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的《大堤》被稱為“盛唐大結局”。這首《龍城飛將》詩指的是衛青還是李廣,壹直有爭議。
既然王昌齡是以“秦時明月,漢時明月”這句話開頭,那就從漢代的邊關說起吧。從上圖可以看出,漢朝北部有壹條很長的邊境線,暴露在匈奴的鐵蹄下。即使有長城,守衛邊境城鎮的任務也很重。從東到西,軍事要塞依次為:漁陽、尚軍、戴軍、雁門、雲韻、隴西。
王昌齡詩的開頭,明月下的秦漢邊境,應該是寧靜祥和的。為什麽能安靜祥和?因為和平,壹旦發生戰爭,邊境狼煙四起,車馬血腥,血雨腥風。怎麽可能安靜?
秦朝時,秦軍很強大,沒有任何麻煩。漢朝時期,匈奴始終處於北方邊防的危險之中。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規模入侵,向鹹陽附近推進。
在匈奴的入侵下,是誰保衛了國家的邊防安全,換來了漢初60年的休養生息和國力的積累,答案自然是邊防軍,他們用血肉之軀保護了國家的安寧。
王昌齡生活在唐朝的鼎盛時期。唐朝軍隊壹向勇猛,國家到處用兵。這也是後來諸侯割據,尾大不掉的原因。自古以來“大獲全勝”,人們在長期的戰爭中渴望和平。如果有個“龍城飛將”,匈奴不敢越過陰山進犯,國家就太平了。
“龍城飛將軍”是誰?
有人說是衛青。據《韓偉卿·霍去病傳》記載,元光六年(前129),衛青為將軍,騎著戰車,出谷,到了籠城,斬首數百人。“籠”和龍是壹樣的,籠城就是龍城,所以飛將軍指的是衛青對龍城的奇襲。
更多的人認為是韓非大將李廣。王昌齡詩中的“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是漢代李廣的練兵場。河北喜峰口附近壹帶,是漢代右北平郡的所在地。縱觀李廣的壹生,他大部分時間都在與匈奴作戰,阻止他們對邊境的掠奪。匈奴入侵的要塞幾乎都派李廣為太守。
李光和衛青都是傑出的將軍。李廣的貢獻在於“守”,衛青的貢獻在於“攻”。很多人只看到衛青對侯的崇拜,卻否定李廣幾十年的堅持。這不公平!
所以我更傾向於這裏的“龍城飛將軍”是李廣,鎮守邊境安全,讓百姓安居樂業。這是作者王昌齡的夙願,也是邊防戰士和世界曙光的夙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