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眾所周知的故事宣揚了壹個孩子的機敏,最後孔子拜他為師。孔子是誰?當代儒家!因此,人們也非常推崇神童人物,並使神童文化更加系統和廣泛。漢代以後,不同版本、不同經歷的神童大量湧現,都是智商碾壓他人的孩子,如《太平玉蘭》中記載的六歲張堪,《藝文雷劇》中的杜安。
“神童”逐漸發展成為壹個社會群體,規定了在哪個特定的年齡階段,具有獨特品質的孩子才能被稱為神童。神童不是神,也沒有什麽特殊能力。他們只是早熟,聰明,早熟,甚至比大多數成年人更可靠。神童已經成為成年人攀比的“工具”。有些人沒有任何貢獻。就因為會拼爸爸,就有人用華麗的詞藻為他堆砌了神童的形象。像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人們期望培養神童,這也是追求進步精神的壹種表現。對於這種“特殊”的群體,人們對他們有所期待,自然會給予他們“優待”。自漢代以來,就有為神童立石碑的現象,人們對此習以為常。有石碑的神童,說明有人認可他確實是神童。這是榮耀,也是枷鎖。他們可能有美好的未來,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抱負和抱負,也可能失去壹些東西,比如童年。
邊肖認為,人們對神童的定義不是因為他們對社會做出了什麽貢獻,而是這個孩子在壹堆孩子中出類拔萃。人們羨慕、向往自己的能力,於是努力培養自己,把孩子培養成同樣優秀的人;所以為了成為這樣的人,但是當自己能力不夠的時候,就會去“爭取”這樣的名聲。邊肖認為“神童”這個詞可以看作是壹種追求進步的精神的凝結。
也許神童們喜歡少年時的自己,也可能他們會為自己的童年沒有值得珍惜的東西而感到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