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鉀肥對農業很重要,但並不是每年都用。目前國內鉀肥還沒有尿素和磷肥普及。如果今年用鉀肥,未來3-4年可以停止使用。這不像汽車和石油之間的關系。只要開車,就要及時加油。
目前國家鼓勵稭稈還田,作物吸收的鉀離子壹般都留在稭稈裏。補充施用有機肥會為土壤補充壹些鉀元素,從而減少鉀肥的使用。因此,未來我國鉀肥施用量不會大幅增加。當鉀肥價格居高不下時,增加鉀肥用量的難度加大。
根據國際肥料工業協會農業委員會的分析報告,2009年全球鉀肥消費量為4500萬噸。在目前全球產能7000萬噸的前提下,鉀肥總體過剩。
如果年增長率為3%,到2020年全球鉀肥需求可能達到6000萬噸左右。屆時,假設必和必拓收購鉀肥,將產能從654.38+05萬噸提升至2700萬噸,俄羅斯、白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等其他國家的企業也將同時擴大生產。全球鉀肥產能將在654.38+00年左右達到654.38+02億噸,鉀肥過剩率也將提高到654.38+000%。而且加鉀也不可能壟斷全球鉀肥市場。
因此,如果中國企業投入巨資購買鉀肥,不僅收益少,而且未來還要承擔相當大的風險。
中國缺鉀的進口需求成了“把柄”
根據2000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中國是世界上最依賴消費和進口鉀肥,特別是鉀肥的國家之壹,鉀肥的消費量約占世界總消費量的20%。我國作為農業大國,缺鉀耕地面積已占耕地總面積的56%,但大部分鉀肥需要進口。目前鉀肥年進口量已達12萬噸。鉀肥供應不足與耕地普遍缺鉀的矛盾十分突出。
由於我國有效鉀資源的缺乏,國內鉀肥生產壹直不盡如人意。2001年國內鉀肥產量超過1萬噸,而2007年國內鉀肥產量僅為254萬噸,國內對進口鉀肥的依賴尚未完全擺脫。青海和新疆羅布泊雖然有7 ~ 8億噸鉀資源,但只能用二三十年,而且這些地方的交通和基礎設施極其不發達,限制了我國鉀肥產量的增長。
今年中國鉀肥產量很難超過350萬噸。樂觀估計,到2020年,規劃項目全部投產,鉀肥自給率將達到50%,但國內鉀肥依賴進口是長期趨勢。中國自產低,需求量大。對進口鉀肥需求的高度依賴已經成為世界鉀肥供應巨頭的共識,這也使得中國企業在鉀肥進口價格談判中經常陷入困境。2005年底,中外鉀肥談判正式開始。其跌宕起伏不亞於鐵礦石價格談判。在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的統壹組織下,國內主要化肥企業建立了鉀肥進口談判機制,包括十余家國有和非國有企業,主要代表有中農、中化、中石油。2008年,中海油取代了中石油的談判席位。今年,談判結果不盡如人意。記者了解到,根據2008年達成的進口合同,氯化鉀的離岸價高達565美元/噸,漲幅約240%。漲幅遠大於同樣依賴進口的中國商品鐵礦石——後者價格談判最高漲幅不到100%。
收購加拿大鉀肥的拉鋸戰,顯然給了中國下壹階段鉀肥進口價格談判更多的想象空間。值得註意的是,壹旦必和必拓或中國資本成功進入鉀肥,將對國際鉀肥價格走勢產生完全不同的影響。平安化學(Ping An Chemical)分析師吳穎表示:“如果中國資本成功收購鉀肥,進口大國的依賴度將降低,這可能導致鉀肥價格下降。如果必和必拓收購成功,國際鉀肥市場的集中度將會加劇,鉀肥價格可能會上漲。”但李偉認為,變量是壹旦必和必拓被成功收購,對國際鉀肥定價機制的影響。如果必和必拓確實執行了其管理層所說的,即改變以往供應商決定價格的模式,而是由市場來定價,對中國企業來說某種程度上未必是壞事。
如果必和必拓管理層能夠兌現他們的收購承諾,有可能在壹年左右的時間內讓價格降到230美元/噸。但掌握上遊資源,掌控話語權,才是最穩妥的做法,尤其是長期來看,鉀肥價格勢必上漲。自產、進口、海外三足鼎立。要打破困局,必須掌握上遊資源,這早已是我國鉀肥行業的共識。我們要關註國際並購,但從自身角度來說,還是要根據國家政策布局國內、進口、海外1:1:1。積極開發新的鉀鹽資源,保持壹定的進口,同時海外開采。雖然中國應該警惕必和必拓收購Potash公司及其帶來的影響,但正是因為中國鉀肥行業長期以來建立了1: 1: 1的產業結構,所以並不像外界擔心的那樣,中國鉀肥並不完全由人控制。
在自產鉀肥方面,國內主要有兩家企業。壹個是鹽湖集團,其中青海國資委和中化集團分別是第壹和第二大股東,占國內產量的80%到90%。另壹家是新疆羅布泊鉀肥公司,SDIC是第壹大股東,也開始占據壹定的市場份額。
目前正在開發的新疆、青海和四川的鉀鹽資源,預計將使國內現有鉀鹽產能增加壹倍。據了解,2009年,新疆羅布泊鉀肥公司654.38+20萬噸/年硫酸鉀項目壹期建成投產,使中國鉀肥總產能增至450多萬噸。目前,其二期項目654.38+0.8萬噸/年鉀肥項目正在建設中,將形成300萬噸/年的鉀肥產能,屆時公司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硫酸鉀生產商。目前,中信國安、四川紅峰、亞泰集團、賓迪鉀肥等多個鉀肥項目正在建設和規劃中,累計年產能800萬噸。不過,雖然未來國內鉀肥產能會更多,但大部分會在2013之後投產。因此,國際鉀肥市場的壟斷格局在未來壹段時間內不會改變。
在中國鉀肥壹盤棋的布局中,需要更多的“後招”,企業需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農業生產信息局相關人士透露,目前,國內企業在國外開采鉀礦已初見成效,中企在老撾有5個項目,其中1已形成產出;加拿大有2個項目;剛果有兩個項目,其中1還在洽談中。除了購買資源,國內企業“走出去”還采取購買股權的形式,與國外企業共擔風險。
近期國內鉀肥企業“走出去”效果並不顯著,真正擔負起中流砥柱的作用還需要壹段時間。企業“走出去”面臨各種問題。比如非洲雖然有礦,但基礎設施差,開采後如何運輸都是問題。即使在加拿大這樣的國家開采,企業也不壹定能獲得真正的控制權,因為相關的運輸路線都被少數大企業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