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來說,立法機關是市場的締造者和開拓者,西方國家許多經濟領域的形成正是由於社會資本對立法機關的影響,其政府承擔了經濟空間和市場領域的管理者和宏觀調控者的角色。但是,我們社會制度的特殊性不同。首先是國家立法機關授權政府,然後政府具體組織經濟空間和市場領域的建立和發展。
(1)開拓國內市場。政府的主要行為是:制定法律、法規、市場規則等基礎性制度因素;政府直接組織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政府直接管理市場參與者等等。
比如文革前,政府建立農工商體系,直接根據國家需要建立經濟布局,形成國家經濟結構;
改革開放後,各類市場的自由化開放主要由政府組織實施;
改革開放後,城市民營經濟與城鄉經濟的結合主要由市政府計劃、直接組織或直接放開;
行業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是由政府直接組織的。例如,股票市場、期貨市場和其他金融市場;國家直接投資的高技術領域;國家直接投資的大型企業的技術改造等。
新興經濟領域的建立由政府直接推動、支持、引導或投資。比如航空航天領域。再比如IT行業,市政府不直接參與,但離不開政府對計算機行業的支持。
& ampnbsp(2)開拓國際市場。
主要包括:通過國際合作建立國際市場空間,談判雙邊貿易條約和合同。
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前,通過了壹些雙邊經濟條約;入世是最大的國際經濟空間開發項目。
直接投資和組織國內企業參與國際經濟活動。包括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在內的各種出口活動都受到政府組織的監管。比如中國的各種出口退稅,進口許可制度等等。
可以說,改革開放以後,政府繼承了以前的經濟結構,根據國家的各種需要,主要通過直接行為,直接形成了中國的國民經濟結構。在這個過程中,由於民間資本的逐漸形成和發展,國際經濟交流的擴大,政治體制的改革,政府逐漸明確了宏觀調控和國際接軌的職能方向。
迄今為止,中國政府在重要的經濟領域發揮了明顯的重要作用,其中直接行為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即使在西方國家,政府也很少直接行動,而是非常重視政府行為在國家經濟結構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其主要模式是:立法機關通過立法界定經濟空間和市場領域以及市場規章制度,政府直接組織或推動經濟空間和市場領域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政府通過調節和影響市場領域來影響經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
改革開放20多年,除了國有資本大發展,民間資本也空前發展。在政府的直接作用下,通過兩種資本的調節和影響,國家資本和民間資本在中國經濟空間中選擇不同的流向,形成不同的規模,從而形成中國的經濟結構並不斷調整。當然,政府的間接行為也是巨大的。
(1)政府在不同的國內市場部門或在國內和國際市場部門之間采取直接和間接的宏觀調控手段,調節其總量,以適應國民經濟的快速和可持續發展。本質上也包括國有經濟實體和民營經濟實體及其矛盾的調整。
比如80年代末的“整風”和90年代中期的“經濟軟著陸”,既體現了政府對宏觀調控職能的重視,也體現了其對經濟結構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影響作用。
其他小範圍的調整也很常見。最常見的是行業調整。比如汽車產業的調整,是為了加快汽車產業的發展;冶金行業的調整包括推廣“邯鋼經驗”,以市場為價格定位;民航改革就是組建大集團;等壹下。
可見,為了保證國民經濟結構滿足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政府會在必要的市場領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空間進行必要的調整,從而使國民經濟結構健康發展。
(二)政府開辟和建立國際經濟空間時,說政府行為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的作用是開辟和建立國際市場空間,制定和管理國際經濟活動的基本制度和規則等基本制度要素,實質上還包括調整國家經濟結構以適應世界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
我國目前出口順差較大,基本上與政府的直接幹預有關。壹方面,政府組織國企和私企出口。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我國的出口管理機構是我國的壹般出口商。在這裏,政府幹預不僅僅是宏觀管理,還有相當壹部分是直接組織生產、管理和銷售。另壹方面,政府承擔了國家壹般進口商的職能,嚴格管理貨物進口。嚴格的商品進口許可制度是中國保持巨額外匯盈余的關鍵因素。
當然,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進程,政府的這種權利正在逐漸弱化,因此政府在未來加強間接調控的職能是非常重要的。
總之,在國際經濟活動的調整中,政府也在國家經濟結構與世界經濟結構的融合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第三,政府通過市場主體的作用影響和調整經濟結構。
(壹)規範市場主體行為。
壹方面,政府和立法機關制定了各種法律、法規、市場行為規則等制度。如各種實施條例、企業會計通則等。政府中還有專門機構,比如政府的對口管理部門,可以制定各種規章制度。另壹方面,政府直接管理市場主體的壹些行為,直接對其各種違反秩序的行為進行處罰和懲罰。如政府中的各種行政機關、工商、稅務、質檢等部門。
(2)為市場主體的行為開辟各種經濟空間。
主要針對市場主體的產生、發展和消亡。
壹方面,政府和立法機關制定了各種法律、法規、市場行為規則等制度。如《公司法》,以及破產、兼並等市場主體的行為空間。政府裏也有專門機構。比如政府的對口行政部門可以制定各種規章制度,政府成立的各種行業協會和組織。另壹方面,政府直接管理市場主體的壹些行為,比如政府中的各種行政機關,工商、稅務、質檢等部門對市場主體在發展中的行為進行服務、管理和監督。
第四,政府通過國有資本的運作影響經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
之前也有人說過,在中國民間資本不發達的時候,政府主要運作的是國有資本,簡單來說就是國家投資。由於中國社會制度的特殊性,國家投資集中在國民經濟的關鍵領域。比如軍工、航天、核工業、能源礦產等。,這些經濟領域都是私人資本力所不及的。
即使在民間資本快速發展的今天,雖然國有資本退出了很多領域,比如“抓大放小”的政策,大量的中小型國有企業進行了股份制改革,但國有資本仍然是國民經濟命脈的唯壹投資者。而且國企改制實際上是改變國有資本的運行機制,也就是改變政府運營國有資本的方式和手段,這是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壹環。
因為國有資本集中在國家的重要經濟領域,所以政府對國有資本的運營對國家經濟格局的形成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目前有數據顯示(民營經濟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孫小華日前在世界經濟宣言大會上演講時表示)去年中國民營經濟總產值達到23305億元,占中國GDP的23%,從而形成了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對峙的格局,民間資本的發展趨勢十分迅猛,對政府運營國有資本形成了迫切的壓力。我國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前提下,必須自主創新,走出壹條運營如此大規模民族資本的新路。
事實上,政府唯壹的選擇就是轉變政府職能,包括將政府對國有資本的直接運營轉變為政府的間接運營,即政府采取間接行動。這也是改革開放20多年的唯壹出路。
政府的間接行為,壹方面是指政府對市場不采取具體的直接幹預,而是采取宏觀調控,主要運用經濟杠桿,如利率、稅收政策等。這也是國際慣例,各國不同。當然,在緊急情況下,如金融風暴或危機,政府仍將采取直接幹預。
另壹方面,政府應承擔經濟體制改革的責任,建立有效的經濟體制。現在這方面的問題很多。壹是改革力度不夠;第壹,沒有建立更好的新機制。
五、政府通過對社會自然人的影響來調整經濟結構。
因為政府不能過多地直接幹預社會自然人的資產,只能通過壹些政策和方針來影響自然人的經濟行為,從而達到影響經濟結構的效果。
壹方面是自然人的投資。比如股市、保險、國債等證券市場的投資很多。這是自然人。沒有對這部分社會資金的影響力,政府最好的辦法自然是對資金的持有者——自然人施加影響。另壹個是消費。自然人為消費是消費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消費和政府采購也是如此。政府也通過壹些政策和方針來影響自然人的經濟行為,從而達到影響經濟結構的效果。
主要是這兩個方面,還有壹些其他方面,比如收入、分配、儲蓄等。,最終通過自然人的投資和消費發揮作用。我們國家非常重視這方面。比如近幾年的“拉動內需”,相當程度上刺激了國內自然人的消費。
6.市場經濟中政府公務員行為對經濟援助的影響也是影響經濟結構的重要因素。
這個問題,最重要的是政府公務員的行為是否腐敗,也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如果公務員腐敗盛行,可想而知,國家經濟會混亂,市場秩序不會好多少,不公平競爭會很多,經濟結構自然會動蕩。相反,如果公務員高效廉潔,經濟秩序自然會好,經濟結構會在相對穩定中發展。
另壹個重要的方面是公務員的工作能力和效率,這也直接關系到政府管理經濟和調整經濟結構的能力和效率,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