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馭風男孩》是壹部傳記影片,由切瓦特·埃加福特自編自導的影片。
這部片子2019年在美國聖丹斯國際電影節首映,2019年3月在英國上映。
所謂傳記片,是以歷史上傑出的人物的生平業績為題材的影片,主要情節受歷史人物本身事跡的制約,在允許真實材料的基礎上,作出具有藝術價值的影視作品。
《馭風男孩》作為傳記片,是改編自威廉·坎庫溫巴、布萊恩·梅亞勒合著的同名回憶錄。
13歲的威廉·坎寬巴克服困難自學成才,在面臨饑荒災害的困境下,利用風力風力發電機,解決家鄉莊稼幹旱問題,解決饑荒的故事。
~~
《新民晚報》評價《馭風男孩》這部片子的時候說“該片的鏡頭裏,滿是土地荒蕪、龜裂的模樣,村子壹片死寂。但不能說,這是壹部絕望的電影,相反,由於男主角威廉的出現,電影以壹種強大的力量,穿透苦難,讓人看到,所有的希望孕育於不可能中,或者說,只要有信心、有恒心,通過學習,勇於嘗試,壹切皆有可能。”
這是壹部極具絕望,卻又充滿希望的影片。
從頭到尾,分了耕種、成長、收成、饑荒、風五個部分,既是農作物的生長,也是威廉的成長。
威廉出生成長的馬維拉,是全世界最不發達的地區之壹,世代以種植為生。
它的絕望在什麽地方?希望又在哪裏?
~~
故事發生在馬拉維,壹個非洲小國,地處非洲大陸內陸,是世界上最貧窮的10個國家之壹,65%的人口每天的生活費用低於1美元。
那裏,巫術盛行,飽受幹旱、饑荒、瘟疫和艾滋病困擾,只有百分之二的人能用上電,唯壹不缺的只有風。
在那裏,沒有任何農業設施,唯壹的灌溉方式就是下雨。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三分之二多的內容上,顯示的就是那個地方的環境情況。
不是嘩啦嘩啦大雨的情況,就是地面裂著口子的幹旱情況,再或者就是當地的人們不斷地祈雨,不斷地砍伐樹木,不斷地競選。
這些,都讓我覺得絕望。
甚至在想,如果我要生活在那裏,我會如何應對?另壹個方面,又生出生活在社會主義中國的自豪感。
~~
這部影片,壹直存在著壹個看起來很是成熟的男孩,那就是主人公威廉。
在水火兩重天的日子裏,在饑餓與生命的威脅中,他不忘讀書。
因為沒錢交學費,他悄悄偷聽課,因為他相信知識能改變命運,能夠讓他們活下來。
在這場看不到希望的絕望裏,知識是威廉唯壹緊握的希望。
在別人認為知識是逃離苦難的工具時,威廉已經領悟到,知識是用來改變命運的,而不單單是壹張逃離的車票。
他凝望著天空的雲朵翻滾,凝望著村邊的樹林被砍伐,凝望著村子裏的人因為絕望而遠離。
在這樣沈默的凝望中,有著壹種執著,壹種希望存在。
~~
電影中,在所有人都在絕望中,驚叫等死時,威廉卻似乎想到了壹個解決的辦法。
因為交不起學費,被學校開除;地裏的莊稼僅有的幾筐子收成,要維持壹家人的生活;自己的想法面前,家人,特別是父親,給了他重重困難與阻撓。
生活不止壹次,暗示他這個辦法不可行,可他內心執著於唯壹的武器——信仰。
他就是憑借這樣的信仰,突破了上帝重重的封鎖線,救下了整個村莊的生命。
所謂成大事者,必將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這個羸弱的孩子,在生死存亡的考驗下,選擇了擔當。
他的身影壹次次定格,他的臉龐壹次次凝固,他的目光壹次次堅毅,這都在告訴我們,他有信仰,他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
想起來魯迅的壹句話,我想可以很好的概括這部電影:“即使艱難,也還要做,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從來沒有壹帆風順的。”
其實,在那個環境中,威廉稱得上壹個改革家。
他想要改變家鄉的現狀,想要得到父親的鼓勵,可是,父親打碎了他的風車,也試圖要打碎他的夢想。
最終,當風車真的好用時,人們真的得救時,他的父親笑了。
魯迅先生還有壹句話說:“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的話。”
人是相通的,在遙遠而陌生的馬拉維是這樣,在幾十年前的中國也是這樣。
~~
看完影片,腦海中盤旋著這樣幾個關鍵詞:堅定,冷靜,智慧,清醒,擔當,夢想,迎難而上,無畏。
這幾個詞匯,對每壹個置身於迷茫中的人,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且深遠的。
這幾個看似平常的詞語,因為這個名叫威廉的少年,因為他在絕望中迸發出來的力量,慢慢顯示出更加清晰的光芒。
這種光芒,在告訴我們,這些明亮而美好的詞語,它壹直存在於我們的行動裏,存在我們的信仰裏。
只要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勇敢地付出行動,只要我們壹直朝向未來,那麽,終會有壹天,我們會獲得最後的,屬於我們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