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縣自古稱藤州,位於珠江主幹流的潯江與北流河交匯處,控三江,淩八桂,土地肥沃,景色秀麗,較早接受中原文化,是廣西歷史文化積沈深厚的大縣之壹。藤縣人傑地靈,是明代崇禎年間兵部尚書袁崇煥,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英王陳玉成、侍王李世賢的故裏,是瓊崖縱隊副司令員李振亞的故鄉,也是西江流域廣大民眾敬仰的龍母的故鄉。
自然氣候 氣候條件屬南亞熱帶季風區,全年夏長冬短,陽光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足。
自然資源藤縣自然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藏有鈦鐵、黃金、重晶石、花崗巖、鉛鋅、矽等20多種,鈦礦貯總儲量約2150萬噸,高嶺土總藏量約6.7億噸;森林覆蓋率達70.3%,林木蓄積量達739.8萬立方米。
農副產品和畜牧產品豐富,無籽西瓜種植面積達10萬畝,年產量25萬噸;香芋種植面積1.5萬畝,總產量約2.5萬噸;粉葛種植面積1.6萬畝,年產粉葛約3萬噸。西瓜玉桂、八角、松脂、蜜柚、優質谷成為了藤縣主要的農業經濟支柱,全年西瓜15萬噸,玉桂5萬噸,名優水果5.5萬噸,松脂3.5萬噸,優質谷37.4萬噸。1997年擠身於全國農業綜合開發百強縣之壹,同時 ,又是全國商品糧食基地縣,全國十大松脂生產基地,2000年榮獲“全國林業生態建設先進縣, 全國綠化百佳縣”稱號,並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名優特經濟林玉桂之鄉”國家農業部授予 “全國晚熟江口荔枝生產基地”。
藤縣水利資源豐富,已經擁有中小型發電站21座,裝機容量31.62萬千瓦,年發電量12455萬千瓦時。
旅遊景區
藤縣旅遊資源豐富,在縣城有古藤八景、東山美景,吸引了不少名人墨客到此吟詩賦詠。重要景區包括百裏潯江畫廊景區、禤洲島、袁崇煥故裏、太平獅山景區、石表山國家4A級風景區、明湖景區、蝴蝶谷景區、羅漫山景區、石馬山等等。
東山東山坐落在北流河與潯江交匯處的東岸,這裏風景秀麗,是古代名人墨客愛到遊覽的地方。西面北流河的山腰有“訪蘇亭”,半山建有“浮金亭”古代山上還有廣法寺、衛國公祠、慈聖寺、文昌閣等,據說這些古建築雕梁畫棟、經閣飛檐,蔚為壯觀,這是藤州八景之壹。山的西南修有水泥右階直通山頂;東南壁有公路,汽車可通山頂。古時東山藤羅密布,古樹參天兩面沿江,壹面臨城景區秀美,不少名人留下贊頌隹作。蘇元代黃克忠《浮金亭記》“余觀古藤形勝,在東山壹景。繡江經其下,鐔水溱其東,春水既溢,秋波未息,自川之東望之,山勢陸然如浮玻璃,蒼煙喬中、斜陽古道,空實相映,過田成色者皆是也”。
太平獅山又名獅山,位於太平鎮東南5公裏,面積為65平方公裏,有不同形狀的山峰數十個,最高峰為岑山寨,海拔519米。太平獅山主要以巖、峰巒形成不同特色的洞窟、峰模、飛禽、走獸、人物各種自然景觀,千姿百態,加上山溪流水,飛瀑高懸,野果花山,終年不斷,陰雨 睛霧,四時變化,加上各景點美妙神話傳說,更添石山的風 采和魅力。太平獅山自治區區級首批風景名勝區,是國家級森林公園。
石表山風景區位於廣西東部的梧州市藤縣境內,總面積約15.8平方公裏,旅遊資源豐富,包括原生態水域景觀、沙灘景觀、丹霞地貌景觀、歷史人文景觀、田園村落景觀等,是丹山、碧水、沙灘、翠竹、村落組合完美的地方,是按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規劃為集休閑、度假、攬勝於壹體的天人合壹山水詩畫景區,具有較高的觀賞遊憩價值。
景區坐落的象棋鎮道家村是歷史名村,隋唐以來,歷朝均在此設立驛站,現村中尚存多處文物古跡,隋時護城河、唐時通濟橋、清時福隆莊等仍保存良好。明澈的河水、潔凈的沙灘、深幽的峽谷、青蔥的竹林、神秘的山寨、鬼斧神工的丹霞景觀、古樸天成的村落,融合了自然的鐘秀、文化的氣韻和歷史的滄桑,使得整個景區獨具特色,魅力無窮。
禤洲島藤縣塘步鎮禤洲村委會駐地,位於珠江主幹流潯江上,北回歸線從島上經過。島長5公裏,寬1公裏,全島5500多人,是廣西內河第二大島。島上四面環水,環島皆竹,島中央是壹片片的綠色經濟作物。島北面,是壹片銀色的沙灘,沙灘與河水相接處,突兀著壹片嶙峋的礁石。這優美的環境,令遊客興致勃勃,島上壹棵廣西最大的千年木棉樹,更令遊客興奮不已,他們走到樹前,興奮地擁抱這棵“英雄樹”,量它的樹徑,在它面前合影。島內民風淳樸,有2004年獲得馬來西亞雲頂杯世界獅王爭霸賽冠軍和“東方獅王”美譽的農民舞獅隊。
袁崇煥故裏位於藤縣天平鎮新馬村位於綠水環繞的潯江邊,距南寧至梧州二級公路18公裏。這個村原名叫白馬蓮塘村,後來為了區別平南縣白馬村改成現在的村名。新馬村榕樹成蔭,風光秀麗,有袁崇煥紀念碑、袁崇煥手植榕、宅基地、蓮花柱石墩、餵馬槽、河灘跑馬場,還有袁崇煥祖父袁西堂、父親袁子鵬墓、袁妻跳江石等,以及何家祠堂、開明中學、蓮花井,還有壹群古色古香的建築、青石板路面和散落房前屋後雕刻精美的石條、石墩等眾多文物古跡。
羅漫山風景區羅漫山風景區劃分為九個景區,分別為接吻石景區、獅子尾景區、雲沙爽景區、王公堂景區、皇帝地坪景區、丹竹洞景區、環村景區、大浪口景區和打豹狩獵景區。是在縣鎮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由村民集資興建的。成立於1997年,是以自然生態保護為特色的集生態觀光、休閑度假遊樂為壹體的遊覽風景區。
羅漫山風景區 旅遊指南 美食豬腳粉、雲吞、炒酸筍田螺雞腳等。
特產黑葉荔枝
又名烏葉,其粗生,葉色濃綠近黑,故稱黑葉。黑葉荔枝果肉甜滑多汁,品質中上,風味佳,物美價廉,是藤縣濛江鎮的特色農產品之壹。濛江鎮已把健良、安和等村列為黑葉荔枝種植基地。種植面積近6000畝,品種以黑葉荔枝為主,產量近60萬斤,所產的黑葉荔枝素以個大、鮮美、爽脆嫩滑、營養豐富著稱,在市場上有口皆碑。
藤縣玉桂
廣西藤縣是著名的"西江桂"主產地,有50萬畝玉桂基地,年產玉桂5000噸,2000年3月被國家林業局和中國經濟林協會命名為"中國名特優經濟林玉桂之鄉"。桂皮肉厚色潤,味辛辣,甜中帶香,享有潯江桂的美譽。
歷史文化 歷史發展藤縣歷史悠久,1963年廣西博物館文物工作隊來藤縣進行田野考古,***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物10多處,證明距今約1萬年至4千年前已有人類活動。
秦以前藤縣屬於百越地,即眾多部落聚居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劃入秦朝的版圖,屬南海郡轄地,郡治番禹,即今廣州。秦末漢初,趙陀在南方建立南越國,藤縣屬南越國。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平南越,置南海、蒼梧等九郡,今藤縣為猛陵縣地,屬蒼梧郡。
三國時代(公元220年壹280年),今藤縣屬吳國轄地,區城仍是蒼梧郡猛陵縣地。
晉穆帝升平五年(公元361年),分猛陵縣地設定安沂縣,後因地盈寬廣,晉安帝義熙中,分安沂縣地置夫寧縣,同屬永平郡。
南朝梁代改安沂縣為安基縣。當時的夫寧、安基仍在今藤縣縣境。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永平郡。十年(公元590年)置石州,十二年(公元的591)寧縣為永平縣。
十二年(公元592年)改石州為藤州,這是藤州得名之始。
十九年(元599年)增置隋安縣、淳民縣,均為藤州轄地。
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藤州復改為永平郡,統轄永平、安基、隋安、淳民等縣,郡治永平縣。
隋義寧二年(公元618年),蕭銑據南方稱帝,國名梁,永平郡歸屬梁國。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平蕭銑,廢永平郡復置藤州,州治永平縣。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年壹960年),今藤縣地初屬楚國,公元917年後歸屬南漢。藤縣境內分為鐔津縣、義昌縣、感義縣、寧風縣。
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廢寧風、感義、義昌三縣,並入鐔津縣,屬藤州。元代,今藤縣仍稱鐔津縣,屬藤州。藤州這時基本上確立了今藤縣地理區域。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撤銷鐔津縣,並入藤州。十年(公元1377年)降州為縣,命名為藤縣,屬梧州府,這是藤縣得名之始。
清代仍為藤縣,屬梧州府,歸廣西行省管轄。民國時,藤縣先屬蒼梧道,後屬梧州區。
解放後,藤縣屬廣西省梧州專區。
1950年2月,全縣劃分為6個區29個鄉、2個鎮。
1951年2月劃分為12個區。
1951年5月劃糯們歸岑溪。同年7月,梧、郁專區合並改名為容縣專區。
1953年3月,劃三堡區歸岑溪縣,全縣設166個鄉、3個鎮,區為縣派出機關,***10個區;鄉鎮為壹級政權組織。
1955年5月第壹至第十區依次改名為城廂、赤水、浪南、大坡、大黎、象棋、金雞、天平、渡江、太平區。
1958年1月1日撤區並鄉,全縣劃分為44個鄉;保留大黎區(轄8個鄉)、太平區(轄11個鄉)。同年5月撤銷區,全縣調整為31個鄉。
1958年7月,原梧州專區恢復,藤縣屬轄區內。8月撤鄉鎮,成立12個人民公社。
1959年4月後,分出18個人民公社,下設生產大隊。
1961年5月,全縣劃為6個區,區轄42個公社(稱中等公社),公社轄684個大隊。
1962年10月,全縣劃為14個區、1個鎮,區設鄉,鄉社合壹,每鄉壹社(小公社),***200個小公社。
1968年11月改區為公社,鄉改稱大隊。1969年8月,從城關分出白沙,金雞分出新慶,大黎分出寧康,垠南分出同心,藤城鎮改稱藤城人民公社,***19個公社。1971年11月,梧州專區改稱梧州地區。
1980年8月,太平公社又分出太平鎮公社。1982年有125466戶,672312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70人。1984年8月,南安公社分出赤水。月,各人民公社改稱鄉、鎮。11月,白沙改稱津北鄉。1987年月,太平鄉和太平鎮合並稱太平鎮。1990年有人口772357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96人。1997年城關鄉改稱潭東鎮,新慶、同心、津北、東榮鄉改稱鎮。同年4月,隸屬梧州市。(以上根據“梧州市 *** 網站”等資料匯總)
2001年,全縣轄藤城、南安、浪南、津北、金雞、象棋、同心、嶺景、新慶、天平、漾江、和平、太平、古龍、東榮、大黎、潭東17個鎮,赤水、寧康、平福3個鄉;行政村266個,居民委員會13個。
2002年4月,南安鎮與赤水鄉合並,設立塘步鎮,至此,全縣轄17個鎮,2個鄉。
2009年,藤州鎮調整,至此,全縣轄16個鄉鎮,總人口96.5萬。現在有彜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歷史名人藤縣得潯江、繡江之秀,群山之靈,歷來人才輩出。據統計,自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年)始創科舉制度起,至清光緒三十壹年(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在這1300多年的歷史中,藤縣曾先後出了狀元1人,進士22人。古代曾出了狀元1名,進士22名,舉人233名。
古代有在西江流域、粵港澳流傳甚廣,有功於國、有德於民,以“利澤天下”為最高理想,受萬民敬仰的龍母;唐有廣西第壹名進士李堯臣(唐太宗賜其裏門為“登俊”);五代有誌氣高潔的詩人陸蟾;宋代有被仁宗皇帝賜名“明教大師”的中國著名高僧契嵩、“三元及第”狀元馮京;官至國子監祭酒的李用謙、李奉政叔侄,明代喻漢兄弟第次登科,明末民族英雄、愛國名將、軍事家、兵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督師袁崇煥;清代有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四王李秀成、陳玉成、陸順德、李世賢,著名詩人蘇時學;現代有抗日名將石化龍、革命驍將解放軍瓊崖縱隊副司令員李振亞、史誌學家、原廣西人民 *** 副主席、廣西政協副主席莫乃群等。
政治經濟 行政區劃藤縣***有15個鎮、1個鄉,27個社區、266個村委(2009年)
藤州鎮(6個社區、27個村)
大東社區 東風社區 朝陽社區
城西社區 城南社區 城東社區
勝西 白泥 東勝 潭東 禮秀
福善 四旺 純平 三坡 新華
中和 古達 大垌 平政 積和
麗新 民生 白沙 河口 賢德
永隆 汶塘 永清 車塘 安寧
保良 谷山
塘步鎮(1個社區、16個村)
南安街社區
南安 古祀 古佩 大羅 汗池
沙田 金板 禤洲 龍安 塘村
石塘 大元 六坊 上赤 孔良
赤水 富藤社區
埌南鎮(1個社區、15個村)
地坡社區
垠南 新光 馬地 雙底 泗門
界垌 大湴 莫垠 楊村 界田
冼村 新勤 黎寨
同心鎮(1個社區、9個村)
同心社區
真勝 同心 森塘 大梳 陳底
沙村 平頂 力沖 鳳閣
金雞鎮(1個社區、20個村)
富民社區
金雞 民樂 秀安 龍頭 大墳
平山 陶塘 旺國 思善 同榮
古華 興隆 交口 新中 鎮安
勝安 同安 光華 新民 沙沖
新慶鎮(1社區、11個村)
大路圩社區
新慶 均平 夏榮 中心 建新
慶旺 富榮 高田 思亥 龍山
同敏
象棋鎮(1社區、15個村)
象棋社區
象棋 雙榮 甘村 羅文 中信
***勝 龍鳳 柏塘 同樂 留村
道家 河柳 富祝 新芹 洛塘
嶺景鎮(1個社區、14個村)
嶺景社區
嶺景 皇村 石村 和好 羅江
麥地 坡塘 都蒙 南榮 大益
新村 古羅 中村 羅算
天平鎮(1個社區、20個村)
天平街社區
天平 龍勝 羅萬 羅平 冷水
羅垌 新陳 新馬 羅蓋 民益
保燕 三益 塘沖 滿村 石爐
回龍 思中 新興 新大 富雙
濛江鎮(2個社區、21村)
河西社區 河東社區
旺家 黨洲 新安 新城 健良
江權 泗洲 安和 覃安 興義
大德 義良 蓮垌 洲祖 勒竹
彩塘 雙德 ***和 那塘 古蘭
古厚
和平鎮(1社區、17個村)
和平街社區
和平 石橋 座洞 龍塘 屯江
欖莫 雙垌 平竹 陳塘 官羅
都坡 誌成 木依 新良 新平
思源 新塘
太平鎮(5個社區、20個村)
上元社區 正東社區 德勝社區
泰州南社區 泰州北社區
下黎 健安 新雅 安福 浮田
七政 柴咀 良垌 大坡 木崖
古秀 陳垌 善慶 仁安 石夏
永平 羅社 金田 永良 東皇
古龍鎮(1個社區、10個村)
旺龍社區
古龍 田心 中龍 合隆 金鳳
德安 大村 木河 長沙 陳平
平福鄉(1個社區、14個村)
平福社區
平福 社平 留利 定安 巷逢
思園 仁厚 民安 尋村 莫泗
下雙 沙街 桃花 中太
東榮鎮(1個社區、13個村)
東榮社區
東榮 思排 楊垌 華安 夏垌
甘塘 護安 上峽 三江 大帶
坡頭 昨雅 均常
大黎鎮(1個社區、26村)
大黎社區
大黎 朝林 平安 國安 東安
興安 古盤 祥江 永和 來歷
和安 上榮 花洲 理答 白祝
太興 黎田 寧康 大塘 孟塘
永太 新旺 料南 都邦 富鬥
平桂
經濟概況工業屬資源加工型工業,主要產品有鈦白系列、林化產品系列以及陶瓷、鉛鋅礦、鋁材、膠合板、電器等。近兩三年的發展,形成了鈦白、陶瓷、林化、電器、修造船五大支柱產業。其全縣鈦白粉3.5萬噸,松脂3.5萬噸,松香2.7萬噸,松節油0.39萬噸。鈦品、松香、桂油是藤縣主要出口商品。藤縣工業園為自治區級A類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