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外匯行情大全網 - 期貨行情 - 我國小麥優勢區域布局和發展任務是什麽?

我國小麥優勢區域布局和發展任務是什麽?

我國是世界上小麥總產最高、消費量最大的國家。小麥種植面積占我國糧食作物總面積的22%左右,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20%以上,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和重要的商品糧、戰略儲備糧品種,在糧食生產、流通和消費中具有重要地位。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麥需求不斷增加,建立小麥優勢區,發展優質專用小麥,對提高小麥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滿足市場需求具有重要意義。為促進小麥生產持續穩定發展,制定本規劃。

優勢區域布局根據自然資源條件和小麥產業發展特點,將我國主要小麥產區劃分為黃淮海、長江中下遊、西南、西北和東北5個優勢區。優勢區內選擇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20萬畝畝為非法定計量單位。為便於生產中應用,本書暫保留。1畝≈667米2,余同。——編者註以上(農場5萬畝以上)的558個縣(市、區、旗、農場)作為重點發展縣,抓大帶小,促進優勢區小麥生產全面發展。

(1)黃淮海小麥優勢區。

①基本情況。該區包括河北、山東、北京、天津全部,河南中北部、江蘇和安徽北部、山西中南部以及陜西關中地區,是我國最大的冬小麥產區。該區光熱資源豐富,年降水量400~900毫米,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耕地面積35525萬畝,其中水澆地面積25040萬畝,生產條件較好,單產水平較高,有利於小麥蛋白質和面筋的形成與積累,是我國發展優質強筋、中筋小麥的最適宜地區之壹。種植制度以小麥玉米壹年二熟為主,小麥10月上中旬播種,5月底至6月上中旬收獲。2007年小麥種植面積21028萬畝,占全國種植面積的59.1%;單產337.3千克,比全國平均單產高30.1千克;產量7093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64.9%。影響小麥生產的主要因素是水資源短缺,幹旱、凍害、幹熱風等自然災害頻發,條銹病、紋枯病、白粉病為害較重。

②功能定位。該區是我國優質強筋、中強筋和中筋小麥的優勢產區,市場區位優勢明顯,商品量大,加工能力強。力爭建成我國最大的商品小麥生產基地和加工轉化聚集區,基本滿足國內食品加工業需求。該區優先發展適合加工優質面包、面條、饅頭、餃子粉的優質專用小麥。

③發展目標。到2015年,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21000萬畝,平均畝產達到360千克以上,總產量達到7560萬噸,優質專用小麥種植比例達到90%以上。

④主攻方向。壹是選育、繁育和推廣高產、優質強筋小麥品種和廣適、節水、高產中筋小麥品種,加強優質專用小麥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提高統壹供種水平;二是集成組裝強筋小麥優質高效栽培技術,重點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稭稈還田、精播半精播、節水栽培、中強筋小麥氮肥後移、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示範推廣小麥少(免)耕栽培技術;三是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培肥地力,優化區域內的品種和品質結構,實行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四是加快推廣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技術,推進農機農藝結合,穩步實施保護性耕作;五是扶持小麥龍頭企業,提升產業化開發水平,增強小麥市場競爭力。

⑤優先發展地區。根據生態條件、種植規模和比較優勢,優先發展種植面積在20萬畝以上的336個重點縣。

(2)長江中下遊小麥優勢區。

①基本情況。該區包括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河以南、湖北北部以及河南南部,是我國冬小麥的主要產區之壹。該區氣候濕潤,熱量條件良好,年降水量800~1400毫米;地勢低平,土壤以水稻土為主,有機質含量1%左右,耕地面積15698萬畝。小麥生育後期降水偏多,有利於蛋白質含量的形成和弱筋小麥的生產,是我國發展優質弱筋小麥的適宜地區之壹。種植制度以水稻小麥壹年二熟為主,小麥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播種,5月下旬收獲。2007年小麥種植面積4261萬畝,占全國種植面積的12.0%;單產313.3千克,比全國平均單產高6.1千克;產量1335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12.2%。影響小麥生產的主要因素是漬害和高溫逼熟,穗發芽時有發生,赤黴病、白粉病、紋枯病為害較重。

②功能定位。該區是我國優質弱筋、中筋小麥的優勢產區,市場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小麥商品量大,加工能力強。弱筋小麥生產條件得天獨厚,實施“抓弱筋、促中筋”戰略,建成我國最大的弱筋小麥生產基地,滿足國內食品加工業需求。該區優先發展適合加工優質餅幹、糕點、饅頭的優質專用小麥。

③發展目標。到2015年,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3800萬畝,平均畝產達到327千克以上,總產量達到1243萬噸,優質專用小麥種植比例達到90%以上。

④主攻方向。壹是選育、繁育和推廣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弱筋和中筋品種,加快抗赤黴病、白粉病和穗發芽品種的推廣應用,加強優質專用小麥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提高統壹供種水平;二是集成組裝弱筋、中筋小麥優質高效栽培技術,重點推廣稻茬麥少(免)耕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精播半精播、專用小麥品質調優栽培和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挖掘稻麥兩茬均衡高產潛力;三是優化區域內的品種和品質結構,實行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四是加強溝系建設,提高排澇降漬能力;五是加快推廣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技術,推進農機農藝結合;六是扶持小麥龍頭企業,提升產業化開發水平,增強小麥市場競爭力。

⑤優先發展地區。根據生態條件、種植規模和比較優勢,優先發展種植面積在20萬畝以上的73個重點縣。

(3)西南小麥優勢區。

①基本情況。該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4個省(市),以冬小麥為主。該區氣候濕潤,熱量條件良好,年降水量800~1100毫米;地勢復雜,山地、高原、丘陵、盆地相間分布,海拔300~2500米;土壤以紅壤、黃壤、紫色土、水稻土為主,耕地面積28288萬畝。生態類型多樣,以生產中筋小麥為主,兼顧弱筋小麥。種植制度以水田稻麥兩熟、旱地“麥/玉/苕”間套作為主。小麥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種,5月中下旬收獲。2007年小麥種植面積3232萬畝,占全國種植面積的9.1%;平均畝產201.7千克,比全國平均單產低105.5千克;產量652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6.0%。影響小麥生產的主要因素是日照不足,雨多霧大晴天少,易旱易澇,是我國小麥主要條銹病越夏、越冬區之壹,條銹病為害嚴重。

②功能定位。該區是我國優質中筋小麥的優勢產區之壹,對確保區域口糧有效供給作用突出。建成我國西南地區中筋小麥生產基地,滿足區域內口糧需求,提高西南地區小麥自給率。該區適宜發展饅頭、面條加工用優質專用小麥。

③發展目標。到2015年,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3390萬畝,平均畝產達到225千克,總產量達到763萬噸,優質專用小麥種植比例達到70%以上。

④主攻方向。壹是選育、繁育和推廣高產、優質、抗條銹病強的中筋小麥品種,加強優質專用小麥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推進統壹供種,提高單產,改善品質;二是加快小麥條銹病綜合防治技術的集成創新與推廣應用,集成組裝中筋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重點推廣小麥稻草覆蓋少(免)耕栽培、測土配方施肥、小窩疏株密植、小麥套作高產栽培和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三是優化區域內的品種和品質結構,實行標準化生產;四是因地制宜推進小麥機械化生產,推進農機農藝結合;五是加強中低產田改造,培肥地力,提高抗旱排澇能力;六是扶持小麥龍頭企業,提升產業化開發水平。

⑤優先發展地區。根據生態條件、種植規模和比較優勢,優先發展種植面積在20萬畝以上的59個重點縣。

(4)西北小麥優勢區。

①基本情況。該區包括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全部及陜西北部、內蒙古河套土默川地區,冬春麥皆有種植。該區氣候幹燥,蒸發量大,年降水量50~250毫米;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於幹物質積累;地勢復雜,有高原、盆地、沙漠,土壤以灰鈣土、棕鈣土、栗鈣土為主,耕地面積19200萬畝,其中水澆地面積5970萬畝。適宜發展優質強筋、中筋小麥。種植制度以壹年壹熟為主。冬小麥9月中下旬播種,6月底至7月初收獲;春小麥2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種,7月上旬至8月下旬收獲。2007年小麥種植面積2737萬畝,占全國種植面積的7.7%;單產251.4千克,比全國平均單產低55.8千克;產量688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6.3%。影響小麥生產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瘠薄、幹旱少雨,同時甘肅和新疆部分地區是我國小麥主要條銹病越夏、越冬區,對小麥生產安全影響較大。

②功能定位。該區是我國優質強筋、中筋小麥的優勢產區之壹,對確保區域口糧有效供給、老少邊貧地區社會穩定作用突出。建成我國西北地區優質強筋、中筋小麥生產基地,滿足區域內口糧需求,提高西北地區小麥自給率。該區適宜發展優質面包、面條、饅頭加工用優質專用小麥。

③發展目標。到2015年,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2950萬畝,平均畝產達到260千克以上,總產量達到767萬噸,優質專用小麥種植比例達到70%以上。

④主攻方向。壹是選育、繁育和推廣高產優質、抗旱節水、高抗條銹病的中筋小麥品種,加強優質專用小麥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推進統壹供種,提高單產,改善品質;二是加強保護性耕作、稭稈地膜覆蓋、耕耙結合的蓄水保墑節水栽培技術,集成組裝強筋、中筋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重點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半精量播種、覆蓋溝播等技術,加快小麥條銹病綜合治理;三是優化區域內的品種和品質結構,實行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四是加強中低產田改造,培肥地力,改善灌溉條件,提高抗旱保墑能力;五是扶持小麥龍頭企業,提升產業化開發水平。

⑤優先發展地區。根據生態條件、種植規模和比較優勢,優先發展種植面積在20萬畝以上的74個重點縣。

(5)東北小麥優勢區。

①基本情況。該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全部及內蒙古東部,是我國重要的優質硬紅春小麥產區。該區氣候冷涼,無霜期短,年降水量450~650毫米,日照充足;土壤肥沃,以黑土和草甸土為主,有機質含量多在3%~6%;耕地面積34435萬畝,人均、勞均耕地面積大,具備規模種植的優勢,以大型農場和大面積集中連片種植為主,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生產成本相對較低。適宜發展優質強筋、中筋小麥。種植制度以壹年壹熟為主。春小麥4月中下旬播種,7月下旬至8月下旬收獲。2007年小麥種植面積660萬畝,占全國種植面積的1.9%;單產265.2千克,比全國平均單產低42.0千克;產量175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1.6%。影響小麥生產的主要因素是春季幹旱;收獲期常遇陰雨,影響商品品質。

②功能定位。該區是我國優質強筋、中筋小麥的優勢產區之壹,子粒品質好,商品率高。建成我國東北地區優質強筋、中筋小麥生產基地和商品麥基地。該區適宜發展優質面包、面條、饅頭加工用優質專用小麥。

③發展目標。到2015年,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700萬畝,平均畝產達到271千克,總產量達到190萬噸,優質專用小麥種植比例達到90%以上。

④主攻方向。壹是選育、繁育和推廣高產、優質、早熟、抗逆性強的硬紅春強筋和中筋小麥品種,加強優質專用小麥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推進統壹供種,提高單產,改善品質;二是集成組裝強筋、中筋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重點推廣深松耕蓄水保墑節水栽培、測土配方施肥、保護性耕作、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三是優化區域內的品種和品質結構,實行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機械化作業;四是加強基本農田建設,培肥地力,提高抗旱保墑能力。

⑤優先發展地區。根據生態條件、種植規模和比較優勢,優先發展種植面積在20萬畝以上的16個重點縣。

主要任務(1)加快優良品種繁育和推廣。

針對各地小麥生產條件和影響小麥生產的病蟲害、自然災害等障礙因子,篩選、更新、推廣壹批具有區域特色的高產、優質、抗病、抗倒、抗逆性強的品種;推進原原種、原種、良種“三圃田”建設,加強現有品種提純復壯,為統壹供種提供優質種源,充分發揮良種的增產潛力。

(2)集成推廣優質高產栽培技術。

整合農業科研、教學、推廣技術力量,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為目標,集成組裝適合不同優勢區域、不同栽培模式、不同品種類型的優質高產、節本增效栽培技術和應對區域性氣候變化的防災減災技術體系;加快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少(免)耕栽培、節水栽培、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機械化生產等先進實用技術;在各小麥優勢區創新具有重大突破的關鍵技術,進壹步挖掘技術增產潛力。

(3)加強質量檢驗監測工作。

對區域試驗中的小麥品系進行品質測定,為篩選確定新品種提供品質依據;對審定後的優質專用小麥品種進行跟蹤鑒定,檢測小麥品種的品質穩定性;定期對大面積推廣的小麥品種進行質量抽查、品質檢驗和綜合評價,編制全國和各優勢區小麥質量年度報告,提供有關檢驗檢測信息;研究新的檢驗技術和方法,制修訂有關標準,提高小麥品質檢測的質量和水平。

(4)推進小麥產業化經營。

堅持產加銷相結合,加大龍頭企業扶持力度,通過“企業+基地+中介”等有效形式,積極發展訂單生產,引導龍頭企業與優勢區農民建立利益***享、風險***擔的合作關系。通過期貨、現貨交易方式,大力促進產銷銜接。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扶持壯大小麥優勢區各種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及時發布品種、技術、價格等信息,穩步推進小麥生產穩定發展、種麥農民持續增收。

  • 上一篇:未來三年的化工期貨
  • 下一篇:我用的是工行在Xi安華泰證券開的股票賬戶,現在在上海工作。如何將我的帳戶更改為本地帳戶?我不想去Xi安。
  • copyright 2024外匯行情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