筏子與獨木舟 我國不僅陸疆廣大,而且河流眾多,海域遼闊,因此中華民族不僅有壹部光輝的陸上進化史,而且也有壹部壯麗的水上開發史。而壹部水上開發史必然也是壹部舟船發展史。中國舟船發展史綿延數千年,最早還得從遠古說起。在原始社會初期,先民們尚以漁獵和采集為生,他們的活動範圍被局限於靠水很近的地域。但由於沒有壹定的工具,他們無法捕撈深水中的魚群,無法狩獵河對岸的野獸,不僅如此,如遇洪水泛濫,他們甚至連生命都不能保全。惡劣的環境與求生的本能迫使人類去思考,人們開始尋求壹種可以浮於水上的工具,以期獵取更多的食物和戰勝洪水的危害。然而究竟什麽東西能夠浮於水面而不沈?長期與自然界的抗爭不斷增添著人們的智慧,自然現象的反復出現也給人以壹定的啟迪。“古者觀落葉因以為舟”,(《世本》)“古人見窾木浮而知為舟”(《淮南子·說山訓》),古人終於認識到某些物體具有浮性,自然漂浮物成為人們創造舟船工具的最早誘因。經過長期實踐,古人創制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這是壹種用樹幹或竹子並排紮在壹起的扁平狀物體。原始人在實踐中認識到單根竹木雖具浮力,但因其為圓形,浮在水中易滾動且面積窄小,運載力有限,如將數根並紮,則在水中可平穩漂浮且運載量增加,既可載物又可載人。筏子,古時也稱為“桴”、“泭”,或“箅”。繼編木為筏之後,又有“刳木為舟”(《周易·系辭》)。“刳”是割開、挖空的意思,“舟”是指古代船舶的直系祖先——獨木舟。它是壹種用獨根樹幹挖成的小舟,其制做過程是:先選用壹棵粗大挺直的樹幹,將不準備挖掉的部位塗上濕泥,然後用火燒烤未塗濕泥的部位,待其呈焦炭狀後,再用石斧等工具砍鑿,這樣疏松的焦炭層很快就被“刳”盡,如此反復多次,獨木終被“刳”成帶槽的舟。有了舟,人們尚不能在水中隨意行駛,還必須有推動獨木舟行進的工具。“剡木為楫”(《周易·系辭》),即是指古人制槳的方法,“剡”的意思是削。“楫,捷也,撥水使舟捷疾也”(《釋名·釋船》)。削木頭做成槳,以推進舟的行駛。在舵未出現以前,槳還有控制方向的作用。獨木舟與槳相配合,人們才可較隨意地在水面上活動。“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周易註疏》卷4)獨木舟具體出現的時代尚不能斷定。但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壹柄用整木“剡”成的木槳,(25)這表明至遲在大約七千年前,我國已開始使用獨木舟,同時也說明,我國發明和使用舟船的歷史較之車馬出現的時代要早數千年之久。新石器時代的獨木舟目前尚未見有實物出土,但晚於原始社會的獨木舟,解放後卻多有發現,據不完全統計已達二十余只。這些古獨木舟已成為研究早期獨木舟形制的重要依據。從後世的獨木舟看,我國古代獨木舟的形制,大致有三種:壹種頭尾均呈方形,不起翹,接近平底;壹種呈頭尖尾方形,舟頭起翹;(圖14)壹種頭尾均呈尖形,兩頭起翹。從舟體外形變化來看,第壹種應屬時代較早的壹種,隨著行駛經驗的積累,人們認識到舟頭部尖形比方形省力,且速度快,於是出現第二種形制,繼而產生了第三種。獨木舟的優點就在於壹個“獨”字,舟身渾然壹體,嚴整無縫,不易漏水,不會松散,而且制作工藝簡單,所以沿用的歷史很長,直至今日,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獨木舟還被用作渡河工具。 筏子與獨木舟的相繼出現,是人類開拓水域交通邁出的第壹步。有了它們,人類的活動範圍便從陸地擴大到水上,人類從此可以跨江渡河,使地域上的阻隔失去了原有的威力。 二、木板船的誕生 筏子與獨木舟都還不是理想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的幹舷(26)非常低,裝載量壹大,筏子便浸沒在水中。而獨木舟的大小則受到木材的限制,且要想通過改進舟形來提高行舟速度也很困難。人類進入奴隸社會以後,生產力有了較大的發展,不僅水上運輸活動日漸頻繁,而且載重量也日漸增加,筏子與獨木舟的“短處”便更為明顯地暴露出來。在獨木舟的基礎上,人們創制出新型的船——木板船。木板船的問世,在我國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商代。商代甲骨文中的舟字,寫作:■、■、■,均是象形字,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商代船的結構:它已不是獨木刳成的舟,而是用數塊木板組裝的木板船。這表明,至遲在三千年前的商代,我國就已完成了由獨木舟到木板船的變革,且此時的木板船已具有成熟的形制。當然,這壹變革並非壹蹴而就,而是奴隸們長期實踐,不斷改進,逐漸創新的結果。雛型的木板船是非常簡陋的,它無非是在獨木舟的基礎上加裝木板,以擴大獨木舟的裝載量。這種改進的獨木舟在考古資料中曾有發現。1975年江蘇武進出土了壹條漢代木船,(27)船體是用三塊木料拼接而成的,它已脫離原始獨木舟的形制。以後,人們幹脆拋開獨木舟,直接用木板造船。早期的木板船是由壹塊底板和兩塊弦板組成的最簡單的“三板船”。至今在我國廣西壹些河窄灘多,水道曲折的地方還能見到這種原始木板船的蹤影。全船僅由三塊板構成,底板兩端經火烘烤向上翹起,兩側舷板合入底板,然後用鐵釘連接,板縫用刨出的竹纖維堵塞,最後塗以油漆。商代尚未有鐵釘和油漆,因此想必當時制造這種三板船時或靠榫卯連接,或用藤蔓、獸皮條等縛紮。板縫則用草稈、麻絲、竹茹之類的纖維物質塞堵。另外從甲骨文“■”字的結構上看,在船的首尾部位還各加有壹、二根橫木,使船體聯接得更加牢固。這種三板船是後世各類舢板船的祖先。1974—1978年在河北平山戰國時期中山國壹號墓的南側發現壹大型葬船坑,出土三條大船、兩條小船和若幹支木槳。(28)這五條船是目前我國所見時代最早的木板船實物。從獨木舟到木板船是我國古代造船史上的壹次重大飛躍。至此,人類不再受自然界所提供的木材形狀和體積大小的限制,而能夠根據人的意願,對材料進行加工了。在這壹基礎上,此後的各種弘舸巨艦、樓船方舟也陸續產生,從而給古代漕運、海上交通、水戰帶來了眾多輝煌壯觀的場面。舟船的出現原本是人類為了滿足載貨、運輸和生產的需要,但在奴隸制社會的夏、商、周時期,舟船和馬車壹樣,也成為戰爭的工具。史籍中有明確記載的水戰發生在公元前549年。《左傳》記載:“魯襄公二十四年(前549年)夏,楚子為舟師以伐吳。”杜註:“舟師,水軍。”可見春秋時期大規模的船戰已登上戰爭舞臺。當時地處長江中遊的楚國、太湖流域的吳國、錢塘江流域的越國和濟水流域的齊國都非常重視發展戰艦,建設舟師,因而水軍力量以這四國最為強大,船戰也常常在這四個國家之間發生。戰艦是從民用船只發展起來的,但由於戰艦既要裝備進攻武器,又要防禦敵艦攻擊,所以其結構和性能均比民用船只要優越得多。因此可以說,戰艦是當時造船技術水平的最高體現。從文獻記載看,當時各國水軍的戰艦種類繁多,有“艅艎”、“三翼”、“突冒”、“樓船”、“戈船”、“橋舡”等等。艅艎 又稱余皇。船頭裝飾“鹢首”,專供國君乘坐,因此又稱“王舟”。戰時則作為指揮旗艦。三翼指大翼、中翼、小翼,即三種同類型輕捷戰艦的合稱。突冒 壹種沖突敵陣的小型戰船。戈船 壹種船上安有戈矛的戰船。 這些戰艦仿照陸軍的車戰形式而編制:艅艎相當於陸軍的旄車(指揮車),大翼艦有如重車(革車),中翼艦有如沖陷車,小翼艦有如輕車,突冒船相當於陸軍的沖車,樓船相當於陸軍的行樓車,橋舡船相當於陸軍的輕騎兵。(29)這些不同類型、不同用途的戰艦組成強大的舟師,有如現在由各種艦艇組成的混合艦隊。由單純的泛舟渡河,到大規模的水戰;從簡陋的三板船到各類戰艦的建造,表明當時的造船技術已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諸侯國還建立了專門造船的工場——船宮。(30)先秦時期的戰艦實物,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但是從戰國青銅器上的“水陸攻戰”紋飾中,(圖15)(31)可以窺知當時戰艦的大致結構:船體窄長,船分上下兩層,下層有三、四個佩帶短劍的劃槳手,身體前弓,正奮力操槳劃船。為減少傷亡,保證戰艦攻守自如,槳手藏於船艙之內。上層則站立有四、五個擊鼓、射箭、揮戈劍的武士,正與對方格鬥。從每只戰艦僅有七或九人來看,這種雙層戰艦屬於壹種輕型小艦,適於近戰,很可能就是文獻記載中三翼艦中的壹種。
古老中國
秦漢造船的高峰 壹部中國舟船發展史,上下數千年,可以分為三個主要發展時期——秦漢、宋元和明。秦漢是我國造船史上的第壹個高峰時期,船只類型多,規模大,行船動力、系泊設施基本完備。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武力滅關東六國,統壹了中國,在造船業上,繼承和發展了原來六國中壹些國家發達的造船技術,建造了許多輕舟巨舸,使當時的船舶航行已經能夠通江達海。秦代的船實物,目前尚未發現,但在廣州卻發現壹處規模巨大的秦漢造船工場。(32)該船場中心部分平行排列著三個造船臺,滑道長度都在88米以上。其中1號、2號兩個船臺都是由枕木、滑板和木墩組成的水平式船臺。2號船臺寬5.6—8.4米,以此長度和寬度計算,該船臺可建造寬6—8米,長20—30米,載重50—60噸的大型木船。若1、2號兩船臺並臺造船,則可以造出載容量更大的船只。據專家考證,這個造船場是秦代統壹嶺南時建造的,漢代繼續沿用。它從壹個側面反映了秦漢時期造船業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漢承秦制,造船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局面。船只因用途不同,在制造形式上也劃分成許多種類:艑 是壹種內河運輸船。《正字通》:“形扁,故呼為扁子。”《通雅》釋為淺船。艇 是壹種形狹而長的小船。《釋名·釋船》:“二百斛以下曰艇,其形徑挺,壹二人所乘行者也。”■ 是壹種體型短寬的運輸船。《釋名·釋船》:“三百斛曰斛。■,貂也;貂,短也。江南所名,短而廣安,不傾危者也。”可見■主要流行於江南壹帶。■ 是壹種航海大船。《說文·舟部》和《廣韻》中,均稱■為漢代海中的大船。 舲 是壹種內河小船。《廣韻》稱:舲為上有小屋而設窗的船。舫 又稱“方”或雙幫船。晉郭璞說:“舫,並兩舟也”,即兩船並聯壹體的船。《史記·張儀傳》記載:“舫船載卒,壹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食,下水而浮。”鬥艦 是壹種有防禦裝置的戰艦。《釋名·釋船》:“上下重床(板),曰檻(同艦)。四方施板以禦矢石,其內如牢檻也。”先登用於運送士兵登陸攻擊的前驅快艇。即“軍行在前曰先登,登之以向敵陣也”(《釋名·釋船》)。斥候 壹種用於觀察敵陣的小船。“五百斛以下,還有小屋,曰斥候,以視敵進退也”(《釋名·釋船》)。赤馬舟輕巧速疾的小船。艨艟 壹種進攻型的輕捷小戰船。“外狹而長曰蒙沖。以沖突敵船也”(《釋名·釋船》)。外部用生牛皮蒙覆,兩舷開有劃槳孔,左右設有“弩窗矛穴”,敵船難以接近,又不怕矢石攻擊,便於快速攻敵。樓船是漢代最富盛名的壹種船,也是最能反映漢代造船技術水平的壹種船。樓船,顧名思義,就是在船上建樓,壹般是根據船只的大小在甲板上建樓數層,最高可達三層。每壹層都有專門名稱:“船上屋曰廬,象舍也。其上重室曰飛廬,在上故曰飛也。又在其上曰雀室,於中候望,若鳥雀之驚視也。”(《釋名·釋船》)廣州東漢墓曾出土過壹件木制船模,其艙房是雙層的,(33)可稱之為“飛廬”樓船。樓船的種類很多,用途也很廣。在軍事上,它是水軍作戰的主力戰艦,因此漢代水軍統帥也有“樓船將軍”之稱。以上所述漢代各類舟船,均見於文獻記載,至今還沒有發現遺存的實物。但漢代的舟船模型在江陵、長沙、廣州等地卻時有發現,這為人們了解漢代舟船的結構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如1956年廣州西郊西漢墓中出土壹具木質船模,(34)此船模當為內河航行之舲船模型。(圖16)1955年廣州東漢墓也出土壹件陶制船模。(35)據估計,這種船長約20米左右,是壹種中型內河客貨船。 隨著造船技術的發展,不僅舟船的種類日益增多,而且各種行船設施也日趨完善。人類建造舟船,其目的不僅能浮於水面,順流漂泊,而且要能按照人們的意願在水中航行。然而無論是逆水行舟,還是停船靠岸,都需要有駕馭船只的推進工具。漢船的推進工具有:篙 壹種撐船工具。用篙支撐河底使船前進。因為篙與筏子同期出現,所以說篙是時代最早、形制最簡單的推進工具。為了便於用篙撐船,壹般船的船舷或船尾部都修建有撐篙用的走廊,這是我國船舶結構的獨有特征。後世,按篙鉆形狀和用途不同,篙又有挽篙、獨鉆、叉篙、鉤篙和橈板篙之分。槳 壹種用人力推進舟船的木質工具。其出現時期幾乎與篙相同或稍晚。人手握槳柄,用槳板向後劃水,通過水的反作用力推動船只前進。槳在漢代又叫楫、劄、棹。《釋名·釋船》:“在旁撥水曰棹。棹,濯也,濯於水中也,且言使舟棹進也。又謂之劄,形似劄也。又謂之楫,楫捷也,撥水使舟捷疾也。”最初多為短槳,隨著船體的增大,幹舷的增高,又出現了長槳。槳越多,船行速度也越快。從出土的漢船模型看,當時已有用五槳、十槳劃的木船,最多還有用十六槳的。櫓 古代又稱“樐”、“櫓”,是壹種效率較高,兼能控制航向的人力推進工具。《釋名·釋船》:“在旁曰櫓,櫓膂也,用膂力然後舟行也。”它是在舵槳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其特點是“搖”。舵槳的操作方式從“劃”變為魚尾式的搖動,就形成了從槳到櫓的質變。只要在櫓手處施加不大的力,就能產生較大的推力,所以效率大大高於槳。櫓是中國在人力推進工具上獨具壹格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對世界造船業的貢獻之壹。帆 又稱篷。張掛在桅桿上的駛風裝置。利用風對帆面的壓力推船前進。帆的出現大約在商代。至漢代,帆已普遍使用。桅 又稱桅桿、椳、檣。有帆必有桅。桅是豎立在船上用以掛帆駛風的粗木桿。漢代已有此名稱。《釋名·釋船》:“前立柱曰桅。桅,巍也。巍,高貌也。”在航行中,避淺灘、繞礁石,準確地掌握和控制航行方向,是壹件至關重要的大事。小船上的篙或槳既是行船的動力,又可兼作定向工具。至漢代,船體逐漸增大,推進工具與定向工具的分工也日益明確,出現了壹種專司方向的舵槳。1951年在湖南長沙西漢墓中出土的木船模和1974年在湖北江陵西漢墓中出土的木船模,(36)其尾部的舷邊上均置有壹長木槳,顯然它已不是作為劃水之用,而是用於控制方向。在舵槳的基礎上,繼而又產生了通過自身轉動控制航向的工具——舵。廣州東漢墓出土的那只陶制船模,其船尾就有壹支舵,這是目前所見時代最早的古舵形象。舵不但見諸出土文物,文獻中也有記載。《釋名·釋船》:“其尾曰柁(即舵)。柁,拕也,在後見拕曳也,且弼正船使順流不使他戾也。”為了使船能停泊於水中,人們又發明了靠泊工具——矴和錨。壹般來講,先有矴、後有錨。矴,又寫作碇,“系石為碇”(《三國誌·吳書·董襲傳》),就是說用繩索縛石,沈於水底或擲於岸邊,利用其重量以定船身。所以停船也叫“下碇”,開船可稱“啟碇”。廣州出土的東漢陶船模,其首部系有壹物,正視呈“十”字形,側視為“■”形,已有後世多齒錨的特點。所以專家稱之為“石錨”。這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錨。 四、造船技術的緩慢發展 自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這漫長的七百多年裏,我國船舶事業的發展雖然進入壹個低潮期,但並未停滯不前,而是在緩慢地前進、發展,在為我國造船史上第二個高峰的到來積聚著物質與技術的力量。這壹時期的船舶制造有兩個方面值得提出來。1.沙船的出現沙船是我國古代四大航海船型之壹(另三種是福船、廣船、鳥船)。如前所述,中國古船種類繁多,但如果僅從船體型制來看,它們大致又可歸為兩大類:方頭平底船型和尖首尖底船型。沙船就是前壹類船型的代表。它是在古代平底船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壹種船型。據專家考證,沙船始造於唐代的崇明島,“以出崇明沙而得名”。(37)其船型特征是:平底,方首方尾,尾部出方艄,身長體寬而且扁。正由於沙船具有寬、大、扁、淺的特征,所以它具有以下這些優點:其壹,船形寬大,橫搖角度小。首尾俱方,又增強了抗縱搖的阻力。船身扁淺,使重心降低;上層艙房少,使受風面積減小,因而不易傾覆。再加上船舷兩側裝有披水板、梗水木、太平籃等安全設備,所以沙船的穩定性居諸船型之首。在七級大風下,其它船型的船均要進港避風,唯有沙船可以與狂風巨浪搏擊,仍舊航行無阻。所以後世有人贊道:“諸船唯此(沙船)最穩”(明《兵錄》)。其二,因是平底,吃水淺,不易擱淺,尤適宜在淺灘上行駛,“恃沙行,以寄泊,船因底平少擱無礙”(清《日知錄集釋》)。因此我國沿海的淺海水域廣為使用沙船,特別是在江浙壹帶最為流行。其三,吃水淺彌補了方頭增加阻力這壹缺陷,所以沙船航速較快,駕駛起來輕便靈活。其四,船體寬大,可多置桅帆,充分利用風力。其適航性強,不但順風逆風可航行,甚至逆風頂水也能航行。正因為沙船具有這些優點,所以產生以後,便很快為官方和民間廣泛采用,不僅用作各式客、貨民用船,而且也充當各類軍用戰船,成為唐宋元明清各代內河、近海、遠洋船舶中的主要船型之壹。沙船在唐代定型,宋朝稱“防沙平底船”,元代名“平底船”,明嘉靖初年已通稱“沙船”。元明時期是它發展的鼎盛時期。(圖17) 2.設置水密艙將船艙用隔艙板隔成數間,並予以密封,這種被隔開的艙稱為水密艙。很長壹段時期內,人們壹直認為“中國水密隔艙的建造始於宋代”。但江蘇揚州(38)和如臯(39)唐船的出土則糾正了這壹說法。揚州唐船的船體用木板隔成了五個大艙和若幹小艙。如臯唐船則分九個艙。船艙和船底用鐵釘釘牢,縫間用石灰、桐油填塞。設置水密艙具有許多優越性:其壹,在發生觸礁的意外事故中,即便有壹、二個船艙破裂漏水,其他船艙也不致進水。這樣船仍有浮力,不會沈沒,從而提高了船舶的抗沈性能,大大增加了船舶航行的安全保險系數。其二,隔艙板和船體緊密釘合,從橫向支撐船體,增強了船體的抗壓能力。另外船上分艙,也便於貨物的裝卸和保管。正因為水密艙具有這些優點,所以同時期的外國船只在觸礁船體破裂的意外事故中,很快葬身海底。而同樣情況下,中國的海船卻能夠繼續航行,安全返港維修。所以說,水密艙的出現也是中國對世界造船技術的壹大貢獻。世界其他國家直到18世紀末,才吸收了我國這壹先進技術,開始在船上設置水密艙。
如果滿意 請選為答案。謝謝。
繼續追問: 這個介紹了古代的,,但是沒有中國現代的,,,能給點 現代和近代的麽?待會會給分的,,,回旋為滿意答案的
補充回答: 黃鵠"號蒸汽輪船是我國自己設計建造的第壹艘蒸汽機明輪船。造價白銀八千兩。1865年在安慶 內軍械所由徐壽,華蘅芳設計建造的我國第壹艘蒸汽機輪船 " 黃鵠"號蒸汽輪船船長17米,航速6節。自重25噸;機艙設在前部,蒸汽機為單缸,缸長二尺,缸徑壹尺;鍋爐長十壹尺,爐徑二尺三寸許,爐管四十九條,長七尺二寸,管徑壹寸五;轉軸長壹丈二尺八寸,直徑壹寸八。
真的找不到了。。中國 都是跟隨世界潮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