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持續跟蹤監控不容易。2.集結軍隊並不容易。3,突破防守不容易。4.連續打擊不容易。
1,持續跟蹤監控不容易。航母編隊是在海洋上移動的機動作戰力量。龐大的航母編隊就像浩瀚海洋上的孤舟。在茫茫汪洋中,要找到航行的母親並不容易,要掌握她的行蹤更是難上加難。
為了跟蹤監視美國的航母編隊,蘇聯建立了海洋衛星監視系統。前後發射了50顆衛星。甚至發射了核動力海洋監視衛星,但這個龐大的衛星監視系統無法保證對航行在大洋上的每壹艘美國航母進行持續跟蹤監視。針對這種衛星監視系統,美國海軍還專門制定了壹套完整的海上航行載體偽裝欺騙戰術,以最大限度抵消蘇聯海洋衛星系統的監視效率。因此,對於壹個主要依靠陸基超視距雷達探測航母編隊實時動態的國家來說,其偵察範圍、偵察定位精度以及偵察信息的可靠性都不會令人滿意。沒有航母動向的必要信息,如何有針對性?這是第壹個難點,也是最復雜、最難解決的關鍵環節。解決這個問題的成本將是驚人的。
2.集結軍隊並不容易。要想對攻防嚴密的美國航母戰鬥群進行打擊,就要投入必要的、充足的兵力。然而,這些參演部隊正從四面八方向美國航母編隊靠攏。這本身就是壹個大問題。
美國的偵察優勢決定了不可能企圖秘密向美國航母戰鬥群迎頭集結。在兵力集結過程中,必然會遭到美國航母戰鬥群的攔截和打擊。突破航母防禦圈的成本會很高。
3,突破防守不容易。美國航母戰鬥群作為航母的內防禦圈,壹般都裝備有對抗飽和攻擊的宙斯盾系統。可同時抵禦數百枚不同飛行高度和速度的導彈和戰鬥機目標的飽和攻擊。已經很難破了。航母戰鬥群的外圍防禦圈由艦載機組成。任何試圖突破航母戰鬥群外圍的水面艦艇編隊,都會被F-18戰鬥機投射的魚叉反艦導彈飽和。要想在遠海突破艦載機的防禦圈,必須投入三倍於美國艦載機的地面航空兵力量。壹架航母艦載戰鬥機在遠海的作戰效能相當於三架陸基戰鬥機。這必須建立在陸基戰機作戰半徑足夠深入遠海的前提下。
4,不容易繼續罷工。終於切入了美國航母戰鬥群的防禦圈,對航母戰鬥群發起了攻擊。這是壹個兩難的問題。如果進入航母防禦圈,進入武器攻擊範圍的攻擊編隊,在壹次齊射後無法擊退或摧毀美軍航母戰鬥群,就會受到美軍航母戰鬥群的立體飽和攻擊。後續艦船很難進入防禦圈再次攻擊,已經在防禦圈的艦船也很難安全返回。只對美軍航母戰鬥群發動壹次飽和攻擊,很難重創美軍航母戰鬥群。需要持續火力突擊再突擊才有機會命中或擊退其航母戰鬥群。
俄羅斯航母攻擊的經驗和方法是繼承了前蘇聯戈爾什科夫元帥的飽和攻擊理論。在宙斯盾出現之前,這種方法是可行的,有很大的威懾力。到時候美國航母甚至會從迎面而來的蘇聯導彈驅逐艦上撤退。但是在宙斯盾系統出現和空射魚叉部署之後。蘇聯的飽和攻擊戰術遭到了報應。最後蘇聯意識到,只有艦載機才能在遠海為蘇聯紅軍撐起壹把防空傘,保護蘇聯紅海軍的水面艦艇編隊不闖入美國航母戰鬥群,掩護紅海軍艦艇駛向艦載導彈的攻擊範圍,對美國航母戰鬥群發動飽和攻擊。於是,蘇聯發展了“防空巡洋艦”,也就是“庫茲涅佐夫”級航母。蘇聯破解美國航母防禦圈的辦法是用外層的“庫茲涅佐夫”艦載機驅逐美國航母艦載機。蘇聯水面艦艇編隊(基洛夫級\光榮級\現代級\無畏級)在S-300F遠程防空導彈和SA-N-7中程防空導彈的掩護下,向美國航母編隊全速突進。爭取盡快航行到能夠發射超音速遠程反艦導彈的射程,對美軍航母戰鬥群發起飽和攻擊。水面艦艇突進的同時,水下巡航導彈核潛艇在攻擊核潛艇的掩護下,從四面八方向美軍航母編隊集結,率先向美軍航母防禦圈邊緣的航母編隊發射射程550公裏的“花崗巖”超音速反艦導彈。突破航母編隊內防禦圈“宙斯盾”系統的關鍵在於蘇聯特別打造超音速掠海反艦導彈。
目前中國海軍還不具備這樣的實力,也不可能像蘇聯紅海軍全盛時期那樣,以上述方式突襲美國航母戰鬥群。所以中國海軍早就能威懾美國航母編隊,只有潛艇部隊,尤其是中國的核潛艇部隊,西方評價不高。這是中國的核盾牌。也是防止中美陷入大國戰爭的基石。
除了海軍的潛艇部隊,中國二炮的中程導彈也是威懾美國航母編隊的主力。
近年來,隨著新型智能常規中程導彈的研制和部署,中國對美國航母戰鬥群的威懾力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