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的蔣勛,幾年前看了他的《孤獨六講》,對他的文字和美學思想印象深刻。後來又陸續買了他的《此時眾生》和蔣勛的《論宋》。斷斷續續的看了壹遍,現在不記得說了什麽,但隱隱約約的感覺這是我最喜歡的文人美學家,就像壹個年輕人。
去年年底冰糖送kindle,逛商店的時候無意中把這本書收錄到了“我的圖書館”,讓它在裏面生活了壹段時間。
元宵節那天早上,我和貝姐聊天。貝姐講改變自己的想法,讓自己有限的時間多享受美好的事物,少關註那些無法改變的不好的事情。真的有點“大師說的話我很在意”。
最近央視《中國詩詞大會》也把古詩詞送上了熱門搜索,微信官方賬號和各界朋友連續幾天看到相關文章。沒看過這個節目,也不喜歡以“比賽”的形式來比賽古詩詞。雖然這次詩歌大會(微信官方賬號的文章和故事)有很多感人的人物,詩歌也確實融入了他們的生活,但賽制中的答題和飛花終究擺脫不了傳統“考試”的烙印。網絡在傳播“復旦才女吳亦舒”的時候,也把焦點放在了她的詩量上。總覺得已經偏離了詩歌在人們生活中本來的樣子。怎麽了?我說不出來。讓我擔心的不是那些在競爭中真正意識到詩與人關系的人,而是那些專註於詩量、手裏有“權力”的人的行為。
幸運的是,還有蔣勛。在他的書中,我讀到了詩歌和其他文學在我們生活中的本來面貌。
元宵節那天,無意中點擊了“蔣勛說文學:從到陶淵明,我寫完了第壹章——《詩經·初民情懷》”。
蔣勛對詩歌在生活中的地位做了非常恰當的描述,我很贊同他的觀點。他說:
他說:
在第壹章中,選取了《詩經》中的四首詩,即、、勉和女曰。
蔣勛講的詩經真的很漂亮。這裏的美不在於文字的華麗,而在於《詩經》中豐富的情感是蔣勛講出來的。這種真實的情感存在於人類幾代人的生活中。在生活中,“情感在中間運動,卻在言語中形成”。
除了飄逸的綿,其他的詩歌如、和《女子雞鳴》,妳會覺得那些感覺是永恒的,而壹旦講完了,根本沒有必要背誦,眼前是生活的畫面和場景,所以妳可以用類似的句子大致重復壹下這種“感覺”,因為這也是我們的心情,我們的生活,或者。
最後,我以蔣勛的這段話作為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