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國家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宏觀經濟政策,服務於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等宏觀經濟目標。
兩者都是以貨幣形式的經濟總量來衡量的,所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具有總量政策的鮮明特征,這是兩種政策共同的壹面。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區別:
壹是政策執行主體不同。
財政政策的主題-* * *
貨幣政策的主體是中央銀行。
1.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和部分發達國家,央行是* * * *的下屬機構,只是名義上的貨幣政策主體,不能獨立執行貨幣政策。由於這種模式的利弊,采用上述模式的國家都在不斷采取改進措施,逐步加強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和權威性。
2.在許多經濟發達國家,中央銀行相對於* * *部門具有高度的獨立性,在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時直接對立法機構或總統負責,* * *無權控制貨幣政策的運行。在這種情況下,中央銀行真正成為貨幣政策的主體,對維護貨幣政策的權威性和執行效果非常有利。
第二,傳導過程的差異
為了實現貨幣政策目標,中央銀行必須依靠壹些可操作、可測量、可監控的中介指標,通過中介指標的調控最終實現既定的貨幣政策目標。
中介指標包括:利率、貨幣供應量、超額準備金、基礎貨幣、匯率等。
1.利率
提高或降低利率可以減少或增加貨幣供應量,進而調節市場總需求。
2.超額準備金
調節超額準備金可以控制商業銀行和各類金融機構的資金緊張程度,進而控制貨幣供應量。
3.基準貨幣
基礎貨幣——貨幣供應量擴張和收縮數倍的基礎,是市場貨幣形成的源泉。
財政政策的傳導機制比貨幣政策更直接。
壹般來說,財政政策直接影響企業和居民,進而影響國民經濟的執行。
財政支出如果擴大,會直接或間接增加企業和個人的收入,企業和個人收入的增加會相應增加社會總需求,對調節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反差有積極作用。
再比如* * *會通過調整稅率,利用累進個人所得稅的自動穩定器功能來調節企業和個人的收入水平。
第三,政策手段不同
財政政策手段——主要是稅收、預算、補貼、債券等。——都是通過壹定的渠道和方式作用於政策目標。
貨幣政策的主要手段——公開市場業務、法定準備金率調整、再貼現政策等。
第四,政策滯後性不同
政策滯後——指的是從認識到需要采取政策行動到產生效果所需的時間。
1.政策延遲可分為內部延遲和外部延遲。
政策滯後越短,政策當局對相關情況的反應就越及時,政策就能越快發揮作用。
政策時滯可以分為內部時滯和外部時滯。
***1***內部時滯是指采取政策行動的過程所需的時間,具體包括認知時滯、決策時滯和行動時滯。
認知滯後——指政策當局意識到問題和決定采取政策之間所需的時間。
財政政策的認知滯後與貨幣政策的認知滯後大致相同。
決策時滯——指決策者意識到需要采取政策行動和完成政策制定之間所需的時間。因為財政手段和變化需要經過復雜的決策程序,財政政策的決策時滯壹般比貨幣政策長。
行動滯後——指從政策制定完成到開始實施所需的時間。
貨幣政策手段壹旦決定改變,就可以立即實施,所以行動時滯短。至此,我們可以得出壹個初步的結論:財政政策的內在滯後性比貨幣政策更長。需要註意的是,這是關於“自由裁量”的財政政策部分。如果財政政策通過“自動穩定器”來實施,其內部時滯不存在,或者內部時滯為零。
***2***外部時滯——指從政策開始實施到政策對目標產生效果所需的時間。
財政政策通常直接影響收入和支出* * *包括消費支出和投資支出* * *;
貨幣政策通過影響中介指標間接影響收入、消費和投資。
財政政策的外部時滯比貨幣政策的外部時滯短,說明財政政策能夠更快地調控經濟的實施。然而,這壹點往往被財政政策的長期內部時滯所抵消。就整體政策時滯而言,不能壹概而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誰長誰短,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第五,對利率變化的影響不同。
擴張性財政政策可能導致利率上升,擴張性貨幣政策可能降低利率。
原因:
1.擴張性財政政策是指* *在金融市場上籌集資金,並沒有增加整個金融市場的貨幣供應量,只是把個人和企業的資金轉移到* * *。因為* *占用民間資金,可能對投資和消費產生擠出效應,使得金融市場緊張,可能導致市場利率上升。
2.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意味著貨幣供應量的增加,這對利率有抑制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利率變化方向的不同影響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重要區別。這種差異表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可以作為兩種不同的工具來實現壹些相互沖突的目標。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區別與聯系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作為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兩種基本政策手段,主要通過實施擴張性或收縮性政策來調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關系。兩者各有側重,既有區別又有密切聯系。
首先,區別
1,兩者意義不同。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調整財政總收入和總支出來影響總需求,使之與總供給相適應的經濟政策。它包括財政收入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所謂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通過擴大財政支出,使財政政策在啟動經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方面發揮更加直接有效的作用。貨幣政策是指壹國中央銀行* * *和貨幣當局* * *為實現壹定的宏觀經濟目標,對貨幣供應量和信貸數量進行調控所采取的指導原則和相應的政策措施。其特點是通過利率這壹中介間接影響宏觀經濟。
2.決策者是不同的。財政政策是國家財政機關制定的,必須經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其代表大會批準,而貨幣政策是在國務院領導下由中央銀行直接制定的。
3.政策目標存在差異。雖然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都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宏觀經濟目標,但各有側重。貨幣政策側重於貨幣穩定,而財政政策側重於其他更廣泛的目標。在供求結構調整中,財政政策在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國民經濟結構合理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調節收入分配公平方面,貨幣政策往往顯得無能為力,只能通過稅收、轉移支付等財政政策手段來解決。
4.調整的幅度不壹樣。財政收支及其政策體現了* * *職能的方方面面,其調整範圍不僅限於經濟領域,還涉及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貨幣政策主要處理商業金融體系功能邊界內的事項,其調整範圍基本局限於經濟領域。當然也可以從經濟領域間接傳導到其他領域。
5.調整的側重點不同。雖然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是調節總量和結構,但財政政策比貨幣政策具有更強的結構性特征,因為財政收入是按照不同的項目和規定組織的,可以直接調節不同地區、部門、企業和個人的收入水平,財政支出是按照資金的性質和用途安排的,可以直接調節產業結構、部門結構和社會經濟結構的各個方面;財政政策對總量的調整主要以國際收支及其乘數效應影響社會總資金運動的全球性。相反,貨幣政策比財政政策具有更為鮮明的總量特征,因為國民經濟中所有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都要表現為具有支付能力的貨幣購買力,而中央銀行作為唯壹能夠直接管理全社會貨幣供給總量的部門,運用貨幣政策進行調控;同時,商業金融信用本身的市場化運作原則,要求貨幣松緊的變化要同等覆蓋其所有的資金運動。貸款差別利率等旨在通過區別對待不同行業、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不同項目來調節結構的手段,只能在相對有限的範圍內實施和發揮作用,並且隨著我國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將越來越有限。宏觀經濟政策的具體目標可以概括為經濟增長、資源優化配置、價格穩定、充分就業、反周期波動、收入分配公平、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等。雖然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是為這壹系列目標服務的,但由於上面提到的側重點不同,它們各自對不同目標的作用是不同的。例如,在產業結構合理化和收入公平分配中,財政支出政策和稅收政策的重要性是第壹位的;在穩定物價方面,貨幣政策的重要性排在第壹位。
6.調節的手段不同。財政政策手段主要包括稅收、預算支出、公共債券、財政補貼和利息補貼,貨幣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利率、存款準備金率、貼現率、公開市場業務和貸款安排。
第四,在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作用空間是不同的。例如,人們可以把貨幣政策比作系在經濟汽車上的壹根繩子。他們認為當經濟步入通貨膨脹時,可以把它拉得太遠,但當經濟處於通貨緊縮而無法爬上去時,就推不動了。這個比喻形象地描繪了不同經濟實施條件下貨幣政策效果的差異。總的來說,貨幣政策擅長應對通脹,而財政政策在應對內需不足和解決通縮方面更有優勢。1998-2002年期間中國政策實踐中的調控效應與凱恩斯理論中的蕭條階段財政政策更有效是壹致的。
7.兩種政策調控的資金遵循不同的經濟實施機制。在貨幣政策的管制下,商業金融資金按照追求微觀直接效益和利潤的市場原則競爭,只願意“錦上添花”,即按照商業化原則,盡可能投資於高收益、低風險的領域和狀況良好的企業,這對於商業金融來說是合理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與此不同的是,在承認市場壹般原理的前提下,財政政策下的資本運作可以而且應該超越微觀直接效益領域,註重追求長期、綜合、宏觀和社會效益。財政政策可以而且必須在關註基本民生、實施“及時救助”和調節收入分配差距、優化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8.政策的時間差不同於調整的時滯。政策時間差是指決策機關意識到需要改變政策並實際執行新政策所需要的時間。壹般來說,在財政政策的制定和修改必須經過立法機關審議通過的情況下,財政政策的時間差較長;貨幣政策通常由央行少數高層決策者制定,獨立性強,時間差短。調整滯後是指壹項政策從出現調整動作到出現調整效果所需的時間。壹般來說,財政政策由於其直接安排收支的背景和壹些強制性手段的使用,通常具有較短的時滯;而貨幣政策通常完全依靠間接手段調節對象,滯後於財政政策。
第二,聯系
1,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是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經濟政策。它們主要實施擴張性或收縮性政策,調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2.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壹致的。兩者都要求幣值穩定,經濟穩定增長,勞動者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以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3.壹般情況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協同作用的。財政政策的特點是政策操作力度大,可以快速啟動投資,刺激經濟增長,但容易造成過度赤字、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因此,財政政策起著經濟增長引擎的作用,只能短期調節,不能長期大量使用。貨幣政策則以微調為主,在啟動經濟增長方面明顯滯後,但在抑制經濟過熱、控制通脹方面有長期效果。其特點是通過貨幣供應量和信貸數量進行直接、快速、靈活的調控。因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配合是長短不壹的兩種政策處方搭配,可以形成合力,對市場經濟的有效實施起到調節作用。
4.實現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手段是交叉的。財政政策能否成功實施並取得成效,與貨幣政策的協調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國債連接了原本分別由財政機關和中央銀行實施的獨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成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最佳結合點。
總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作為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兩種基本政策手段,具有不同的調控重點和手段,不同的調控影響和範圍,並且是緊密聯系、相互作用的。只有正確認識和準確處理二者的關系,才能充分發揮它們應有的積極作用。
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兩大手段——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首先,這兩項政策有著內在的聯系,同時,這兩項政策的調控重點也不完全相同。
壹般來說,貨幣政策可能更側重於總量的調節;財政政策可能會更加註重結構調整。
其次,財政政策在調節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突出;貨幣政策可能會更加註重保持貨幣的穩定。
此外,財政政策在控制通貨緊縮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貨幣政策在控制通貨膨脹中的作用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