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噔噔蹬蹬……”的音樂響起,我們就知道《西遊記》要開始了。
很少有人知道這首歌的作者是許鏡清。
《西遊記》裏的每壹首樂曲都出自他壹人之手。
“窮苦成就我”多知唱者,少知詞作者,無知曲作者。
聽到壹首好的歌,很少有人去深究這首歌的曲作者是誰。
許鏡清先生從來不在乎這些,作品已經如此高調,他本人也是低調的不能再低調。
這與他不太順利的成長經歷有關。
1942年,許鏡清出生在山東省的壹個村落裏,家境十分貧寒。
父親為了養家糊口,隨著大家的步伐“闖關東”;母親抱著才壹歲多的許鏡清,來到了離家鄉山東兩千多公裏外的黑龍江。
父親打零工,母親在家務農,家裏還有兩個妹妹,辛苦勞作,也僅僅只夠吃得上飯。
作為家裏的長子,許鏡清5歲開始幫家裏幹活,天不亮就去撿煤核、樹枝子。
家裏取暖只能靠這些,如果撿不回,就只能凍著。
東北的冬天出奇的冷,手腳凍得沒有知覺是經常的,有時候還會凍出水泡。
除了父親,許鏡清是這個家裏的頂梁柱,他必須堅強起來。
在這樣的生活中,許鏡清唯壹的樂趣是擺弄父親用魚皮給他做的二胡。
這可能就是他的音樂啟蒙。
小時候的許鏡清學習不好,三年級時,父親給他寫了壹張紙條: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許鏡清壹生中與父親的對話不多,記得最清楚的只有兩句。
還有壹句是:對妳的母親好些。
這是父親離世前,對許鏡清說的最後壹句話。
許鏡清14歲的時候,操勞的父親挺不住,撒手人寰。
許鏡清成為了家裏唯壹的男人。
用許鏡清的話來說:“按道理來講,我是不應該讀書的,應該找個工作,哪怕是力氣活也好,留在家裏照顧母親和妹妹。”
大學錄取通知書打破了平靜淒慘的生活。
拿著通知書,許鏡清進退兩難。
他看著滿頭灰塵的母親,很難痛下心來選擇遠方。
窮,窮的不敢有夢想。
母親卻說:去吧,考上大學不容易,我就算拉小車也把妳供出來。
獻給《西遊記》臨走前,母親拉小車、撿苞谷給他攢了可憐巴巴的三塊錢。
為了讓母親少操點心,許鏡清壹邊上學壹邊兼職。
作曲班壹***三個學生,許鏡清都沒混上個壹官半職。
他不愛說話,不愛交際,壹心想著怎麽盡快完成學業。
1965年,許鏡清從哈爾濱藝術學院畢業,分配到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擔任作曲。
同事都在想著怎麽“當官”,只有許鏡清像個傻小子壹樣埋頭苦幹。
許鏡清肯踏實學新東西,對民族樂器了如指掌,還接觸了電子樂。
1983年,壹個好運就砸到了許鏡清頭上。
四大名著之壹的《西遊記》開始拍攝,第壹集中的《生無名本無姓》始終沒有壹首相配的曲子。
壹天,許鏡清接到央視音樂編輯的電話,讓他到臺裏來壹趟。
到了以後,他接到壹首詞,就是《生無名本無姓》。
許鏡清很快動筆,沒用多久就做出了歌曲小樣。
《西遊記》的楊潔導演聽到小樣,直呼:這不就是孫悟空的感覺嗎?
楊潔導演問是誰作的,工作人員說:這個人不太有名。
楊潔導演說:我要的不是有名。
僅憑借那壹分多鐘的音樂,楊潔導演堅定地選擇了許鏡清。
在此之前,楊潔導演已經拒絕了七位作曲家。
每每提到這段故事,許鏡清臉上難掩自豪。
從那以後,許鏡清開始了為《西遊記》配樂的工作,長達四年。
那時候許鏡清41歲,壹個成熟作曲家的黃金時期,全部獻給了《西遊記》。
許鏡清從來不將自己的思維束縛在壹個圈子裏,他說:我沒有固定的模式,我覺得它應該是這樣的,就這樣寫了。
《雲宮迅音》的創作靈感是來源於農民工的飯盒。
有壹天,許鏡清剛剛醒來,幾個農民工壹邊敲打著飯盒壹邊哼著小調,走在去打飯的路上。
這種隨性不就是孫悟空的放蕩不羈嗎?
許鏡清趕緊把這種感覺用音符記錄下來,僅幾個小時,《雲宮迅音》誕生了。
為了體現猴王的不羈和力量,選擇了電子樂器和民族樂器融合。
這個舉動卻遭到了專家組的壹致反對,他們認為:四大名著是中國傳統著作,怎麽能用西洋樂器呢?
許鏡清解釋:既然孫悟空就代表的是壹種反叛精神,為什麽在配樂上不能反叛?
幸好,楊潔導演是懂他的。
在楊潔導演的堅持下,選擇就用這首《雲宮迅音》。
據專業人士分析,許鏡清在這首樂曲中用了:古琴、琵琶、洞簫、塤、笛、笙、竽、編鐘、板胡、三弦、鈸、鑼、大鼓、電吉他、電貝司、架子鼓、電架子鼓、楊琴、胡琴、嚓、電子琴……
這種多樣性,是迄今為止任何壹首配樂都無法比擬的。
許鏡清由此獲得了“電子樂教父”的稱號,創作了很多這種創新的音樂。
那首紅遍大江南北的《敢問路在何方》,是許鏡清在323路公交車上獲得的靈感。
公交車路過壹個菜市場,靠在窗邊的許鏡清看著外面熙熙攘攘的人群,特別感懷:人這壹生忙忙碌碌到底是為了什麽。
突然腦海裏有壹句話蹦出來:壹番番春秋冬夏,壹場場酸甜苦辣。
這是前些天許鏡清收到的閆肅老師的詞。
許鏡清是壹個不記歌詞的人,這句話卻闖進腦海,他就鬼使神差的哼出了這句歌。
沈浸在自己音樂世界裏的許鏡清被到站播報叫醒,想趕緊找東西記下來,身上能寫字的只有壹個煙盒。
他把煙盒拆掉,跟路過的小學生借了壹根鉛筆,趴在電線桿上,寫下了這首歌。
回去之後,僅壹個多小時這首傳世之作便完成了。
隨著《西遊記》的播出,這些歌曲火了。
沒人知道許鏡清是誰。
就連許鏡清曾經的同學,提起許鏡清這個名字也沒有什麽印象,最多就是有點耳熟。
這樣不知名的許鏡清為《西遊記》創作了所有的配樂,沒有人會相信。
1988年,《敢問路在何方》榮獲首屆中國十佳影視金曲獎,此後又獲得了國內外很多獎項。
主創團隊受邀參加慶典時,演唱者蔣大為,詞作者閆肅都被叫上臺領獎,只有許鏡清坐在臺下無人問津。
歌曲獲獎,曲作者卻沒有獎杯。
許鏡清打電話主動向電視臺要求,電視臺問他是哪個單位的,他說是農影的。
工作人員壹聽也不遠,就說:行,到時候給妳送過去。
過了幾天,值班室老大爺打電話給許鏡清說:這裏有妳壹個獎杯,下來拿壹下。
本該萬眾矚目下接受的榮耀,卻在保安室裏,由值班大爺頒給了他。
“只要我活著就不晚”1987年,許鏡清壹人為《“齊天樂”春節聯歡晚會》制作了所有的配樂。
為壹整場晚會配樂,這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晚會結束,許鏡清與《西遊記》的關聯徹底告壹段落。
他萌生了壹個想法,他想開壹場“西遊音樂會”。
苦於囊中羞澀,這個願望遲遲沒有實現。
在那個知識版權意識匱乏的年代,許鏡清幾乎沒有收到過任何像樣的版權費。
有良心的音樂公司想起來版權,就給許鏡清幾百塊或者幾千塊;其他公司逃避版權費,也就壹分不給。
那首《豬八戒背媳婦》被制作成彩鈴,各大公司賺了上千萬,許鏡清從始至終只收到了8000塊。
其中有壹家音樂公司支付版權費,只給了許鏡清2塊7毛錢。
許鏡清打車去取自己賺的版權費,還得自己搭進去車錢。
第壹次正規的收到自己作品的版權費,是2014年,韓寒拍《後會無期》用到了《女兒情》這首歌,韓寒給了10萬元的版權費,除了管理費,許鏡清收到了3萬元。
漸漸地,許鏡清就不太在乎這些事情了。
他只是越來越想開壹場音樂會。
許鏡清知道,靠自己這點作品掙得錢是沒辦法實現音樂會的。
他開始找人投資。
有個老板揚言要給他投資,許鏡清興致勃勃的去錄音準備,還投入了自己積攢了多年的10萬塊錢。
結果發現,是那位老板酒桌上的戲言,酒局過後,再也沒提過這件事。
那是他離實現夢想最近的壹次,結果還是泡湯了。
後來經過壹些《西遊記》劇迷的提醒,許鏡清決定眾籌。
許鏡清70多歲,工資只有幾千塊,住的地方是壹座舊樓,沒有電梯。
身上的榮譽是國家級作曲家,卻開壹場小型音樂會都是奢望。
幸運的是,2016年,許鏡清74歲,眾籌成功。
12月4日、5日這兩天,在人民大會堂開了“西遊音樂會”。
許鏡清將參與眾籌的29016個人的名字全部寫在了致謝名單上。
這場盛會進行的時候,許鏡清沒有坐在臺下觀看,而是躲在化妝間裏。
他不敢看,他怕場面壯大自己忍不住眼淚,又怕現場慘淡,對不起觀眾。
音樂會最後,許鏡清被邀請上臺參加謝幕,主持人問他:有什麽想說的?
許鏡清只是說:我想哭。
從1986年到2016年,30年,無怨無悔。
後來董卿采訪許鏡清,問他:這場音樂會是不是來的晚了些?
許鏡清說:不晚,只要我活著就不晚。
有人用他的配樂豪攬千萬,有人用他的歌曲紅了壹輩子。
許鏡清說:我不圖名不圖利,就算不開,大家也都聽過這些歌,(音樂會)只是我多年的夢想。
70多歲的時候,許鏡清還堅持晚上創作,他說:我已經三十多年沒見過北京的朝陽了。
《西遊記》已是家喻戶曉,每個人都知道孫悟空,每個人都能哼兩句《敢問路在何方》。
卻沒有人記得那坐在黑夜裏,與月亮為伴的許鏡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