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壹場金融風暴在亞洲爆發,這場風暴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1、第壹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引發了壹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壹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壹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臺灣當局突然棄守新臺幣匯率,壹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數大跌1211.47點;28日,下跌1621.80點,跌破9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恒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風暴。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737.60∶1。韓元風暴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壹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風暴。 2、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藥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壹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了政治與經濟的雙重風暴。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壹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風暴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壹路下跌,壹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風暴繼續深化。 3、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蕩、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壹輪進攻。恒生指數壹直跌至6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壹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風暴乃至經濟、政治風暴。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風暴還是區域性的,那麽,俄羅斯金融風暴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風暴已經超出了區域性範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風暴結束。 亞洲金融風暴爆發的原因究竟是什麽呢我想這是很多人都想了解的。筆者在綜合了眾多觀點後,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政治、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1、直接觸發因素包括: (1)國際金融市場上遊資的沖擊:以喬治·索羅斯個人及壹個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為代表。 目前在全球範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壹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 國際炒家的代表人物喬治·索羅斯檔案:“金融大鱷”“壹只假寐的老狼”是對這個金融怪才的稱謂。他曾說過,“在金融運作方面,說不上有道德還是無道德,這只是壹種操作。金融市場是不屬於道德範疇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於這裏,因為它有自己的遊戲規則。我是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我會按照已定的規則來玩這個遊戲,我不會違反這些規則,所以我不覺得內疚或要負責任。從亞洲金融風暴這個事情來講,我是否炒作對金融事件的發生不會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樣會發生。我並不覺得炒外幣、投機有什麽不道德。另壹方面我遵守運作規則。我尊重那些規則,關心這些規則。作為壹個有道德和關心它們的人,我希望確保這些規則,是有利於建立壹個良好的社會的,所以我主張改變某些規則。我認為壹些規則需要改進。如果改進和改良影響到我自己的利益,我還是會支持它,因為需要改良的這個規則也許正是事件發生的原因。” 眾所周知,索羅斯對太銖的炒作是亞洲金融風暴的導火線。他是壹個絕對有實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過玩弄亞洲國家政權,來獲得巨額資本。 (2)亞洲壹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壹方面保持固定匯率,壹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 (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 (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壹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2、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 (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壹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 (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壹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幹預過度,特別是幹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壹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 (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壹是當經濟發展到壹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壹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4)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新馬太日韓等國都為外向型經濟的國家。他們對世界市場的依附很大。亞洲經濟的動搖難免會出現牽壹發而動全身的狀況。以泰國為例,太銖在國際市場上是否要買賣不由政府來主宰,而他本身並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量,面對金融家的炒作,該國經濟不堪壹擊。而經濟決定政治,所以,泰國政局也就動蕩了。 3、世界政治、經濟因素主要包括: (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風暴的難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3)美國政治、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1949年,新中國成立預示者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美國,作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有了風暴感。他通過強大的經濟後盾在亞太地區建立起壹個資本主義的統壹戰線:韓國,日本,臺灣直至東南亞,都成為美國的經濟附庸。這給亞洲壹些國家飛速發展帶來了經濟支持。七十年代,東南亞壹些國家的經濟迅猛發展。 但是,1991年,蘇聯解體標誌著社會主義陣容的瓦解。美國當然不允許亞洲經濟繼續如此發展,於是,他開始收回他的經濟損失。對於索羅斯的行為,他是縱容的。
記得采納啊
上一篇:股指期貨持倉總量141690手*300元*12%=142億,為什麽比成交量5000億(左右)小這麽多?下一篇:廣東馬千裏人力資源有限公司公司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