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清朝國力的上升,不斷擴大恒倉的儲備,清朝由盛轉衰,儲谷逐漸空虛,甚至枯竭。到了清末,對於全國大部分地區來說,經濟穩定器的不斷清算已經名存實亡。
美國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從宋代王安石新政到羅斯福新政,推行了不斷清算的政策,至今仍是美國政府農業政策的理論基礎。
錢穆先生很惱火中國人忘祖,不斷清算的制度被外人所用,而他對此壹無所知。他講了這樣壹個故事:
"...漢代的平準制度,這是調節物價的措施。這壹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曾被靈活運用。也就是比如糧價,好年景,政府高價收購余糧,不傷害農民。當饑荒季節到來時,政府將大量低價出售積累的糧食,這意味著幫助貧農。這個制度後來被社會以自治的方式實行,也就是所謂的社會倉庫制度。據說羅斯福在美國執政的時候,中國出現了經濟恐慌。當我聽說中國歷史上的這種調價方法時,有人介紹說這是王的新法。其實是中國的傳統法律制度。抗戰時期,美國副總統華萊士訪華,在蘭州剛下飛機,即向國民政府派來的迎賓官員提及王安石,表示深深的敬佩。而那些大人物都是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因為在我們現代中國人心目中,只知道華盛頓和林肯。我認為中國的壹切都是落後的,在現代世界的潮流下,所有歷史人物的傳統政治制度都不值壹談。所以話不投機,只對。”(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2006年6月30~31頁)
然而,錢穆雖然是壹位學識淵博的大歷史學家,但他在寫《如何研究經濟史》的時候,連中國古典經濟思想的關鍵技法都沒有提到,甚至《管子》這本書也沒有提到,只有幾條儒家格言,比如《貨殖列傳》、《太平廣記》。研究中國的經濟思想而不提《管子十六條》,就好比只在阿拉斯加研究美國壹樣。中國儒家思想很深,錢也逃不出儒家思想的窠臼!唉,可悲!(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2006年6月5438+0,第57~74頁)
豬肉價格的上漲已經影響到了千家萬戶,因此政府官員立即挺身而出,動用國家儲備肉平抑物價。來自中國機械化養豬協會的消息,全國共有344個中央肉類儲備基地,儲備14.5萬噸,其中中央6萬噸,地方8.5萬噸,且很大程度上是活儲備。2006年我國豬肉總產量達到51.97萬噸,儲備肉僅占我國豬肉總產量的0.28%。這點儲備肉壹天都不夠,平抑物價太荒唐了!
原來,國家儲備肉類並不是為了平抑全國範圍內的肉價上漲而設立的,它的功能似乎又回到了西周以前應對突發災害和疫情的狀態——那些政府官員根本沒有足夠的豬肉來控制市場波動,為了穩定市場只能發布“善意的謊言”!
保險,期貨。。。當然,我們要學習西方好的經濟機制,但不能丟掉中國好的制度模式。期貨只有在不斷的平倉下才能真正穩定價格,因為不斷的平倉讓投機者永遠不敢超越不斷平倉所劃定的價格邊界。壹位期貨業內人士簡單地說:“如果沒有不斷平倉的後盾,生豬期貨應該不會減緩現貨的波動!”
這位朋友說的不僅僅是豬肉儲備,還有占生豬成本相當比例的農產品(尤其是豆粕和玉米),因為上半年肉價上漲最重要的原因有兩個:壹是豬飼料價格上漲,二是2006年下半年全國生豬疫情。
幾十年來,中國人民通過不斷的清算制度,熬過了許多自然災害和市場本身的風險——我們失去的不僅僅是壹個經濟制度,更是這個滄桑民族維持千年發展的制度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