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外匯行情大全網 - 外匯匯率 - 三國裏有什麽疑團?(就是有什麽矛盾)

三國裏有什麽疑團?(就是有什麽矛盾)

三國裏的疑團太多了!下面僅舉兩例(限於篇幅,請見諒!):

壹、張飛疑團:

《三國演義》說張飛“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壹些史書對張飛相貌的描寫和小說基本壹致。,於是其“彪悍勇猛”之貌為世人所公認。

然而,歷史上的張飛果真長得如此五大三粗麽?為何有觀點說張飛相貌“本書生”?兩種說話的差距為何如此之大?

《三國誌·蜀書·張飛傳》中只記載其生平事跡,對其長相始終未著壹筆。張飛長相究竟如何,由於史料缺乏,無法考證,故難以斷定。 但可以從其他方面推測其長相。

通過張飛兩個女兒似乎可以得知,其長相未必如小說家言。

章武元年,張飛長女被封劉禪之妃;劉禪即位後,又被封為皇後。後來,張飛長女去世,劉禪又娶張飛次女,先封為貴人,後立為皇後。雖然帝王後妃未必都貌若天仙,但姿色總不至於太差,可見,張飛二女容貌都應較好。根據遺傳規律,作為父親的張飛,其長相也不至於醜陋。。

(什麽?妳竟然說張飛他老婆有可能偷漢子~!!! 我擦~!!)

近來,壹尊張飛石像的出現讓人們對張飛的相貌更加質疑。 四川簡陽張飛營山上又壹尊張飛的石像,該石像和人們所熟悉的張飛形象完全大相徑庭。 該石像約四五米高,近三米寬,雖然沒有身體四肢,但頭部保存完好:該“張飛”慈眉善目,耳長嘴厚,臉上竟沒有壹根胡須。

文物考古部門研究曾專門為石像做過測量和鑒定,稱該石像建於唐代。對於他是否就是根據張飛本人的容貌所致,考古專家沒有明確定論,但根據當地傳說,這是唐代工匠為紀念“五虎上將”張飛憑壹人之力喝斷當陽橋,震懾萬千敵軍,而在張飛紮寨處專門修建的。該石像的發現使人們對歷史上張飛的真實面容不得不重做審視。

歷史上的張飛不僅是壹員武將,相傳他能寫詩,會畫畫,還是壹位相當有名的書法家。

明代文學家曹學佺在《蜀中名勝記》第二十八卷記載:順慶府渠縣縣城東北七裏有壹八蒙山,山下有壹石,提名曰:“漢將軍張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於八蒙山立馬勒石。”

清代趙壹清《稿本三國誌補註》中關於張飛傳的補註,引《方輿紀要》說:“八蒙山山下又勒石雲:‘漢將軍張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於八蒙山立馬勒石’。蓋張飛所親書也。”

《三國誌集註·張飛傳記》也認為這句話是張飛親筆題寫。但原刻石經風化剝蝕,已不太清楚。清代人根據拓本又重刻於八山石壁上,書法為隸書。

南宋王象之所著《輿地記勝》,明代曹學佺《蜀中名勝記》和明嘉慶年間的《保寧府誌》,廣清成豐《l閬中縣誌》中也都有載有桓侯張飛書石碑的相關文字。

1961年,由柳簙慶編寫、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習字帖所附的《正楷書法名家的簡歷和逸聞》中也說:“我國的書法家並不限於文人,武將中亦不少,如張飛,嶽飛等。文武兼備的將領中尤多,如顏真卿,範仲淹等。”

明代卓爾昌《畫髓元詮》載:“張飛、、、、、喜畫美人,善草書。”

清代《歷代畫征錄》亦有記載:“張飛,涿洲人,善畫美人。”

羅貫中舍棄張飛擅長書法的藝術才華,是為了塑造壹個生動的猛將形象。今天還其本來面貌,是為了尊重歷史的同時,更深刻的去理解張飛這樣壹個曾叱詫風雲的人物。。。。

二、趙雲疑團:

三國時期,蜀漢的趙雲是壹個頗為特殊的歷史人物,雖然在《三國演義》中,作者對趙雲作了有意識有目的的藝術誇張,但是,歷史上趙雲其人,仍然是壹位很值得研究和重視的人物。首先聲明,我並不是所謂雲迷(其實我是,這文章是俺轉載地,嘎嘎。),我只是借此機會發表壹下我自己的心得,本文純屬個人意見。

下面,我就趙雲這個歷史人物存在的疑團作個系統分析:

疑團壹:趙雲的年齡

關於趙雲的年齡始終沒有壹個確切的說法,根據歷史的記載和其他分析,我個人認為趙雲至少比諸葛亮大20多歲,比關羽、張飛略小,他在長板坡的時候大約在40多歲上下。

疑團二:趙雲的地位

趙雲是三國時期蜀漢僅有的十二位被賜予謚號的大臣之壹,但他在名位上遠遠不及其他十壹位大臣。歷史上從來沒有五虎上將,只有四個名號將軍,即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終其壹生做的都是雜號將軍。趙雲本來是奮武將軍公孫瓚的部下,公孫瓚派遣別部司馬劉備跟隨自己私自署置的青州刺史田楷與冀州牧袁紹爭奪青州,趙雲從這時起被劃撥到劉備的麾下,被劉備任命為主騎。在從龍之臣中,資歷僅次於關羽、張飛。 劉備在青州因軍功升至平原相,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分轄軍隊,而趙雲未見升賞。東漢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司空曹操表薦劉備為左將軍,關羽、張飛為中郎將,而亦未有趙雲。後來曹操派劉備到徐州討伐僭號的袁術,冀州牧董昭勸阻曹操委派劉備,也只說“備勇而誌大,關羽、張飛為之羽翼”,不曾提起趙雲,可見趙雲不為時人所重。按說此時劉備南征北戰,戎馬倥傯,趙雲不可能沒有機會立功受賞,那麽唯壹的解釋就是趙雲擔任的主騎壹職,不是從事沖鋒陷陣,而是作為劉備的侍衛長,保護劉備的安全。

但是趙雲終於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時來運轉。曹操平定了盤踞冀、青、幽、並四州的袁氏父子,自為丞相,南征荊州。劉備倉皇南撤,被曹操騎兵追上,不得不丟棄妻子兒女逃跑。趙雲保護劉備身邊唯壹的兒子劉禪及其母甘氏,得以免難。因此在劉備平定荊州江南諸郡以後,封拜元勛,提拔趙雲為牙門將軍,趙雲第壹次擁有了自己統率的軍隊。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受益州牧劉璋邀請入蜀,討伐割據漢中的張魯。以軍師中郎將諸葛亮,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關羽留鎮荊州,趙雲則被劃歸到諸葛亮的麾下,受其節制。第二年,劉備南攻劉璋,召諸葛亮和南郡太守、征虜將軍張飛入蜀,參與平定益州。平定江州以後,張飛與諸葛亮分定各郡,張飛從江州溯嘉陵江北上,攻克墊江,再從這裏溯涪江而西攻克德陽,最後在成都與劉備會合。諸葛亮、趙雲從江州溯長江而西攻克江陽,諸葛亮繼續西溯長江平定僰道、南安、武陽,而分遣趙雲從江陽北上平定漢安、資中、牛髀,在成都歸還到諸葛亮的建制。益州平定以後,諸葛亮晉升為軍師將軍,署理左將軍府事,負責處理政事。趙雲晉升為翊軍將軍,不再受諸葛亮節制。 趙雲為什麽得不到重用?我想有以下幾點原因:壹,趙雲的身世並非貴族,是布衣,這與中國歷史上的“門閥制度”有關。該制度產生於西漢,興旺於東漢,可見在三國時期的影響之大。二,趙雲不邀功。趙雲為人謹慎,小心,從來不會請功,爭功,並不是圖壹身之高官厚祿的人。三,趙雲非將略之才。趙雲很長時期內壹直為劉備掌管內事,主要負責的是內務的壹些事務。他戰績比較少,尤其是缺乏統率大軍、獨鎮壹方的表現,他在統帥大兵團作戰方面明顯不如關羽、張飛。趙雲更擅長執掌禁兵,他在他的職位上盡職盡力,做的非常優秀。

疑團三:趙雲的相貌

史書只有"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的記載,八尺,應該是很高的,但姿顏雄偉並不壹定就是今天意義上的“帥哥”形象,三國演義中對趙雲的藝術誇張描寫,我想也是有壹定的根據。我理解的趙雲應該是比較魁梧,強壯有力,當然,只是個人猜測。

疑團四:趙雲的功勛

剛才說過了,趙雲並非將略之才。 三國時期,武將在每個政治集團中的作用都是很顯赫的。趙雲雖然是劉氏集團中的壹員重要將領,但又不是最重要的前線戰將。荊州時期,關羽張飛都已封侯拜將了,趙雲還是較低的層次的將軍;劉備稱漢中王的時候,封關羽馬超張飛黃忠四人為前左右後四將軍。劉備稱皇帝後,立驃騎將軍馬超、車騎將軍張飛以及魏延、黃權等四位將軍,趙雲仍然是低壹層次的雜號將軍;壹直到了劉備病逝的這壹年,趙雲才被提升為鎮東將軍,與鎮北將軍魏延同列。建興六年,因為伐魏失利,趙雲與諸葛亮壹齊被貶職,第二年便去世了。所以,終趙雲壹生,在武將的行列中,不但沒有超過前期的關、馬、張、黃,也稍遜於中期的李嚴、吳懿、劉琰、魏延等人。不論怎麽說,所有的歷史資料都沒有記載關於趙雲指揮大規模戰爭的記載,也沒有獨擋壹面的時候。不管是歷史埋沒人才也好,劉備不重用也罷,趙雲對於蜀漢政權的貢獻確實很小。但是,陳壽在寫《三國誌》時,有意識地將趙雲與關、張馬黃四人並列作傳,對趙雲在蜀漢政權中的地位和作用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那麽,是什麽原因使得趙雲能與其他幾位開國戰將並列青史呢?仔細讀史,可以發現趙雲在蜀漢政權的建立和鞏固中自有其獨特的地位。趙雲與劉備結識很早,情同手足,能與備“同床眠臥”,深得劉備的信任,很長時期內壹直為劉備掌管內事,可以說是劉備的貼身“衛隊長”,在這個特殊的工作崗位上,趙雲功不可沒。第壹次是在當陽戰役時,劉備自己已經“棄妻子走”,而趙雲卻“身換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且戰且走,竟然“皆得免難”,立下了第壹大功,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時趙雲的責任是屬警衛性質,與張飛據水斷橋的責任是不同的;第二次是當劉備率兵入川時,孫權“聞備西征”,打算由他的妹妹孫夫人“將後主還吳”,在這關鍵時刻,又是趙雲,受諸葛亮的命令,“與張飛勒兵截江,乃得後主還”。趙雲二次救幼主,再次立大功,看來這時他仍是禁軍的長官。劉備入益州之初,趙雲在荊州,職務是“留營司馬”,仍然掌著內事;諸葛亮入川時,張飛趙雲隨行,這時劉備已立誌奪下益州為基本了,所以其家屬壹定是同時入川的。成都定後,“以雲為翊軍將軍”,“翊”者,輔佐之意,到劉禪稱帝的同年,趙雲又被任命為中護官,可見趙雲幾十年內壹直是為劉備集團執掌禁兵的。從戰爭年代到建立政權之後,趙雲在這個崗位上所作的貢獻是他人不可替代的,功勞也是極顯赫的。關於這壹點,當年劉備就“以雲嚴重,必能整齊,特任掌內事”,禪則更作了專門的評價,在回憶當年趙雲的功績時,劉禪說:“聯以幼沖,涉塗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

趙雲地位特殊,長期身居君側,他不但需要身懷高強的武藝,忠心扶漢,同時又必須具有極好的個人品行和素質,在這後壹方面,趙雲也有其關羽、張飛、魏延等難以相比的優勢。趙雲品行高尚,處事正直,秉公辦事,不徇私情的例子很多,也很感人。例如:早在荊州時期,原桂陽太守趙範想將自己喪夫的嫂子配給趙雲,趙雲認為趙範的投降是“迫降”,“心未可測”,堅決拒絕了,後來的事實證明了趙雲的推測;又如益州初定時,人們議論著將成都的房屋和田園統統分賜給諸將,趙雲站出來說:“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日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堅決主張將田宅歸還益州人民,令其安居樂業,得到了劉備的贊許。當劉備伐吳之時,趙雲大膽直言:“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主張“先滅魏,則吳自服”。後為諸葛亮北伐失利,趙雲由於“斂眾固守,不致大敗”,還剩余壹大批軍資余絹,諸葛亮主張分給將士,趙雲則認為“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建議冬天下發部隊禦寒,“亮大善之”。趙雲的這些可貴品質,在蜀漢諸將是非常突出的。由於關羽、張飛、黃忠、馬超都在蜀漢政權初建時先後死去,朝野之中,趙雲成了舉足輕重的資深將軍,他的這些可貴的品質對於政權建設應當說是起了積極作用的。

疑團五:趙雲智勇雙全?

這個說法很難成立。智,雖然有些事情表現出來了,但並不是突出的,他的“智”不是諸葛亮、曹操那樣胸有韜略的大智慧,而是為人處事上的壹些小智。勇,也沒有具體記載或別人的敘說。比如呂布“便弓馬,臂力過人,號為飛將” 。關羽、張飛都號稱“萬人之敵”,被目為“虎臣” 。馬超被諸葛亮稱為“雄烈過人,壹世之傑” 。黃忠“常先登陷陳(陣),勇毅冠三軍” 。趙雲似乎沒有這樣的稱謂,演義中的“壹身都是膽”有可能符合他。我認為對趙雲的評價應是“柔賢慈惠”、“執事有班”、“克定禍亂”“時論以為榮”。

疑團六:趙雲的武藝究竟有多高?

就從三國誌中的語句分析: “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趙雲有可能是突圍而出的,但不是殺敵甚多,只能說是全身而退,“皆得免難”四字也正是說明沒了趙雲,她們母子就要遇難了,可想有多危險。初,先主之敗,有人言雲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頃之,雲至。”——這句也很重要,說明告趙雲狀的那人稟報之後沒多久,趙雲就回來了,可以猜想到敵軍確實沒演義那麽多,而戰鬥時間也沒演義那麽長,這又說明了趙雲實際上主要是保護逃脫戰,而不太可能震撼到魏軍。演義的描寫只是更為了故事精彩。否則不會“頃之”就能回來。

所以總結壹下,趙雲此戰可以說是“驚險有余,激烈不足”。

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雲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逼,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公軍敗,已復合,雲陷敵,還趣圍。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壹身都是膽也。”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雲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逼,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公軍敗,已復合,雲陷敵,還趣圍。

數十騎,遭遇了曹操的大部隊(大眾至),趙雲為了使敵軍奪氣,首先並不撤退,先前突其陣。很多人認為主將壹般是不直接參戰的,以指揮為主,但數十對抗大軍(到底是多少人馬,我暫時不知道,但肯定比趙雲兵馬多的多),趙雲肯定會壹馬當先,否則自軍將士肯定白白送死。就這樣,且鬥且退,有吸引敵軍主力的意思,而不是逃。就這樣沖散了曹軍。(“公軍敗”只能解釋為被趙雲壹時氣勢所迫,因為他們立刻又“復合”了)

“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這壹句大體說明了趙雲和黃忠是壹個檔次的。我個人認為趙雲的武力是“壹身是膽,勇敢有余”,而說他是“勇冠三軍”大概不太準確。

疑團七:對趙雲的評價

這個問題是很有爭議的,到底如何評價趙雲。歷史上的趙雲雖不是功勛卓著,但也絕非平庸之輩。

其壹,深明大義。在那個動亂擾攘的年代裏,壹個人的文韜武略為誰所用,乃是其品格高下的試金石。當其時也,為壹己富貴而趨炎附勢、助紂為虐者不乏其人,懵懵懂懂地供人驅使者更比比皆是。趙雲的選擇如何呢?據《趙雲別傳》記載,當趙雲初從公孫瓚時——

時袁紹稱冀州牧,瓚深憂州人之從紹也,善雲來附,嘲雲曰:“聞貴州人皆願袁氏,君何獨回心,迷而能反乎?”雲答曰:“天下洶洶,未知孰是,民有倒縣(懸)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

這壹段話,可以看作趙雲的政治宣言。他的原則——“從仁政所在”;他的目標——解民於倒懸。在封建社會中,這應該說是難能可貴的人生理想。他先投公孫瓚是為此,後歸劉備也是為此,而不是單純出於私人感情。正是這壹點,使趙雲大大高出壹般的赳赳武夫。

其二,忠直敢諫。《趙雲別傳》中有這樣壹段記載:

益州既定,時議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雲駁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先主即從之。

這件事告訴我們,趙雲的頭腦比同時的許多人清醒,他不僅能從劉備集團的長遠利益考慮問題,而且註意爭取民心。無怪乎劉備馬上采納了他的建議。

其三, 謙虛謹慎。趙雲在蜀漢集團中,資格僅次於關羽、張飛,又有救護劉禪之功;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從不爭名奪利,對後來居上者也能友好相處。這壹點,又是“剛而自矜”的關羽、“性矜高”的魏延等人所不及的。建興六年(228),諸葛亮壹出祁山,遭到街亭之敗,趙雲與鄧芝率領的疑兵也在箕谷失利。在撤退時,由於趙雲親自斷後,部伍不亂,“軍資什物,略無所棄”。諸葛亮對此十分贊賞,要賞賜趙雲所部將士。這時趙雲毫無沾沾自喜之態,而是誠懇地說:“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冬賜。”透過這番真摯感人的話語,其律己之嚴格,胸襟之開闊,均可洞然如見。那些淺薄自負、自吹自擂之徒,豈能望其項背!?綜上所述,歷史上的趙雲,雖然在功業上不能冠冕眾人,卻具有人所不及的美德。這壹切,為塑造趙雲這個藝術形象提供了堅實的歷史生活依據。

這裏要強調壹點:羅貫中在表現趙雲的美德時,特別突出了他的機警和精細。本來歷史上的趙雲在這方面未見突出,羅貫中卻又壹次發揮了他的藝術創造才能,把這壹點表現得鮮明而生動,使趙雲的形象在劉備集團中更加別具風采。

其四,公正無私。趙雲追隨劉備多年,總是克己奉公,不徇私情。赤壁之戰前,劉備曾於博望坡打敗曹操大將夏侯?。在戰鬥中,趙雲俘虜了其部將夏侯蘭。他與夏侯蘭本是同鄉,“少小相知”。在這種情況下——

雲白先主活之,薦蘭明於法律,以為軍正。雲不用自近……

不是私自賣放,而是報告劉備;不是為個人增添幫手,而是為劉備推薦人才;公事公辦,實堪稱贊!趙雲的這壹優秀品質早為劉備所賞識,所以劉備曾任他為留營司馬,“掌內事”;而他壹直兢兢業業,秉公理事。相比之下,好惡由己,褒貶任情的楊儀之流就差得太遠了。

我們應該用正確的眼光去看待趙雲趙子龍這個歷史人物,他是傳奇的,又是普通的。我們不能對他苛刻太多,用現代眼光去衡量古人是不公平的,趙雲確實是優秀的,雖然他不是突出的。下面我用演義的詩來結束本文吧:

救主功勛大,興邦名譽彰。

扁舟飛漢水,匹馬向當陽。

義膽深包體,忠心並日光。

留芳青史上,應是與天長。

另壹首詩又雲:

匹馬單槍敢獨行,摧鋒破敵任縱橫。

皆稱飛虎壹身膽,不負英雄千古名。

  • 上一篇:3dm鳥姐近況如何
  • 下一篇:龍皓晨和魔神皇是什麽關系
  • copyright 2024外匯行情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