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八大基本理論
會展的基本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便形成會展活動的基本理論或會展學基本理論。
會展的專業性、市場經濟性、相關性、綜合性、系統性、信息傳播特性也決定了會展的經濟帶動系數理論、市場理論、系統理論、營銷理論、傳播理論等基本理論的形成,我們可以從這些基本理論中認識會展活動的基本規律。
壹、會展的市場理論
會展中展覽活動是壹種古老、特殊的經濟交換(流通)形式。
展覽是市場經濟中的主要交流媒介之壹,它與期貨市場、商務交易所構成市場流通三大主要形式。
會展中展覽活動,通過展覽會使買賣雙方簽約成交或交換物品(信息),做成買賣,形成展覽市場。
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展覽作為市場流通環節與其他市場流通方式有所不同。
期貨市場,商品交易其本身就構成交換過程中的壹個環節,是市場常規性的交換環節。
在物品交換過程中有先買進,後賣出的過程,而展覽活動壹般非常規、常年的,時間比較集中。
展覽會是提供買方、賣方交換的平臺。
這就是展覽活動的市場理論:即:通過展覽、使買賣雙方達成交換平臺,形成展覽市場。
這種市場是壹種特殊的市場或者說是壹種特殊的媒介。
據美國CEIR調查,在制造、運輸等行業以及批發業,2/3以上企業將展覽作為流通手段,金融、保險行業有1/3以上企業將展覽作為交流與流通手段。
展覽活動的市場原理告訴我們:展覽活動對於促進貿易、產品信息交流、建立聯絡、貨物成交等產生了媒介作用,它不僅是壹種經濟手段,更是市場經濟的“晴雨表”和“風向標”。
同時,展覽作為壹種活動媒介,買方與賣方是其重要的兩個主要因素,缺壹不可。
在原始社會,展覽作為唯壹的交換形式,作用不言而喻。
而在近現代,商業流通占據主導作用。
但展覽仍然起著巨大的作用。
壹般商業流通在消費品方面起主導作用,而貿易性展覽則在資本、技術、信息流通上起主導作用。
正因為貿易性展覽會這些顯著的功能,使其市場營銷在兼顧買賣雙方的角度上形成自身的獨特的營銷內涵,買方、賣方在參加在展覽會時,可以充分實施企業(個人)在信息交流、產品定價、銷售和產品的營銷策略。
可以說,參加交易展覽會是企業(個人)營銷不可缺少的壹部分。
二、會展市場營銷理論
麥卡錫(McCarthy)在其營銷原理理論中就有提出4Ps理論,即買方理論:產品(Product)、價格(Price)、地點(Place)、促銷(Promotion),而羅伯特?勞特伯恩(Robert?Lauter-born)提出4Cs理論,即賣方理論:顧客問題的解決(Customer solution)、顧客的成本(Customer cost)、便利(Convenience)和傳播(munication)。
買方賣方營銷理論引入展覽市場,使我們更容易認識貿易性展覽會的市場營銷的特征、內涵和原理。
現代貿易性展覽會是展覽市場中最典型的具有市場營銷特征的壹種。
它有以下幾種功能:提供市場關註點,反映出部分市場;確定和提高市場透明度;有助於開拓新市場;得以直接比較產品和效用;使人從集中交換信息和人的感官的高度體驗。
會展市場營銷的原理反映在參加貿易性展覽會上,表現為四個內涵和特征:
1、以展覽作為交流手段
交流過程意味著相互交換新聞和信息。
貿易展覽會也是如此,雖然參展商最初更多是信息提供者,建造展臺,展示產品,派人參加,觀眾最初只是信息接受者,但是,觀眾成為積極參與信息交流的壹方。
真正的貿易展覽會就要起到這種媒介作用,交流正是貿易博覽會和展覽會的核心功能之壹。
公司對外交流策略的實施手段是廣告、促銷、直銷和公關。
2、以展覽作為價格手段
如何使用價格手段取決於客戶構成、公司規模、辦公地點及運輸距離等情況。
公司可在與客戶交流時,了解到制定價格策略的必要信息。
參展有助於改進現有價格手段,發現新的市場領域。
3、以展覽作為分銷手段
簡單分析分銷手段構成的各個方面,即可看出參加貿易展覽會意義重大。
公司制定分銷策略時,需要補充、調整銷售組織,重組銷售力量,招募零售商和銷售代表,尋找貨物運輸和儲存合作夥伴。
同時,要考慮調整和改進現有分銷渠道的數量和質量。
參展有助於完成這些工作。
4、以展覽作為產品組合
公司必須著重考慮選擇哪些類別的產品參加展出。
運用這種產品戰略時,必須充分認識現有產品的生命周期及展品所面對的市場。
產品組合構成的各個方面及產品本身市場前景如何,均可在參展過程中加以檢驗。
會展市場營銷中的四個內涵,從賣方(參展者)著手,確定了其交流手段、價格手段、分銷手段和產品戰略的營銷組合。
這就是會展市場營銷的4個組合。
三、 會展活動的帶動系數理論
歐美近百年的會展活動歷史表明,會展活動的舉辦對於舉辦地(城市)帶來了相關產業的連鎖效應,也稱會展效應。
這裏相關產業包括印刷、酒店、餐飲、零售業、旅遊業、通訊業、出租車、廣告業、航空業等相關產業。
據德國著名經濟研究院——IFO研究院曾經對慕尼黑展覽業所引起直接和間接經濟效益進行調查,研究院通過調查1998年和2001年參展商和參觀者在慕尼黑參展的總支出,對城市就業、稅收和產業效益進行分析並核算年平均值。
最後得出如下結論:如果展覽活動的收益為1,那麽會展活動的經濟效益就為10。
這也就是會展經濟拉動(帶動)系數1:10的由來。
但這種拉動系數只是壹個平均值,這還要取決於這個展覽活動的結構、規模等因素。
國際化強的海外觀眾、參展者多的展會其拉動系數就越大,而國內、本地區性展會其發展帶動系數就越小,在我國舉辦會展較早的大連,曾對大連某壹本地性展會的拉動系數進行調研,得出1:8.5~9結論;上海會展業帶來相關經濟效益直接投入產出比為1:6,間接達到1:9。
因為會展帶動系數或會展的經濟效益引發了眾多城市看好會展這個相關性強、邊際輻射性強的朝陽產業。
歐美、亞洲的德國漢諾威、法國的巴黎、美國的拉斯維加斯、中國香港、新加坡等著名展覽城市,大量的會展活動的舉辦給城市帶來了巨額的利潤。
法國每年的展會營業額達85億法郎;美國每年舉辦200多個商業展覽會,帶來了38 億美元的收入,香港每年的會展收入就達75億港元,1999年我國昆明世博會期間,僅雲南省旅遊收入就到174億元。
會展活動給所在地區(城市)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在促進城市功能要求的合理流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市民文明素質等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
這也是會展帶動理論的更深層次表現。
四、展會生命周期理論
壹個企業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而展會也有自身的生命周期。
展會的生命周期就是指從引入、成長、到成熟、衰退的周期。
由於全球經濟壹體化和產業發展的瞬息萬變,展會的生命周期除展會自身的經營、管理和創新外,政治、軍事、經濟其他客觀因素的影響也至關重要。
展會生命周期包括引入、成長、成熟、衰退四個階段。
1、引入期,展會為新項目,會展商不了解、不熟悉這個展會,因而展會的宣傳、推廣、開拓市場等工作非常大,當然投入也很大。
也正因為新展會由於市場、技術和管理上的不確定,對這種展會而言,是壹種風險,隨時有夭折的可能。
2、成長期。
展會成長期是展會日趨成熟、增長的時期。
參展商熟悉和認識這個展會,技術管理和服務優良,展位銷售量上升,展會其時的利潤也呈現最大化。
3、成熟期。
從展會成長期後期開始,市場增長率減緩,展位銷售勢頭減緩,展會價格和利潤滑坡。
其階段表現為同類主題展會競爭趨勢白熱化。
展會之間並購現象會出現。
4、衰退期。
在這個階段,展會伴隨著這種產業的衰退而衰退,比如全球IT展覽會隨著網絡的發展,產業展會功能需求減少,展會縮小,其階段展會利潤很低,展會本身存在著新壹輪的創新,以符合參展商產品市場開拓的需求。
展會生命周期的四個階段是壹般過程,但有的展會在運營過程中有跳躍性發展的,也有在衰退時期通過革新而延長其生命周期的。
當然也有因為偶然因素或自身因素及時夭折的
五、展會系統管理理論
系統即指由若幹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構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
會展系統管理就是強調展會組織的整體性管理,把展會作為壹個開放系統,把展會看作是由許多子系統所形成的組織。
會展系統要強調:(1)壹個展會(系統)的決策;(2)壹個展會的設計和構建;(3)展會系統的運轉和控制(4)檢查和評價展會系統的運轉結果,看其是否有效果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