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外匯行情大全網 - 期貨行情 - 簡述中國外匯市場的結構

簡述中國外匯市場的結構

與國際外匯市場發展趨勢相比,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模式是交易員單獨報價,系統集中按照時間優先、價格優先的原則撮合交易。從技術角度來說,應該說是順應了國際外匯市場的發展趨勢,中國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規模連年翻番,令人驚嘆。所以,從交易技術和交易規模來看,10年來,中國外匯市場的發展確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從市場體系和市場結構來看,我國外匯市場仍處於初級階段,新產品的創新基本沒有新的進展,甚至在我國外匯交易中心的定位上有落後的趨勢,值得關註。

1.從市場交易平臺來看,外匯市場應該是市場化的。但是,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市場定位還有待明確。

在整個外匯市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如何定位,承擔什麽功能,不僅直接影響外匯交易中心本身的發展,也影響外匯市場的發展。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成立初期采用會員制的組織體系。會員交了會費,成立了董事會,實際上是壹個自律組織,帶有壹定的市場中介色彩。但隨著10年的發展,外匯交易中心的市場色彩正在消退,已經成為監管機構的直屬機構。從市場的角度來看,這至少不能算是壹種進步。

根據國際經驗,如何合理界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等市場主體的功能,往往是影響外匯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從韓國外匯市場的發展來看,首爾外匯市場委員會是由參與韓國銀行間外匯市場的金融機構設立的自治委員會,是壹個非常重要的自律組織。韓國外匯經紀商、銀行和政府也參與了這個委員會,通過市場化推動了韓國外匯市場的發展。在中國臺灣省外匯市場的發展中,也有壹個初期定位不清的外匯交易中心,自成立以來壹直沒有取得合法地位。這個交易中心由5家臺灣省商業銀行組成,其他銀行可以作為會員參與;隨著臺灣省外匯市場的發展,交易中心進壹步明確了其經紀人的職能,促進了交易中心和臺灣省外匯市場的發展。可見,壹個市場化、定位清晰的交易平臺,對外匯市場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外匯市場上,商業銀行和其他市場主體更了解市場需求,能夠對市場做出更敏感的反應。以市場化的方式引入商業銀行參與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運營,無疑有利於外匯市場的發展。

第二,從市場競爭的角度來看,央行應該逐步減少大規模持續的直接市場幹預,開始改善外匯市場的市場競爭。

央行大規模入市幹預,使得央行成為當前外匯市場最大的做市商,市場監管者和監管者此時被動成為最大的交易主體,不利於外匯市場效率的提高,也降低了外匯市場的競爭程度,降低了央行間接調控外匯市場的靈活性和回旋余地。

從技術層面來看,雖然近兩年外匯市場推出了歐元/人民幣交易和外幣借貸的中介服務,交易時間有所延長,結售匯統計也已上線,但事實上的盯住美元、穩定的匯率以及央行大規模的直接幹預,使得市場參與者認為人民幣匯率是由政府擔保的,這直接制約了外匯市場的發展。

從市場主體結構來看,目前的外匯市場存在壹個明顯的缺陷,即交易主體之間的交易量分布過於集中。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的300多家會員中,只有少數幾家銀行占據著高度壟斷的地位。這種市場主體的同質性和交易分布的集中性可能有利於監管機構的直接監管,但由於商業銀行交易行為的趨同性和優勢商業銀行交易的集中性,壹方面央行對市場的被動幹預更大。

從國際經驗來看,央行對外匯市場的幹預應通過商業銀行等市場主體間接進行,持續大規模直接幹預的成本實際上趨於上升。因此,中央銀行逐步減少持續的直接幹預,引入多元化的市場主體,讓商業銀行等中介機構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是外匯市場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中央銀行對市場的幹預應該在充分掌握市場交易信息的基礎上,通過影響商業銀行的交易行為來進行,這樣效率更高。

市場競爭程度不高,也表現在市場流動性不足。目前,中國外匯市場缺乏除美元以外的交易產品的流動性,這直接制約了市場的發展。外匯市場的壹條規則是,流動性創造流動性。壹個流動性好的產品會吸引更多的機構參與交易,機構的參與反過來會增加產品的流動性。從目前的市場環境來看,提高市場競爭程度,進壹步提高市場的流動性,是推動外匯市場發展的重要環節。要逐步引入做市商制度,在放開雙邊交易的條件下,有條件引入做市商制度。經批準的做市銀行在規定的做市限額內,根據自己的判斷,不斷報出願意買賣的外匯價格和金額,以提供市場流動性,而不強調結售匯的真實背景。同時,應吸引更多的市場主體,如保險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進入市場,並嘗試試點貨幣經紀公司;逐步放開真實需要原則的限制,在增加不同交易動機的交易主體的基礎上,允許市場主體在嚴格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進行無真實需要背景的金融交易。

第三,從市場主體結構來看,應該為中小金融機構提供更多的交易選擇,改變其在當前外匯市場結構中的被動地位。

無論國際市場還是國內市場,外匯市場發展的壹個重要趨勢是交易的集中化和非中介化,大型銀行主導著整個外匯市場的運作過程。與此同時,大量中小金融機構的市場參與度也在提高。這些客戶的國內網絡較小,但由於他們在國際業務方面的經驗較少,信用評級較低,因此很難通過國際外匯市場進行交易。他們希望通過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搭建的平臺進行交易,平倉。

目前銀行間市場有四種貨幣兌換對應銀行結售匯櫃臺的主要交易品種,均以外幣對人民幣報價。這時,不同外幣之間的交叉匯率和國際外匯市場之間的匯率差異就容易出現。壹些可以參與國際外匯市場交易的大型銀行,往往將境內市場流動性較高的美元交易放在境內銀行間市場,同時通過境外市場將歐元、日元、港幣等頭寸兌換成美元。中小金融機構只能被動接受國內外市場的價差。因此,在當前發展階段,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應在控制中小金融機構信用風險的前提下,積極將中小金融機構作為主要服務對象之壹。

目前,為了改變中小金融機構被動的市場結構,可以考慮引入美元兌歐元等交叉報價,或者改變現有的報價方式,將四種貨幣的基準價統壹為美元基準價,其他主要貨幣與人民幣之間的價格以美元基準價和國際外匯市場上美元與主要國際貨幣之間的價格計算。

四、從市場功能定位來看,應推動外匯市場從以真實需求為主的結售匯頭寸逐步轉變為涵蓋真實需求交易和金融交易的外匯市場。

在目前的資本管制條件下,基於交易真實需求的原則,銀行間外匯市場實際上更多的是壹個結售匯頭寸的平盤市場,主要是在結售匯制度下平衡與外匯指定銀行的結售匯交易產生的頭寸。在這種市場結構下,商業銀行在外匯市場上買賣外匯並非出於商業需要或盈利目的,其交易行為是為了履行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結售匯周轉頭寸的管理規定。當市場供求失衡時,央行只能被動進入市場買賣外匯。另壹方面,隨著國際外匯市場的發展,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大型跨國企業和中央銀行出於不同的交易目的進入外匯市場,實際需求的比率實際上趨於下降,而金融交易的交易量已超過市場總交易量的70%。因此,逐步改革現行結售匯制度,謹慎放松資本賬戶管制,擴大外匯市場金融交易,是提高當前外匯市場活躍度的重要方向之壹。

與市場功能定位相對應的壹個問題是,從市場產品結構來看,應該逐步推出以銀行間遠期交易為代表的新交易品種。目前國內外匯市場只有四個現貨交易品種,缺乏遠期交易和其他交易品種。開展遠期結售匯的四家銀行只能通過即期市場和拆借市場進行平盤。銀行間外匯市場缺乏遠期交易市場,匯率形成僅基於當前外匯供求,難以快速反映市場對未來匯率的預期。因此,應積極拓展新的交易品種,包括遠期和外幣對。

相關國際經驗表明,只要有套期保值交易的現實需求,必然會有相應的套期保值交易品種,但在不同的監管條件下,無論這些新品種是在岸市場還是離岸市場。目前,在香港等海外市場,人民幣遠期交易非常活躍,這也是中國在岸市場遠期交易發展的外部動力。目前,我國遠期外匯市場的發展僅限於零售市場的遠期外匯業務,僅包括進出口貿易套期保值和還本付息套期保值,完全以真實需要為原則。銀行間外匯市場應逐步推出遠期外匯交易,為未來退出掉期、期貨、期權等業務提供經驗。相比之下,也可以引入商業銀行的遠期頭寸管理,通過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建立相應的遠期業務平準機制,為金融機構提供遠期外匯對沖機制。

  • 上一篇:計劃未來購買國債現貨,擔心未來收益率上漲,因此期貨進行做空處理
  • 下一篇:2022年南沙靈山島有煙花看嗎
  • copyright 2024外匯行情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