勢,還必須重視科技進步,提高自身質量,努力達到更高標準。所以還是要實事求是地分析,比較客觀正確地估量形勢。

應該說,加入世貿為中國農產品消費增加了壹個國際市場,對中國的農產品特別是糧食而言,多了壹個調節平衡的手段。即使有些農產品出口沒有優勢,我國也可以發展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陳錫文認為,從壹定意義上講,農業即使有些沖擊也不怕,問題在於———

配套改革要“齊步走”

從整體上講,加入世貿對農業的影響其實主要不在於進口了多少農產品,影響了多少市場供求,最主要的在於如果農民還來不及轉移,那農產品市場對國際的開放,可能會影響到為數不少的農民的就業和收入。 

從國內的狀況看,糧食產量連續3年保持在4.6億—4.65億噸,與年消費量有3000萬噸的較大缺口,現在因為有庫存,所以糧食價格變化不大。

但不能就此認為中國大宗農產品沒有問題了,因而放松對農產品生產能力的保護和提高。尤其是近年來大量農田被占,生產能力下降;加上我們主動調整結構,還有退耕還林,生產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都會降低壹些產量。對此,我們要實事求是地估量現有庫存還能彌補多長時間的供求缺口。如果庫存消耗差不多了,我們應該維持多大的生產能力。

農業之外的因素,也會提高壹些農業的成本。中國農村勞動力數量大,勞動力價格相對比較低,本來具備增加向外出口的可能性。但能否大量出口,還取決於品種的優化,取決於科技的進步和推廣,取決於農民素質的整體提高,取決於農產品離開中國口岸之前壹連串過程中的成本和費用。比如,有些地方在路上設卡收費,提高農產品出口的檢疫檢查費,這都會降低它的競爭力。

再比如,中國能出口的主要是農特產品,增收農業特產稅會不會降低競爭力?值得考慮。我們的產品過去人家要卡我們、要收稅,如果我們自己就收得很厲害的話,就會降低競爭力。總之,可能有競爭力的產品,我們自己千萬不要再給其增加負擔。

加入世貿組織是壹盤剛剛開局的棋。

它對我國農業的影響才剛剛開始,冷靜觀察,積極應對,趨利避害,仍是我們所應持的態度。

  • 上一篇:為什麽銀行前面有個石獅子,別的什麽都沒有?
  • 下一篇:我在ai有風險嗎?
  • copyright 2024外匯行情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