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富陽人,在某單位上班兼職做期貨,1994年開始做股票,2008年底開始期貨交易。2009年到2012年是主觀交易,2011年建立自己的交易系統,2013年實現程序化自動交易,主觀選擇品種和資金分配,然後根據交易信號執行,以中長線為主,壹般同時交易15個左右的品種,平均倉位45%,現在運行的是趨勢突破型系統。期貨中國網實戰排行榜“雲遊”和“信達富陽”賬戶的操作者,其“信達富陽”賬戶在2011-2012年期貨中國實戰排行榜上年度排名第9。
1994年富陽還沒有證券營業部,孫先生在杭州浙江展覽館樓上的壹個證券營業部開了個股票賬戶,開始了他的投資生涯。他的炒股的風格是追漲殺跌,股票壹漲就去追,在熊市或震蕩市經常虧錢。2006—2007年的大牛市賺了些錢,但到2008年股市大熊,他明明知道市場很差,但還是手癢忍不住去搶反彈,結果虧掉不少,那時候他就想能做空就好了。恰好那年富陽開了第壹家期貨營業部,聽說期貨能做空,年底他就去開了個戶。進入期貨市場後,孫先生壹開始並不順利,還好知道期貨風險很大,投入的資金很少所以虧得也不多。2009—2010年他主要精力放在房地產方面,期貨做得很少,但心裏壹直在思考怎麽樣才能做好期貨。雖然是業余炒股炒期貨,但他壹直很用心地當作事業在做,耗費了大量精力,最好的青春年華和大把的金錢都耗在裏面了,可投機事業卻依舊四處碰壁壹無所獲,他說那時候真有些絕望的感覺。2010年孫先生在期貨中國網上第壹次聽說了“交易系統”這個詞,觸動很大,期貨中國網裏眾多的高手訪談也讓他在困難時期吸取了許多營養和鬥誌。2011年,他終於領悟到壹些東西,建立了壹個屬於自己的交易系統,慢慢能持續賺到壹些錢了。孫先生說當時有點苦盡甘來的感覺,好像壹直在毫無希望地挖壹口井,挖了十多年終於掘出壹點水來。他對筆者說:“贏家和輸家之間有道高門檻,有些人很有天賦就像跨欄高手壹躍而過;有些人有高人指點,站在高人的肩膀上爬過去了;而我則像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主人公那樣,拿把小錘子在墻上慢慢地磨啊磨,磨了十多年終於磨出壹個洞來,勉強鉆了過去。”由於工作性質原因,2012年孫先生業務開始繁忙,難得有時間看盤交易。為了節約時間,也因為之前PTA做得最好,他從多品種交易轉為只做PTA壹個品種。孫先生說單做壹個品種是存在風險的,因為品種的性格偶爾也會發生變化。“2012年下半年PTA的走勢突然從之前的上竄下跳變成原地踏步死氣沈沈。我是順勢突破的交易系統,無休止的假突破加上不合理的倉位把我搞得傷痕累累,那段時間的最大回撤達到了44%,賬戶並沒有爆倉,但我的自信心卻被打爆了,操作完全變形,明明按系統操作就能賺大錢的行情,往往因為壹個小震蕩,賺點蠅頭小利就落荒而逃了。於是下決心從網上搜集資料自學程序化,2013年初終於實現了程序化自動交易。”孫先生說到,此後,只要每天早上開好程序,電腦就會自動幫他交易,基本實現了工作交易兩不誤。
談到投資感悟,孫先生最大的感悟是覺得分析自己和分析行情壹樣重要,壹是要分析自己對於虧損的承受能力,評估自己最多能扛多大的虧損,並據此制定相應的資金管理策略。二是要分析自己的性格適合做怎麽樣的行情,並據此構建自己的交易系統。“要對付市場上的千軍萬馬,先得對付自己心中的那匹野馬”,心中的這匹野馬要怎麽管理?他覺得也要順勢而為。比如壹個性格急躁,耐不住寂寞,很容易手癢的人,就應該去設計短線或日內的交易系統,如果非要去做中長線,很可能是事倍功半半途而廢。看清市場不易,看清自己更難。經過市場多年的磨礪,浮華洗盡,有些人顯露出高手本質,什麽行情資金都能輕松駕馭;他說他也在市場中經歷十多年的風雨洗禮,卻終於發現自己的內在不過是壹塊鑲嵌著些許玉質的頑石而已,所以只能揚長避短,也只能時刻提醒自己什麽必須堅守什麽應該放棄,以期待能夠以瑜掩瑕,取得較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