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貨幣經歷了漫長的變化,才發展到今天這麽完善的紙幣,而在古代的時候,很多王朝都是以銅錢為主要的流通貨幣,並且銅錢在中國貨幣流通的歷史上占據了非常悠久的主導時間。
但是到了明清,尤其是清代,銀元和銀票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占據主要流通貨幣地位的銅錢就這麽衰落下去了,到底是什麽原因導致了在清朝的時候,白銀占據了清朝貨幣流通的主導地位呢?
1、 承襲明朝貨幣制度,白銀成為主要貨幣
明朝時,銅錢作為主要的流通貨幣,因為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很多弊端,因而明朝政府開始逐漸控制銅錢的使用,開始使用白銀,所以我認為清朝的貨幣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繼承明朝的貨幣制度,所以在主要貨幣的選擇上也會傾向於白銀。
銅錢在明朝的使用量大大降低是第壹個原因就是銅錢的制作原料——銅的開采量太少了。
明朝的科學技術不如現代發達,所以在開采銅礦上都是最原始的人力開采,開采量非常少,這些過於少的開采量遠遠不夠用於打造銅錢貨幣的銅量,所以銅錢的數量在明朝開始堅守。
第二個原因就是因為當時百姓的日常生活對銅錢的需要是非常大的,就會導致每天的銅錢流出量是非常大,但是政府對於銅錢的控制量是遠遠沒有達到實際生活中每天的銅錢流出量的,因而就會造成通貨膨脹。
銅錢無法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了,就會造成社會矛盾,尖銳到壹定程度後,甚至會威脅到明朝政府的統治,因而政府在逐漸控制銅錢的使用量,有意將白銀作為主要流通貨幣開始發展。
第三個原因是因為銅錢在支付時的手續會比較繁瑣,銅錢的價值單位較小,壹旦要買貴重物品就需要壹麻袋壹麻袋的銅錢,銅的質量有比較大,所以大量的銅錢放在壹起,就會十分笨重,不能便於攜帶,自然也就會阻礙經濟交易的進行。
另外,雖然宋朝已經有紙幣交子的出現,但相對於白銀作為貨幣來說,紙幣更容易被仿造,沒有國家標識的就會更加沒有保障,安全性不是很高,跟銅錢壹樣不能滿足百姓的日常生活需要。
還有壹個原因是因為紙幣相對於白銀來說,更像是虛假的錢,沒有白銀的真實感,所以紙幣自然也不能作為王朝所推崇的主要流通貨幣,只能作為輔助貨幣來使用。
清朝作為明朝之後的壹個王朝,自然就會吸取前朝的貨幣流通教訓,避免銅錢的大量流出而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避免紙幣被大量仿造,所以也就十分贊成白銀開始取代銅錢的主要流通貨幣的地位,因而也就繼承了明朝的貨幣制度,以白銀為主要的流通貨幣。
2、 白銀為官府收稅和百姓納稅的專用貨幣
白銀作為貨幣有自己獨特的作用,那就是作為官府收稅和百姓納稅的專用貨幣,這是區別於銅錢和紙幣的作用,所以我認為白銀成為稅收的專用貨幣,是能夠成為清朝主要流通貨幣的重要原因。
在1657年的時候,當時的大清律法對於收稅有這樣的規定,大體意思就是所有地區的大部分稅收上繳時都必須使用白銀。
上文就提到過銅錢的價值單位比較小,大量的銅錢又會比較笨重,所以當時的官員就提出了稅收用白銀上繳,大致比例是七分是白銀,三分是銅錢,同時將七分的白銀運送到京城,三分的銅錢就留在地方的財產上以供平時的支出。
規定是規定,但是實施起來的過程中總是諸多問題,所以皇帝在同意白銀使用的大方向後,還是采納了安徽巡撫的建議將少量的支取和大筆稅收金額的零頭可以使用銅錢,所以在白銀和銅錢的地位上,白銀的地位更高,是作為官府收稅和百姓納稅的專用貨幣。
在實際的貨幣流通中,大部分的省份還是用銅錢支付田地的稅收,在1844年的田賦支付中,有百分八十都是用銅錢支付的,但是省級政府會將銅錢收好後,與與白銀進行交換,再進行熔鑄給中央運送過去。
因而,即使在民間仍然是以銅錢為主要的流通貨幣,但是在官方機構中,白銀已然是妥妥的主流貨幣地位了,所以即使民間對銅錢的使用還有所依賴,但官方上,白銀已經成為主要流通貨幣了,這也是為什麽清朝的主要流通貨幣逐漸變成白銀做成的銀錢、銀元了。
3、 銅錢數量過大增值過快,需要白銀壓制
清朝初期的時候,雖然是繼承了明朝的貨幣制度,有意將白銀作為主要流通貨幣推廣開來,但是每個皇帝對於現狀的把握是不同的,所以主流貨幣也有所不同。
但是當銅錢的使用量過大就會造成增值過快,這時候就需要另壹種貨幣也就是白銀來壓制銅錢的增值,所以基於銅錢的缺點上,白銀也就逐漸成為了清朝的主要流通貨幣。
乾隆皇帝的時候,當時的白銀產量大大減少,所以在無奈之下,乾隆皇帝提倡並且鼓勵銅錢的使用,所以就造成了在各種數額上,銅錢的使用都非常頻繁,甚至在100兩的交易中都會使用銅錢。
但是銅錢與兩的轉換單位非常大,就會造成了貨幣流通中出現大量的銅錢,銅錢會迅速的增值,造成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就會造成物價奇高,百姓購買力卻不能提高,因而會造成尖銳的社會矛盾。
所以了為了壓制銅錢的迅速增值,在清朝政府以後的統治時間內,都在鼓勵白銀的使用,使得白銀坐實了主要流通貨幣的地位。
銅錢增值,還會造成壹個非常大的弊端,那就是銅錢貴銀錢賤,但白銀比銅的產出量要少,本應該是物以稀為貴,所以銅錢的增值違背了白銀的規律。
政府為了降低銅錢的增值,就逐漸將白銀真正地發展到貨幣流通領域中,上面提到的作為政府收稅和百姓納稅的專用貨幣,也是使得白銀增值的壹個重要措施。
銅錢在清朝早期被大量使用,造成了銅錢增值過快的現狀,通貨膨脹和白銀廉價都是政府所不想看到社會現象,所以為了壓制銅錢的數量和增值,所以白銀就被政府實打實地推廣開來,白銀在大範圍內大規模地替代銅錢,成為名副其實的主要流通貨幣了。
4、 外國銀元大量湧入,沿海城市銀元泛濫
清朝的時候,同時期的西方國家已經進入了工業化發展的時代,所以先用機器生產的銀元開始在貿易體系中流通,在與中國的貿易發展中,沿海城市的外國銀元就十分泛濫,所以我認為外國銀元大量湧入中國市場,尤其是沿海城市銀元的泛濫,加速了白銀成為主要流通貨幣的進程。
外國銀元和清朝的銀錠相比有很多優點。首先是外國銀元是機器切割的,就會顯得十分整齊,大小也基本是壹樣的,比清朝的銀錠更加便於流通。
其次是清朝的銀錠需要通過多方面的檢查,例如要檢查銀錠的純度和重量,以便確定這塊銀錠到底是多少價值,所以就很麻煩,清朝政府也知道銀錠的弊端,所以在貨幣流通上也默認銀元的使用。
歷史上在描寫外國銀元的泛濫上有這樣壹種描述"自閩廣、江西、浙江、江蘇浙至黃河以南的各省洋錢盛行,凡完納錢糧及商賈交易,無壹不用洋錢",由此可以看出外國銀元在當時清朝的泛濫現狀。
銀元的大量使用,刺激了白銀作為貨幣的發展,加速了當時政府推廣白銀的速度,銅錢開始大面積退出貨幣市場,白銀就成為了主要的流通貨幣了。
5、 銀錢和銀票體系構建完整,可跨省流通
隨著清朝貨幣體系的不斷發展,銀錢和銀票體系在清朝中後期已經構建的非常完整了,可以進行跨省流通,進而增大了白銀的流通量,所以我認為銀錢和銀票體系的完整建構,是在穩固白銀作為主要流通貨幣的地位。
在清朝後期的時候,全國的銀錠比較統壹,雖然銀錠在成色和重量上還是有所差異,但商人之間都已經準備了壹套完整的兌換體系,還有銀票兌換也非常有保障,尤其是在北方,白銀的流通量是非常大的。
在壹位官員的奏折中記載,"二年之間,不下三百萬余兩",足以看出當時白銀是在大量流通了,所以我認為白銀體系的完整在不斷穩固著白銀作為主要流通貨幣的地位。
6、 結語
清朝作為明朝的後壹個朝代,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鑒了明朝的貨幣制度,從銅錢到銀元銀票,白銀何以占據主導地位?
白銀在清朝的時候已經是作為稅收的專用貨幣,地位非常高,再加上銅錢的笨重,紙幣的不安全性,更是凸顯出了白銀作為貨幣的優勢,同時外國銀元不斷進入中國市場,被默許使用,更是加速了白銀成為主要流通貨幣的進程,最後再加上白銀體系的完善,白銀就成為清朝的主要流通貨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