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外匯行情大全網 - 期貨行情 - 第壹次工業革命的簡單過程

第壹次工業革命的簡單過程

18世紀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壹次偉大革命,它開創了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時代。這不僅是壹場技術變革,更是壹場深刻的社會變革。這場革命始於工作機器的誕生,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器的廣泛使用為標誌。這種技術革命以及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化被稱為第壹次工業革命或工業革命。在生產技術上,工業革命用工廠制度代替了手工作坊,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在社會關系上,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並發展壯大。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工業革命始於18的60年代,基本完成於19的40年代。工業革命始於英國並非偶然,英國有著深刻的政治、社會經濟和科技前提。

17世紀中葉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以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權力加速實施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

(2)資產階級通過對外大規模掠奪和對內實行的國債制度和消費稅政策積累了巨額財富,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要的貨幣資金;大規模的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和廣闊的國內市場。

(3)工場手工業的蓬勃發展,培養了大批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工人,為機器的發明和應用創造了條件;自然科學的發展和成就,尤其是牛頓的力學和數學,為機器的出現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4)蓬勃發展的工場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增加了產量,但仍不能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因此,壹場生產方式的革命即將到來。

工業革命首先出現在工場手工業的新興棉紡織業。1733年,機械師凱發明了飛梭,大大提高了織造速度,棉紗頓時供不應求。1765年,織布工哈格裏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大大提高了棉紗的產量。“珍妮紡紗機”的出現,首先引發了棉紡織業發明機器、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拉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此後,棉紡織業出現了走錠紡紗機、噴水織機和其他機器。不久,在許多工業部門,如采煤和冶金,也有了機器生產。

隨著機器產量的增加,畜力、水力、風力等原始動力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在英國伯明翰,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進型蒸汽機投入使用,提供了更方便的動力,並迅速普及,極大地促進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於是,人類社會進入了“蒸汽時代”。

隨著機器生產逐漸取代工業生產中的手工操作,壹種新的生產組織形式——資產階級工廠誕生了。

1840左右,英國的大規模機器生產已經基本取代了工場手工業生產,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壹個工業國。

歐洲其他國家雖然也有優秀能幹的工人和創新人才,但缺乏發展機械工業所需的資本、勞動力和市場,也缺乏保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政治文化條件。

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廢除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特權,為資本主義工業化掃清了道路。拿破侖上臺後,非常重視科技的發展,為法國的工業革命(18年末+09年初-19年中期)創造了條件。此後,德國、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也加入了工業革命的行列,到19年底,這些國家都完成了工業革命。

標誌是瓦特改進了蒸汽機,大大提高了絲綢產品的生產速度。

因為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所以成為當時最繁榮的國家。

1.第壹次工業革命大大提高了生產力,市場上的商品越來越豐富,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2.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第壹個工業國家。機器生產取代了手工勞動,科學技術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工廠取代了手工業作坊,徹底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推動了美、俄、德、意的革命和改革,開啟了歐美負擔得起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初步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3.在工業社會裏,它日益分化為兩個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19三四十年代,工人運動興起。4.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技術傳播到全國各地,沖擊著舊制度、舊觀念,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觀念;5.加速了整個世界的最終形成,東方從屬於西方。殖民侵略導致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工業革命前後的壹些重要發明,發明家發明了第壹次工業革命。

1712英國人托馬斯·紐科門獲得稍微改進的蒸汽機專利權1733凱約翰梭1765詹姆斯·哈格裏夫斯珍妮紡紗機1769阿克雷液壓紡紗機1769瓦特改進蒸汽機65438+。Bram馬桶1779 Crompton手搖錘紡紗機1785 Cartwright動力織布機1796 Seinfeld lithography 1797 Henry moz ley螺旋切割機1802 james watt改良牛考門蒸汽機。現代蒸汽機成型1807富爾頓蒸汽輪船1812 Trevyshakkorny鍋爐1814斯蒂芬森蒸汽機車1815韓大衛礦燈1844威廉菲爾伯恩蘭開夏。

工業革命對改造社會的作用往往超過政治革命,但並不像形式上的政治革命那樣產生強烈的沖擊波,引起局勢的巨大動蕩。生產力的意外發展,工廠制度取代手工業作坊的巨大變革,展現了資本主義社會機制的新面貌,並帶動了整個社會的快速演進。幾十年來,以農業和農村為主體的經濟體系變成了以工業和城市為主體的經濟體系,大規模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國家的經濟地理狀況。新城市的崛起,老城區的改善,人口從農村向城市流動的大趨勢,國家走向城市化社會的趨勢,工業產值遠遠超過農業產值的現象等等。,都使普通人和政治家在他們的處境下大為驚訝、難過和高興,但他們只能適應和下定決心。這種全面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歸根結底是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表現。後者體現了創造和進取的精神,競爭意識,比前者更具挑戰性。它以不可逆轉的勢頭,改變了人們的傳統習俗、價值取向乃至擇業標準。在這個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伴隨著嚴重的剝削和壓迫,“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局面十分明顯。於是,社會結構和階級結構發生了變化,並組合成壹些新的社會利益集團。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的形成。第壹次工業革命

與工場手工業時期由商人組成的資產階級相比,工業資產階級具有更強的進取精神和在自由競爭中求發展的意識。它以使用機器的工業為基礎的成就,遠非舊資產階級可比。工業改造農業的能力,吸收自由勞動力的能力,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國際市場的競爭,都使資本主義在世界歷史的潮流中起主導作用,迅速改變資本主義和前資本主義勢力的對比。19世紀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席卷全球,本世紀中葉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就是這壹歷史變革的體現。封建和封建前的社會制度只能讓位於資本主義。無產階級,即產業工人隊伍,是另壹個全新的社會利益群體。它不同於過去手工作坊的工人。它沒有小塊土地,沒有傳統的生產工具,沒有宗法制度。這是純粹的雇傭工人。機器生產的工作條件和機器連接的集中工作環境,使其具有集中、統壹、紀律性強的特點。沒過多久,他們逐漸意識到,他們這個群體有著相同的命運,有著相同的願望和要求。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階級意識,知道自己屬於同壹個群體。後來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階級意識這個概念就實現了。當然,這些只是先進工作者。工人作為壹個社會群體,為自己的利益和社會地位而鬥爭,從而形成了歷史潮流,為世界歷史增添了新的內容。正是這種趨勢推動了社會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的逐漸結合,這種趨勢也越來越強,成為19世紀的歷史潮流之壹。兩個社會階層的形成和發展,以及機械工業對對手工業的排擠,成就了過去的媒介。

第壹次工業革命的結果(5圖)已經使階級發生了分化和重組。所謂中產階級,又稱小資產階級,包括小企業主、店主、手工業者、商販等。他們中的少數人,受到機器工業的擠壓,破產了,他們中的大量人被迫受雇於工廠,成為工人階級的壹部分。大部分人還存在,但很多人感到朝不保夕,面臨破產的威脅。雖然更多的人還沒有面對危機,但他們也對前景感到擔憂。因此也成為另壹個社會利益集團,渴望在社會大變革中獲得壹席之地,努力維持和提高社會地位。19世紀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流派眾多,其根源就在於此。其中,無政府主義傾向普遍反映了破產者的心情;大力提倡保留小私有制的理論,往往被小資產階級反映得很焦慮。小資產階級熱衷於參加民主運動,因為他們渴望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編輯這段話對中國第壹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為了滿足工業生產的需要,以英國為首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範圍內搶占商品市場,搶占原料產地,傾銷工業品,將亞非拉納入資本主義體系。中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但清政府政治腐敗,經濟落後,軍備松懈。資本主義國家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中國,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中國開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進壹步加深。戰爭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導致中國長期貧窮落後。

中國人民英勇戰鬥。

兩次鴉片戰爭,中國人民不斷打仗,農民階級掀起太平天國運動。

中國的新思想萌芽了。

魏源、林則徐等開明知識分子開始關註世界,探索新知,尋求強國抗侵略之道,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中國的現代化開始了。

地主階級洋務派發起洋務運動,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與此同時,中國的近代工業、科技、教育開始起步,洋務運動是中國現代化的開端。

要發展經濟,必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社會繁榮。發展生產力不能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了。經濟發展應與環境保護同步,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英國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首先始於英國。在討論英國工業革命的條件時,人們總會提到它的農業革命、海外貿易、殖民掠奪、國債制度、稅收政策等等,這當然是正確的。但是有壹點必須補充,那就是市場的擴大。正是由於市場上商品需求的擴大,直接成為增產的主導原因,從而產生了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強烈追求,從而引發了機器的發明。關於英國工業革命的過程,包括凱、哈格裏夫斯、阿克雷、克朗普、卡特賴特、瓦特等的發明。,這裏就不描述了。需要註意的是,在英國之後,美國、法國、德國等許多國家也開始了工業革命,體現了資本主義發展的相同規律。

美國工業革命

美國工業革命的條件具有壹定的特殊性,也可以說是獨特的。當然,這應該是最先推動其“西進運動”的。美國獨立後,繼續以吞並和廉價購買的方式向西方擴張領土。到19世紀中葉,已經成為壹個東起太平洋,西至大西洋,北至加拿大,南至墨西哥的幅員遼闊的大國。僅僅半個多世紀,這個領域就擴大了7 . 5倍。西領地礦產資源、水利、森林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氣候適宜,海岸線長,港口優良。這為其工業化和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美國農業發展迅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出口國之壹。短時間內,美國經濟的專業化布局已經形成。東北是傳統的工業區,西部是廣闊的農業區,並根據自然環境的不同,出現了“小麥王國”、“牛王國”、“棉花王國”和葡萄園。這種在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下自然形成的區域經濟專業化,是美國經濟發展的壹大特點,也為工業革命的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工業化的北方,南方棉花、甘蔗的重要產區,產糧的西部,都需要優勢互補,加強商品交換。地區之間的貿易額翻了壹番,甚至增長了10倍。美國工業革命所具備的國內市場條件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此外,隨著北方在內戰中的勝利,戰後重建南方的進程也使南方成為壹個具有吸引力的投資場所。美國的經濟發展有壹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勞動力嚴重不足。19世紀初,美國人口只有700萬左右。到19世紀中葉,陸地面積巨大,人口更加稀少。年輕的美國以開放的勢頭吸收了大量移民,在相當程度上緩解了這個問題。僅19世紀下半葉,移民美國的人就多達2700萬。美國居民的主體是由移民組成的。美國工業革命就是在這樣的背景和環境下進行的。在獨立後的日子裏,美國雖然在政治上取得了主權國家的地位,但在經濟上仍然無法擺脫對英國的依賴。所以工業革命也是其經濟獨立的出路。在推動工業革命的過程中,聯邦政府的政策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它建立國家銀行,發行紙幣,吸收熱錢,貸款給實業;實施關稅保護;鼓勵科技進步,實施專利法,等等。政府的支持是美國工業革命的另壹個有利條件。和英國壹樣,美國的工業革命也是從棉紡織業開始的。18年底,美國人仿制了珍妮紡紗機。很快,軋棉機被發明出來,將原棉的清理效率提高了近100倍。19世紀初,織造技術從英國傳入。東北部的新英格蘭迅速發展成為棉紡織業的中心。隨後,制衣、制革、玻璃、毛紡等行業也實現了使用機械生產。內戰後,工業革命進步很快,尤其是重工業發展更快。采礦、冶金、石油開采、煉油等行業都在以10倍甚至幾十倍的速度發展,呈現出壹派繁榮景象。其中,有兩個巨大的國內刺激因素。壹是西部大開發對農業機械的迫切需求。二是溝通東西方交通的鐵路建設熱潮。這兩個因素既是工業革命的強大推動力,也是工業革命的成果和重要組成部分。修建鐵路,制造機車、客車、卡車,自然為鋼鐵行業,尤其是軋鋼行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同時,鐵路建設也是壹項綜合性事業,包括車站建設、軌枕供應、車廂設備、管理和服務人員的招聘和培訓等。,全方位推動了工業革命。鐵路交通還為商業流通和貨物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使各具特色的經濟區域結合成壹個整體。所以美國在短時間內發展成為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也就不足為奇了。法國工業革命直到19世紀中葉,法國壹直是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大經濟強國。它的工業革命很早就開始了,在大革命爆發之前,從英國引進了蒸汽機和珍妮紡紗機。在歐洲占據領先地位的萊克勒左冶金公司和歐洲最大的煤礦企業之壹的昂贊礦業公司,裝備有蒸汽機、蒸汽錘、馬拉鐵路等先進設備。個體紡織廠使用珍妮紡紗機。但隨著1789年大革命的爆發,從1792年開始出現了反對外國武裝幹涉的戰爭,隨後是拿破侖戰爭,內部局勢長期動蕩,使得剛剛起步的工業革命不得不停下來。雖然在壹些縫隙中出現了壹些動作,但是極其緩慢,難以成氣候。拿破侖帝國崩潰後,工業革命興起。特別是英國政府在1825解除了機械出口禁令,使法國工業有機會引進更先進的機械設備,邁出了工業革命復興的步伐。但當時是復辟王朝,投資環境相當不利。1824年登基的國王查理十世甚至倒行逆施,試圖全面恢復封建制度,工業革命愈演愈烈。1830七月革命推翻復辟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奧爾良王朝(七月王朝),形勢明顯好轉。七月王朝自稱是大革命的繼承者,大幅度改善了工業革命的環境,開始騰飛。到40年代末,蒸汽機的數量從625臺增加到5212臺,平均馬力從16臺下降到12.5臺。蒸汽機馬力的降低,說明蒸汽機開始小型化,應用更加廣泛。在過去,蒸汽機主要用於采礦時從礦井中抽水,需要大馬力。這時,它可以作為動力裝置安裝在紡織工業中。法國有165438+6000臺紡紗機。作為工業發展的重要標誌,鐵路建設速度相當緩慢。總的來說,法國工業還是以小生產為主,使用機器的大工業不多。工業革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有兩點:壹是大革命以來政局長期動蕩。雖然在拿破侖戰爭後稍微穩定了壹些,但復辟王朝是在反法聯軍的刺刀保護下重建起來的,前景難料。在這種情況下,資產階級不願意冒險投資實業,而寧願把資金投入信用業務,甚至貸給國外賺取利息。第二,自16世紀以來,金融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最強。這個階層通過蓋債和發行國債發了財,幾個世紀以來已經形成了傳統。在他們看來,占便宜發財,可以收益快,風險小,還可以利用手中的資金影響和操縱證券市場。因此,他們更熱衷於貸款和股市交易,而不是大量投資於工業。七月王朝是金融資產階級控制的政權,自然受金融貴族意誌的支配,阻礙了工業革命的發展。這種矛盾在開始時並不明顯,但在工業資產階級發展到壹定程度後就日益尖銳。這說明法國工業革命真正起飛後不久,就受到了統治者政策的阻礙。法國工業革命雖然很早就開始了,但是進了又退,停了又停,多次受阻,很難形成投資心理。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水平還是不高。這是它的突出特點。工業革命最大的轉折點是在第二法蘭西帝國建立之後。拿破侖三世統治的第二帝國以強有力的手段穩定了局勢,以各種順應經濟發展的政策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第二帝國時期被稱為“農業的黃金時代”。到60年代後期,重工業和機器制造業迅速發展,標誌著法國第壹次工業革命已經完成。

德國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之初,德國還是壹個分裂的國家,有幾十個州和自由城市。同時,不同地區發展極不平衡,並不是所有國家都同時開始了工業革命。以普魯士為龍頭,在整個德國擴大影響力,從而促進經濟發展,是德國工業革命的壹大特點。德國的工業革命開始於20世紀30年代。普魯士的資產階級逐漸引進英國機器,使用機器的紡織廠開始建立。這時,普魯士政府出面,聯合了18個鄰國,並於1834年建立了關稅同盟。18盟國取消商品進口關稅,統壹稅制。這個全德關稅同盟率先突破了政治分割,促進了全德在經濟領域的統壹市場,為工業革命的快速發展註入了新的血液。第壹次工業革命的20世紀50年代是普魯士經濟改革接近尾聲的時期。農業機械化程度大大提高,產值快速增長,在提供原料、市場和勞動力方面對工業革命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德國工業革命進入高潮。五六十年代,股份公司大量出現,鐵路線路長度迅速增加,鐵路貨運量增長27倍,生鐵產量增長5.6倍,鋼材產量增長近28倍。1871年德國統壹的完成,以及貨幣制度、稅制、計量單位、商業法規、交通管理等的統壹。,使得工業革命更加強大。普法戰爭後從法國繳獲的50億法郎賠款充實了工業資本。被占領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蘊藏著豐富的鉀堿和鐵礦石等非金屬礦產,為化學工業和冶金工業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德國的工業革命起步相對較晚,但起飛時恰逢第壹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交匯期,有利於其在更先進的科技基礎上發展。同時,德國政府對教育和科研的高度重視,使得工業革命有了比英法更堅實的基礎,從而使德國在短時間內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

工業革命對改造社會的作用往往超過政治革命,但並不像形式上的政治革命那樣產生強烈的沖擊波,引起局勢的巨大動蕩。生產力的意外發展,工廠制度取代手工業作坊的巨大變革,展現了資本主義社會機制的新面貌,並帶動了整個社會的快速演進。幾十年來,以農業和農村為主體的經濟體系變成了以工業和城市為主體的經濟體系,大規模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國家的經濟地理狀況。新城市的崛起,老城區的改善,人口從農村向城市流動的大趨勢,國家走向城市化社會的趨勢,工業產值遠遠超過農業產值的現象等等。,都使普通人和政治家在他們的處境下大為驚訝、難過和高興,但他們只能適應和下定決心。

這種全面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歸根結底是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表現。後者體現了創造和進取的精神,競爭意識,比前者更具挑戰性。它以不可逆轉的勢頭,改變了人們的傳統習俗、價值取向乃至擇業標準。在這個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伴隨著嚴重的剝削和壓迫,“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局面十分明顯。於是,社會結構和階級結構發生了變化,並組合成壹些新的社會利益集團。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的形成。

第壹次工業革命

與工場手工業時期由商人組成的資產階級相比,工業資產階級具有更強的進取精神和在自由競爭中求發展的意識。它以使用機器的工業為基礎的成就,遠非舊資產階級可比。工業改造農業的能力,吸收自由勞動力的能力,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國際市場的競爭,都使資本主義在世界歷史的潮流中起主導作用,迅速改變資本主義和前資本主義勢力的對比。19世紀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席卷全球,本世紀中葉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就是這壹歷史變革的體現。封建和封建前的社會制度只能讓位於資本主義。無產階級,即產業工人隊伍,是另壹個全新的社會利益群體。它不同於過去手工作坊的工人。它沒有小塊土地,沒有傳統的生產工具,沒有宗法制度。這是純粹的雇傭工人。機器生產的工作條件和機器連接的集中工作環境,使其具有集中、統壹、紀律性強的特點。沒過多久,他們逐漸意識到,他們這個群體有著相同的命運,有著相同的願望和要求。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階級意識,知道自己屬於同壹個群體。後來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階級意識這個概念就實現了。當然,這些只是先進工作者。工人作為壹個社會群體,為自己的利益和社會地位而鬥爭,從而形成了歷史潮流,為世界歷史增添了新的內容。正是這種趨勢推動了社會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的逐漸結合,這種趨勢也越來越強,成為19世紀的歷史潮流之壹。

兩個社會階層的形成和發展,以及機械工業對競爭對手的排擠,使原來的中產階級發生了分化和重組。所謂中產階級,又稱小資產階級,包括小企業主、店主、手工業者、商販等。他們中的少數人,受到機器工業的擠壓,破產了,他們中的大量人被迫受雇於工廠,成為工人階級的壹部分。大部分人還存在,但很多人感到朝不保夕,面臨破產的威脅。雖然更多的人還沒有面對危機,但他們也對前景感到擔憂。因此也成為另壹個社會利益集團,渴望在社會大變革中獲得壹席之地,努力維持和提高社會地位。19世紀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流派眾多,其根源就在於此。其中,無政府主義傾向普遍反映了破產者的心情;大力提倡保留小私有制的理論,往往被小資產階級反映得很焦慮。小資產階級熱衷。

  • 上一篇:當前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 下一篇:東方財富pro和普通版的區別
  • copyright 2024外匯行情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