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國民黨政府建委開辦淮南煤礦(1937年改為商業經營,主要投資者為宋子文經營的建設銀行公司),日產量700噸。同年成立山西晉北礦務局,開采大同煤礦,日產量300 ~ 400噸。到1936,新增年產5萬噸以上煤礦61座,其中年產60萬噸以上煤礦8座(開灤、井陘、中福、淄博、中興、撫順、本溪、xi安)。全國原煤產量3900萬噸。平均效率為每工作0.3噸。
這壹時期的基本特點是:①帝國主義者通過單獨經營或與中國聯合經營,奪取了中國的礦權,控制了中國的主要煤礦。在此期間,外人投資了32個煤礦,占中國煤礦總投資的51.78%。1933年全國煤炭產量屬於外資,占61.3%;(2)中國國家資本在資金不足、技術力量薄弱的情況下,開辦了壹批效率低、成本高的煤礦,經不起國外煤炭傾銷的打擊,經常虧損;(3)生產過程中機械配置極不合理,礦井提升、通風、排水采用新機,而采掘工作面以手鎬刨煤為主,巷道運輸全靠人力和畜力;④煤礦企業分布極不合理,主要集中在河北、山東、遼寧、山西、河南五省。從65438到0936,這五個省份的煤炭產量占全國煤炭產量的76.5%。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在1931侵占中國東北所有煤礦後,又相繼侵占華北、華中的煤礦。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九壹八事變至八月1945)、華北、華中(七七事變至八月1945)占領區進行掠奪性開采,搶走原煤41950萬噸。
日本天皇占據的煤礦有以下特點:①為了解決設備不足的困難,更多更快地掠奪中國煤炭資源,日本天皇主要利用小斜井和小立井開發煤田。例如,東北有大小煤礦267個,其中立井8個,露天礦7個,斜井252個。絕大多數采煤方法都是殘留礦柱,回采率只有20%左右。(2)增產主要靠增加勞動力,很少增加機械設備。(3)生產效率逐年下降,煤炭成本逐年增加。(4)缺乏安全設備和措施,災害事故嚴重。1942本溪湖煤礦發生壹起罕見的瓦斯煤塵爆炸事故,造成1549人死亡。
1937以後,隨著日本天皇對華北主要產煤區的占領,國民黨政府不得不將煤炭開發轉向西南、華南和西北。從1937到1945,國民黨政府管轄下新建或擴建了57座日產量在50噸以上的煤礦,其中最大的是天府煤礦,年產量達30多萬噸。其他煤礦年產量大多在2萬噸以下。從1938到1945,國民黨政府區共生產煤炭4562萬噸。1945日本投降後,被占領的煤礦大部分被國民黨政府接管。由於日本天皇的掠奪和破壞以及戰爭,這些煤礦大多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西南等地的煤礦因為銷路不好,產量銳減。從1946到1948,僅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直接管轄的29個煤礦就生產了1252萬噸原煤。
在中國解放區,民主政府先是從日本天皇手中接管了壹批煤礦,隨後又陸續從國民黨政府手中接管了除臺灣省省以外的所有煤礦。這些煤礦遭到了嚴重破壞。在設備和物資極度短缺的情況下,民主政府進行了艱苦的搶修工作,逐步恢復生產。從6月1946到6月1949,中國解放區生產原煤約2000萬噸。中國煤炭產量1912 ~ 1949見附圖。1949以來,我國煤炭工業經過30年的建設,已經形成了能夠獨立完成勘探、設計、施工、生產、洗選加工、機械制造、科研、教育等各項任務的工業體系。中國有豐富的煤炭資源。1.500米(南部1.000米)垂深內預測儲量32000億噸,1.982年末累計探明儲量7527億噸,保有儲量741.8億噸。有各種各樣的煤,包括煙煤,無煙煤和褐煤,主要是煙煤。在煙煤中,煉焦煤和非冶煉煤,如煤氣、化肥、焦炭和貧煤,各占壹半左右。成煤地質條件較好,有壹定的露天開采儲量。到1982,有407個統壹煤礦,2333個縣級以上地方煤礦,101個選煤廠,84個建井工程處,34個重點煤礦機械廠,131個煤田地質勘探隊,29個煤礦設計院,以及為煤炭工業發展培訓。從業人員447萬人,其中省級以上煤炭企業專業技術人員23萬多人。從1949到1982,原煤產量平均增長率為9.6%,1982生產原煤66632萬噸,比1949的3240萬噸增長了19.5倍。煤炭洗選加工和綜合利用也有了壹定的發展。洗煤廠的設計能力為11699萬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