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際替代率計算公式:
壹般用MRS(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表示商品邊際替代率,其計算公式為:
MRS=MU1/MU2=-(ΔX2/ΔX1)=P1/P2
這就表示放棄第二種商品ΔX2個單位,獲得第壹種商品ΔX1個單位,前面加壹個負號是為了使邊際替代率成為正數。
當商品數量的變化趨於無窮小時,上述公式可表示為:MRS= -(dX2/dX1)
表明無差異曲線某壹點的邊際替代率就是無差異曲線上該點的切線斜率的絕對值。
它衡量的是,從無差異曲線上的壹點轉移到另壹點時,為保持滿足程度不變,兩種商品之間的替代比例。邊際替代率是壹個點概念,即其在無差異曲線上的各點取值不同。在無差異曲線上任壹點的邊際替代率等於該點上無差異曲線的斜率的絕對值。
邊際替代率取值為負,是因為要保證效用水平的不變,在增加壹種商品X消費數量的同時,必須減少對另壹種商品Y的消費數量。隨著對X消費數量的不斷增加,由於該商品所能帶來的邊際效用不斷減少,增加壹單位的X商品所能替代的Y商品的數量不斷減少。
也即消費者為了得到壹個單位的X所願意放棄的商品Y的數量不斷減少。這也就是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可以看出,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的存在是由於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所致。這實質上也是典型的無差異曲線凸向原點的根本原因。
然而需要說明的是,隨著商品性質地改變或者消費者偏好的特殊性,無差異曲線也不壹定就凸向原點。
擴展資料:
特征
第壹,無差異曲線是壹條向右下方傾斜的線,斜率是負的。表明為實現同樣的滿足程度,增加壹種商品的消費,必須減少另壹種商品的消費。?
假定每個商品都被限定為多了比少了好,那麽無差異曲線壹定向右下方傾斜,就是說,其斜率壹定為負。
只是在特殊情況下,即當某種商品為中性物品或令人討厭的物品時,無差異曲線才表現為水平的或者垂直的,甚至是向右上方傾斜,即斜率為正。
第二,在每種商品都不被限定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無差異曲線圖中位置越高或距離原點越遠的無差異曲線所代表的消費者的滿足程度越高。
由於通常假定效用函數是連續的,所以在同壹個坐標平面上的任何兩條無差異曲線之間,可以有無數條無差異曲線。同壹條曲線代表相同的效用,不同的曲線代表不同的效用。
換句話說,較高無差異曲線上所有商品組合的效用高於較低的無差異曲線上所有商品組合的效用。
第三,任何兩條無差異曲線不能相交。這是因為兩條無差異曲線如果相交,就會產生矛盾。只要消費者的偏好是可傳遞的,無差異曲線就不可能相交。
第四,無差異曲線通常是凸向原點的,這就是說,無差異曲線的斜率的絕對值是遞減的。這是由於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所決定的。 消費者的無差異曲線類似於生產者的等產量曲線。
百度百科-邊際替代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