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以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為主要原料的生物燃料產業在全球的迅速擴張,糧食價格不僅受到供求、成本等傳統因素的影響,還受到能源市場等非傳統外部因素的沖擊,糧食價格的能源化特征逐漸形成。
雖然糧食價格的上漲與多種因素交織在壹起,但隨著現代石油農業的發展和生物燃料技術的普及,原油價格的上漲被國內大多數學者視為主要原因。壹般認為,原油價格上漲通過直接的“成本影響”和擴大生物能源產業間接刺激“需求增加”,會導致糧食價格的發展趨勢相同。
但有研究發現,糧油市場的價格波動具有非對稱特征,即價格漲跌信息對糧食價格的影響並不相同。那麽,原油價格和糧食價格分別表現出怎樣的傳導作用呢?原油價格的變化是如何傳導到整個糧食市場的?原油價格上漲和下跌對食品價格的傳導效應壹致嗎?
隨著生物能源技術的發展和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原油價格和糧食價格之間的協整關系和傳導效應應該是壹個動態的過程。然而,國內外現有研究基本采用對整個樣本進行靜態估計或將整個樣本劃分為若幹個子樣本的研究方法來衡量傳導效應的整體表現和階段性特征,難以把握原油價格和糧食價格之間的協整關系以及傳導效應的時變全景。結論如下:
1)相對而言,大豆與原油之間的傳導效應最強,尤其是在原油價格較高時,大豆與原油價格之間的協整關系具有很強的拉力,能夠迅速將暫時的非均衡狀態拉回到均衡狀態;玉米作為生產燃料乙醇的主要原料,受原油價格上漲的影響最大,在原油價格上漲階段玉米與原油之間的傳導效應最強,但當原油價格較低時,玉米與原油之間基本沒有顯著的傳導效應。
小麥價格對原油價格的變化並不敏感,但當玉米價格隨著原油價格的上漲超過小麥價格時,玉米和小麥的替代效應推動小麥價格上漲,導致小麥和原油之間的傳導效應增強。大米-原油的傳導效應與小麥相似,但近年來大米與原油的協整關系逐漸建立,大米價格向長期均衡的調整速度明顯加快。
2)壹般來說,原油價格對糧食價格的傳導效應在原油價格上漲和高位運行階段較強,而在價格持續下跌和低位徘徊階段較弱。壹方面,原油已經滲透到糧食生產、加工、運輸的各個環節,原油價格高企無疑增加了糧食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成本,從而推高了糧食價格;
另壹方面,原油價格的上漲通過糧食的“能量”打破了糧食需求相對穩定的格局,從而迅速推動了糧食價格的上漲。本文認為,原油價格上漲首先影響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大豆和與生物能源生產直接相關的玉米的價格,進而影響其替代品大米和小麥的價格,並傳導到整個糧食市場。
對策建議:目前我國已經開始糧食市場化改革,糧食價格將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同時,中國經濟正處於結構調整的關鍵階段。在“去庫存”和“供給側”改革的推動下,糧食行業需求增加,糧食價格的能源屬性越來越強烈。因此,在糧食能源化趨勢日益明顯的市場形勢下,政府應采取以下措施,實現能源產業和糧食產業的雙向良性循環。
1)密切關註能源市場這壹價格信息源,科學構建以主要糧食品種為核心的大宗農產品國內市場信息監測和價格預警機制。特別是在原油危機的情況下,要適當放緩糧食市場開放的策略,盡可能規避風險。政府通過進出口貿易、國內支持等政策措施對糧食價格進行宏觀調控,從源頭上防止原油價格泡沫向糧食市場的傳導鏈,增加糧食市場的抗風險能力。
2)在主糧價格市場化改革的背景下,要從根本上解決價格變動的跨市場傳染問題,需要根據糧食市場自身的發展特點,建立和完善國內糧食市場體系,增強抵禦價格泡沫的能力。同時,嚴格控制能源渠道的價格傳導,在消化陳化糧的基礎上及時調整策略,加快發展第二代生物能源技術,確保生物能源的實現,將風險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