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默讀和高效閱讀的差別
了解視野寬度的概念練習
用快讀法抓住壹段話的核心要點借助思維導圖,提升閱讀的效率
先從書中提煉思維導圖,再借助思維導圖回顧書中內容
通過案例,了解不同類型的書怎麽做思維導圖
快速閱讀的原理是什麽?
快速閱讀需要眼睛和大腦配合完成——眼睛提高視野寬度,壹次可以看到更多的內容,大腦高速運轉,通過碎片化的信息構建段落意思。這種閱讀方式比單純的默讀效果好很多。壹方面,看書速度更快,另壹方面,連貫理解壹段話,反而會讓閱讀變得更簡單。
快速閱讀時,眼睛到底要放在哪裏?
最開始練習的時候,眼睛重點抓實詞,也就是主語、謂語和賓語,不用去看修飾主謂賓的其他成分。經過壹段時間的適應,眼睛自然會落到壹句話裏的動詞上,這樣閱讀速度還會提高。
快速閱讀的時候,怎麽知道壹句話讀完了可以往下壹句話看了?
只要妳的閱讀過程是連續的,不要考慮到底是不是把壹句話“讀完了”。壹般作者寫書的時候,上壹句話和下壹句話是有聯系的,前壹段和後壹段也是有聯系的,個別壹句話看得不仔細也不要緊,後面的內容會讓妳“腦補”前面的內容。如果前後銜接不上,妳可以稍微停頓壹下,檢查壹下剛剛看過的內容,也不會耽誤多少時間。
只練習快速閱讀不就好了,為什麽還要做思維導圖?
單純快速瀏覽式閱讀,閱讀速度會提高,但是閱讀後大腦殘留的信息比較少。也就是說,把書讀完後,腦袋可能壹片空白,什麽都不記得了。做思維導圖可以彌補這個缺憾,邊讀書邊記錄重點,讀完書之後,思維導圖記錄的要點會還原妳剛剛閱讀的知識點,這會強化妳讀書的效果。
不同圖書的思維導圖為什麽會有差別?
不同類型的圖書寫作模式是不壹樣的。比如幹貨類圖書,壹般就是按邏輯框架寫,那麽幹貨類圖書思維導圖的框架性就比較強。而小說類圖書,壹般是按時間和情節順序,這樣對應做出來的思維導圖會更線性更連貫。
維導圖就是記錄要點對不對?
記錄要點只是思維導圖的壹個“使命”,做思維導圖的時候,還要註意歸納和提煉,把零的知識點和信息匯總起來。另外,做思維導圖時還要融入自己的思考,比如小說的思維導圖,除了復述情節,還需要挖掘小說背後的內涵和意義。
接下來我和大家講講散文的拆解方法:
散文的內容很散,翻開壹本書,不知道哪篇文章是重點,這是初寫拆書稿作者頭疼的地方,感覺遇上刺猬,怎麽處理都棘手。記得我說過壹個成語“斷章取義”,雖然這是貶義詞,但是拆書,特別是拆解散文,我們不得不斷章取義,精簡版拆書稿區區幾千字,想把壹本書面面俱到去講解是天方夜譚,那麽我們得選核心內容提煉觀點,索取之義就是散文集的意旨,我們在讀書時領悟到的要義,當然每個人閱讀感悟不同,領會的東西也各不相同。
下面我主要以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為引子,講講散文如何拆解。
三毛曾是很多讀者青春成長期的擺渡人,是我們心中的詩和遠方,她帶著我們的夢去周遊各國各州,替我們見眾生,見世界,讓我們也在她的文字裏見到了自己。從這壹點出發,我們不難發現,這本書可以提煉出的壹個觀點就是:“用有限的生命去拓展無限的寬度和深度。”
三毛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還是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什麽滋味,才不枉來走這麽壹遭啊!”見過了天地才會有眼界,但是眼界還不夠,只有明白眾生的苦,才能懂得自己的甜。
三毛放棄在臺灣文明優渥的生活周遊各國,到貧窮落後的北非,穿越撒哈拉沙漠,並與荷西在西撒哈拉長期生存下來,她是在用有限的生命去拓展無限的寬度和深度。
在撒哈拉沙漠,她與當地人相處,體驗過戰爭,體味過不同部落族人之間的紛爭,目睹底層黑奴毫無尊嚴的茍活,她深刻領會到人性的險惡復雜,領悟到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可是盡管人心不古她仍然心懷慈悲,對人間充滿愛,對窮人不是鄙棄,而是悲憫與關切,厭惡戰爭,呼喚和平,熱愛和平,如果不曾經歷戰爭的滄桑,哪懂人生的荒涼,哪懂珍惜每壹個平靜如水的日常,這些都是她生命深度的表現啊,大家不妨認真閱讀,去挖掘書中的素材,提煉出來,深刻論證這個觀點。
世界那麽大,三毛流浪的人生精彩絕倫,我們也壹定很想出去看看。去吧,去開拓人生的寬度,挖掘人生的深度吧,讓夢想引航,把足跡連成生命線,世界就在足下,足下就是人生。
當然以上這個觀點可以放在三個觀點的最後面,作為對這本書的升華。
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很多讀者讀過後,對三毛與荷西的愛情印象深刻,被她那種跨越國界的愛情所感動,總想寫他們的愛情,可是妳知道嗎,關於他們的愛情網上人家寫爛了,我們來寫必須挖掘新意,如果沒有新意,那就不要三個觀點都寫她的愛情喲,當然最少要有壹個觀點提煉他們的情愛故事,至於怎麽提煉,最好另辟蹊徑。
三毛的壹生是流浪的壹生,壹生都在遠方,壹生都在拾荒,她與荷西是命運下的壹局棋,起落之間,成敗已定,他們曾經用六年的時間錯過,上蒼補回他們七年***同擁有的沙漠生活,然後,讓三毛壹個人承受用壹生時光來告別過往的苦。
可以提煉出觀點:愛不在於距離,而在於心的遠近。敘述就從他們生活的瑣碎入手,從荷西的思想入手,從民族觀念入手等都可以的。
也就是說,拆解壹本書,我們要讀多本書,要查閱很多資料,再濃縮資料與書中故事,將觀點闡述透徹,才能吸引人,這個提煉精華,整理資料,濃縮思想情感的過程也是拓展思維,提高認知,豐盈靈魂的過程,從中體會到寫作真的是壹件意義非凡的事。
至於第三個觀點,可以從三毛如何戰勝撒哈拉艱苦生活上提煉,可以從她接觸的那些人的故事中提煉,比如:因為愛,所以慈悲;生活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靈魂自由的人從不會孤獨等。總之在撒哈拉每走壹步,都能激發三毛對人生深刻的領悟。
她接觸了形色各異的人:壹群落後愚昧的撒哈拉威女人;十歲便被家人高價賣出,被以暴力方式奪取貞操的姑卡;天真無知的小孩,壹個深陷愛情的青年沙倫。?
三毛寫作從來不刻意追求某壹種技巧和風格,壹切都顯得平實與自然。?然而在她信筆揮灑之中,卻又蘊涵無限,這也許是壹種更高的技巧和風格吧。三毛的文字,在我的印象裏從來都是平淡的,豐腴和韻味也都出自這平淡,我常常對她的生活充滿了好奇,因此愛上了她的書。我想這也是大家愛三毛的原因吧。
《撒哈拉的故事》是散文小說集,敘述的故事撼人心魂,既新奇夢幻又真實感人,可以從中感悟出很多東西,我就不壹壹贅述了。她的其他書也壹樣,可以從多個角度去解讀,不宜人雲亦雲。
總之閱讀拆解散文,壹要了解背景(作者的人生經歷,成長環境,故事時代背景等)理清形;二要穿梭字裏行間品味情;三要提煉情節讀懂人(這個人,包含作者,故事人物等);四要透過形把握神。
好多同學拆散文,但感覺抓不住重點。為什麽呢?越是想面面俱到,越寫不好。不妨抓住它最精髓的地方,提煉反而能寫出好文章。重要的是,看妳從那個角度來論述了。
提煉出三個要點,然後圍繞論點,加敘加議,拆書稿是要尊重原文的觀點。
我的感悟:
“拆解壹本書,我們要讀多本書,要查閱很多資料,再濃縮資料與書中故事,將觀點闡述透徹,才能吸引人,這個提煉精華,整理資料,濃縮思想情感的過程也是拓展思維,提高認知,豐盈靈魂的過程,從中體會到寫作真的是壹件意義非凡的事。“
好優美的文字,思維嚴謹。受益匪淺。被上面這段話,深深觸動。
我的行動:
這個點之前我也意識到過,而我的表達是,要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多角度闡述。觀點要獨特、鮮明。可能跟我平時關註的書有關。我相對來說比較喜歡幹貨類書籍,壓抑了自己的浪漫天性。我的潛意識裏是拒絕讀散文和小說的,感覺是在浪費時間。我對哲學、概念性東西更感興趣。但是,有時候我由感而發的感慨卻是有著散文詩的風格的。所以,我首先要做的是要沈澱下來,多讀讀散文、小說和詩歌,積累自己的文化素養。這樣在輸出表達的時候,才能言之有物、更有溫度。不然,文章會無意識地造成“說教”的效果。我記得,曾經有身邊的朋友就給我起過壹個外號“劉教授”,就是說我壹開口就長篇大論,而且是論調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