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5月,黎元洪總統“府院之爭”。日本表示支持段祺瑞,英國、美國等支持黎元洪、馮國璋。黎元洪將段祺瑞免職,段祺瑞則令屬下各省督軍宣布獨立。黎元洪乃電召安徽督軍張勛入京調停。1917年6月,張勛率五千辮子軍北上。密謀復辟,段祺瑞則欲利用他對黎元洪而支持其入京。7月1日,正式讓溥儀登基後召致全國反對,段祺瑞於是組成討逆軍討伐,7月12日即結束。
張勛復辟雖然歷時僅僅十二天,但卻是中華民國歷史上壹個極為重要的轉折點。這場復辟直接導致段祺瑞的復出和皖系、直系兩大軍閥的崛起,更將民國以來的兩大法統(孫中山和袁世凱)統統徹底打翻。此次復辟之後,北洋集團的利益分化更加明顯,復辟後段祺瑞與馮國璋之間的兵戎相見,使得自民國成立以來的“總統府”“國務院”之間的爭執最終付諸武力。以張勛復辟為界限,民國成立以來“內閣制”與“總統制”、北洋集團與民主黨派(革命黨人)的制度之爭、政見之爭,演化為赤裸裸地力量博弈和軍事較量。此外,張勛復辟還間接使得吳佩孚、馮玉祥兩個北洋後輩嶄露頭角。
實際上,張勛復辟的本質並非封建王朝保守勢力對中華民國的反撲——直至進入北京後張勛也沒有復辟的意圖,這壹點後文詳及——而是民國各派政治力量以反擊復辟為幌子,進行的壹場圍繞政治利益分配而展開的較量和博弈。盡管張勛迅速失敗,但主導復辟的相關利益集團並沒有隨著張勛的身敗名裂而消亡,而是在反對張勛的鬧劇中獲得了更大的利益,並最終為利益的再分配而大打出手,最終導致了軍閥混戰和中華大地的實質性分裂。
張勛復辟失敗後,復辟的重要參與者康有為曾有詩曰:“圍城慘淡睹龍爭,蟬嘇聲中聽炮聲。諸帥射王敢傳檄,群僚賣友竟稱兵,晉陽興甲何名義?張柬無謀召喪傾。信義雲亡人道絕,龍祣收影涕沾纓”。政治態度雖有問題,但詩卻不錯,將復雜曲折的復辟經歷簡練地交代了出來。本文以“圍城龍爭”為題,希望以張勛復辟為切入點,通過結構這壹近代歷史上的著名鬧劇,探索清政府滅亡後中華大地政局動蕩、戰亂不斷的根本原因所在。
答案補充
張勛(1854~1923年)字少軒,號松壽。江西奉新縣赤田鎮赤田村人。出生農家,8歲喪母,12歲喪父。15歲入富家做牧童,後轉書僮。
光緒五年(1879年)當兵,張勛時年26歲。光緒十年(1884年)隨部入廣西參加中法戰爭,次年在鎮南關大戰中戰功卓著,越級提拔。後官升參將,管帶廣武右軍各營,駐紮廣西邊防。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隨四川提督宋慶調駐奉天。後隨袁世凱到山東省鎮壓義和團,升總兵。1901年調北京,宿衛端門,多次擔任慈禧太後、光緒的扈從。宣統三年(1911年)擢江南提督。
武昌起義後,奉令鎮守南京,戒備第九鎮新軍。不久,江浙聯軍圍攻南京,他兵敗退徐州,仍被清政府授為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南洋大臣。袁世凱任大總統後,所部改稱武衛前軍,駐兗州,表示仍效忠清室,禁其部卒剪去發辮,人稱“辮帥”。“二次革命”中,率軍攻下南京,縱兵殺掠。旋被袁世凱任為江蘇督軍。繼轉任長江巡閱使,移駐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