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業的第壹次重大變革以現代百貨商店的誕生為標誌。學術界稱之為“現代商業的第壹次革命”,可見其劃時代的意義。雖然百貨公司在當時被稱為創新的商業行為,但現在看來非常普遍,比如明碼標價、商品交換制度;店內豪華裝修,顧客免費進入;店員服務優良,平等對待顧客;這個購物中心面積很大,陳列的商品種類繁多。分為幾個商品部門,實行壹體化管理。但這些改革在當時對傳統零售商來說是質的飛躍。
1.銷售方式的根本變化
百貨公司是世界商業史上第壹個實行新銷售方式的現代大眾銷售組織。其新的銷售方法可以總結如下:
(1)顧客可以無所顧忌地自由進出店鋪;
(2)商品銷售應當實行“明碼標價”,所有商品都應當標價,以同壹價格銷售給任何顧客;
(3)展示大量商品供顧客隨意選擇;
(4)顧客購買的商品不滿意可以退貨。
這些銷售方式雖然是現在很常見的東西,但是都是從百貨公司的誕生和零售的變化中衍生出來的。
2.經營中的根本變化
當時的百貨商店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幾個不同的商品部門,就像是壹個屋檐下的“商店群”,就是把很多商品按照商品類別分成部門,由部門負責組織進貨和銷售。而且百貨公司主要以日用品為主,實行大量的綜合經營的銷售機構。按照不同的商品,不同的銷售部分,雖然每個部分的經營規模都不大,但是因為是聚集在壹個經營實體中,所以這種綜合經營的規模相對於以前的雜貨鋪、專賣店來說是非常大的。因此,百貨商店的綜合經營也是適應大規模生產和大規模消費的根本變化之壹。
3.組織和管理的根本變化
在傳統的城市零售店和農村雜貨鋪裏,店主不僅親自經營,還親自負責人、財、物的管理。與此根本不同的是,百貨公司同時經營幾個系列的商品,企業規模龐大,因此其經營活動被劃分為相對獨立的專業部門,實行分工合作;管理工作分層次進行。企業有統壹的規劃和組織管理原則,然後幾個職能管理部門分別實施。因此,在壹個首都的計劃和控制下,百貨商店是按商品系列分部門、分層次組織管理的。超市的誕生
1.革命性的變化
超市標誌著壹場零售革命的爆發,對零售業的創新發展和整個社會的變革帶來了以下影響:
(1)開架銷售火爆。開架銷售雖然不是超市首創的,但卻是超市發展起來的。超市自選購物作為壹種重要的競爭手段,不僅沖擊了原有的零售形式,也影響了新的零售業態。後來的折扣店、倉儲式商店、便利店等都采用了開架自選或完全自助的模式。
(2)大大節省了人們的購物時間。隨著女性工作時間的增加,閑暇時間的減少,人們不再把購物當成壹種休閑方式,要求購物更加方便快捷。超市正好滿足了人們的這種新要求,將原本分散的各種商品集中在壹起,大大節省了人們的購物時間,使人們能夠將有限的閑暇時間用於旅遊、娛樂、健身等活動,創造了壹種全新的現代生活方式。超市實行的統壹結算和相關商品展示,也大大節省了人們購買商品和結算的時間。
(3)舒適的購物環境受歡迎。超市營造的整潔、幹凈、舒適的購物環境,取代了雜亂、嘈雜的生鮮市場,讓人相信購買任何商品都能享受購物的樂趣。
(4)促進了商品包裝的變革。開架自選迫使廠家進行全新的商品包裝設計,在包裝和標簽上展開競爭,湧現出許多包裝完整、裝潢精美、標簽突出的品牌,也使商場看起來更加整潔美觀,營造了良好的購物環境。
創建背景
超市的出現和發展現在看來有其歷史必然性,其背景是:
(1)經濟危機是超市的導火索。20世紀30年代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使得居民購買力嚴重不足,零售商紛紛倒閉,生產大量萎縮,店鋪租金大幅降低。超市利用這些租金低廉的閑置建築,采用節省人力成本的自助購物方式和薄利多銷的經營方針,做到了價格低廉,受到了當時受經濟危機困擾的消費者的歡迎。
(2)生活方式的改變促成了超市。二戰後,越來越多的女性參加工作,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節奏加快。此外,城市交通擁擠,原有零售店的停車設施落後。許多消費者希望去購物中心,壹旦他們停下來,就能買到壹周所需的所有食品和日用品。超市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要求而誕生的。
(3)技術進步為超市創造了條件。冷藏設備的發展為超市儲存各種生鮮食品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包裝技術的完善為超市的顧客自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後來電子技術在商業領域的普及應用,促進了超市電子設備的使用,提高了銷售的機械化程度。此外,冰箱和汽車在西方家庭的普及,使得消費者可以大批量、遠距離購買。連鎖店的興起
連鎖店是現代大工業發展的產物,是適應大工業大生產要求的。其實質是將社會化大生產的基本原理運用到流通領域,從而提高協同經營能力和規模經營效率。連鎖店的基本特征表現在四個方面:
(1)標準化管理。在連鎖店中,每個分店都有統壹的店名,使用統壹的標識並進行統壹的裝修,在員工服裝、營業時間、廣告宣傳、商品價格等方面保持壹致,從而規範連鎖店的整體形象。
(2)專業化分工。連鎖店總部的功能是連鎖,門店的功能是銷售。表面上看,這和單店沒有太大區別,但實際上是質的不同。總部的作用是研究企業的業務技能,直接指導分公司的經營,使分公司擺脫了過去經驗管理的影響,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管理水平。
(3)集中采購。連鎖總部大量采購商品,可以從廠家獲得更低的采購價格,從而降低采購成本,獲得價格競爭優勢。由於店鋪的組織化,克服了進貨的盲目性,無需過多的商品庫存就能保證銷售需求,降低了庫存成本。每個店都是專門做銷售的,所以有更多的時間和手段去組織促銷,從而加速商品的周轉。
(4)簡化操作。連鎖店崗位的操作流程和業務活動盡量簡單,減少經驗因素對操作的影響。因為龐大的鏈條系統,在每個環節的控制上都有壹套具體的操作流程,需要精簡不必要的流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信息技術孵化零售業第四次變革。在信息時代,網絡技術的發展對零售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影響不亞於前三次生產技術革新的深度和廣度。網絡技術引發了零售業的第四次革命,甚至改變了整個零售業。這種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網絡技術打破了零售市場的時空界限,門店選擇不再重要。門店選擇在傳統零售商的經營中已經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甚至有人把傳統零售企業成功的首要因素歸結為“place place”(位置、地段或位置),因為沒有客流就沒有商流,而客流的多少成為零售經營中至關重要的因素。連鎖店的迅速崛起,正是為了打破單店的空間限制,贏得更大的商圈。信息時代,網絡技術突破了這種地域限制。任何零售商都可以通過壹定的努力將目標市場拓展到全國甚至全世界。市場真正國際化,零售競爭更加激烈。對於傳統門店來說,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會大大降低,要想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必須更多依靠管理的創新。
2.銷售方式變了,新的業態出現了。在信息時代,人們的購物方式將發生巨大變化。消費者將從“在商店購物”轉變為“在家購物”,足不出戶就可以輕松完成以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網上購物流程。購物模式的改變必然導致門店銷售模式的改變。壹種全新的零售組織形式——網上商店應運而生,其無可比擬的優勢將成為全球商業的主流模式,與傳統的商店商業進行全方位的競爭。為了適應新的形勢,傳統零售商也將引入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的組織形式來改造傳統商業模式,並嘗試在互聯網上開展電子商務,將網店的商流優勢與傳統商家的物流優勢結合起來,發揮最大的效應。零售業的改革不再是局部的創新,而是真正的革命。
3.零售商的內部組織面臨重組。在信息時代,不僅會出現壹種新的零售組織——網上商店,而且傳統的零售組織也會面臨重組。無論是企業內部還是企業與外界之間,網絡技術都將取代零售商原有的部分渠道和信息源,並對零售商的企業組織產生巨大影響。這些影響包括:業務人員和銷售人員的減少,企業組織化程度的降低,企業管理的提高,零售店數量的減少,虛擬商店、虛擬部門等企業內外虛擬組織的盛行。這些影響和變化使零售商意識到組織再造的迫切需要。特別是網絡的興起,改變了企業內部的工作方式和員工的學習成長方式,勞動者個體的獨立性和專業性進壹步提高。所有這些都迫使零售商重組他們的組織。
4.運營費用大幅減少,零售利潤進壹步降低。在信息時代,零售商的網絡化經營實際上是新的交易工具和新的交易方式的形成過程。在零售商網絡化經營中,內部和外部交易成本都會降低。對於壹個零售商來說,如果完全實現網絡化經營,可以節省的成本包括:內部聯系和溝通成本;企業人工成本;避免大量采購的占用費、倉儲費、場地費;通過虛擬店鋪或虛擬店鋪街銷售的店鋪租賃費;通過互聯網進行宣傳的營銷費用和獲取消費者信息的調查費用等。此外,由於網絡技術極大地克服了信息交流的障礙,人們可以在網絡上漫遊和搜索,直到顯示出最佳價格,這將使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並導致零售利潤的進壹步減少。在過去的20年裏,國外零售業產生了:
1.CATEGORY SPECIALIST是壹家折扣店,占地8000平方英尺,賣的商品種類不多,但種類很多。
2.家裝中心是壹種集傳統五金店和木材堆場於壹體的特許經營類型。
3.WAREHOUSE CLUB是壹種普通商品零售商,以低價和無服務的方式向客戶和小企業提供有限種類的商品。
4.降價零售商以低價出售時尚紡織品,但它們並不總是壹個品牌。
5.目錄陳列室是指其陳列室與期貨倉庫相鄰的零售商。
中國零售業的改革歷程;
1.第壹階段:改革開放之初至1989年底,傳統百貨在零售市場占據絕對主導地位。
2.第二階段:1990-1992年底,超市開始出現,動搖了百貨商場的市場基礎。
3.第三階段:1993-1995年底,各種新零售組織湧現,百花齊放。
4.第四階段:1996—1999,跨國零售商進入,加速了零售業的現代化進程。
5.第五階段:1999之後,零售競爭日趨激烈,連鎖經營趨勢增強。
變革的動機
中國零售業改革的動機對於中國深入而廣泛的零售業改革有三種解釋。
第壹種說法是零售業的變革是由技術進步的力量推動的。近代以來,西方零售業的發展經歷了三次大變革,第四次大變革正在信息技術的催化下醞釀。今天西方國家發達的現代零售業就是這些零售革命的必然結果。現代零售業經歷了多次變革,每次都能找到技術力量推動的影子,是與同期技術革命引發的工業革命壹起誕生的孿生兄弟。特別是在信息時代,網絡技術在社會經濟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和電子商務的興起,迫使傳統零售企業在經營理念、管理模式、組織結構和運營流程上發生相應的變化。在中國,引發前三次零售革命的技術條件都已經成熟,網絡技術也逐漸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角落,所以中國的零售改革是大勢所趨。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的是,中國的零售業是同時發生很多變化,而不是分階段發展的,這就導致了這種變化的復雜性和快速性。
第二種說法是零售業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導致了零售業內部的相應調整。根據“零售組織進化論”的“優勝劣汰”觀點,零售企業必須適應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才能繼續存在和發展,否則必然被淘汰。經過多年的經濟體制改革,中國的市場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的過程中,消費者逐漸成為控制市場的主導力量。信息技術的發展充分滿足了消費者個性化和多樣化的需求。如果零售商不相應地調整他們的經營方式,制造商很可能越過中間商直接向消費者提供商品和服務。同時,跨國零售集團的進入以更先進的管理方法提供了更好的客戶服務,使中國零售業的競爭在更高的平臺上展開,這迫使中國零售商進行全方位的變革和創新,以贏得生存空間。
第三種說法是經濟發展過程中零售業自身發展規律導致的內部結構調整。從現代西方發達國家零售業的發展路徑來看,零售業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如西方學者總結的“零售輪換論”、“零售壹體化與專業化循環論”、“零售辯證論”、“零售組織生命周期論”等,都從不同角度解釋了零售業的發展演變規律,說明商品流通體系可以通過自身的發展變革,充分發揮大規模生產與多樣化消費的關系。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時期,零售組織的自我更新引起了零售業的演變,西方新的組織形式和管理方法的引入促進了零售業內部的質變。
第三,中國零售商面臨的挑戰:
1.面對零售業自身改革帶來的挑戰。
2.面對技術進步帶來的挑戰。
3.面對消費者需求變化帶來的挑戰。
4.面對競爭與合作的挑戰。
銷售渠道
我以進口包裝食品為例。
進口包裝食品的銷售渠道主要有五種,分別是超市、酒店餐飲、烘焙、互聯網和進口食品專賣店。其中超市渠道占比超過50%,包括:大型連鎖跨國超市、國內連鎖超市、便利店、進口食品超市。餐飲渠道占比第二高,為16%,其次是蛋糕店13%;互聯網12%;進口食品專賣店8%。進口食品專賣店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未來市場前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