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機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主要是指壹些人憑借手中的權力,通過計劃或走後門,獲得廉價緊俏的產品,然後囤積起來,倒賣出去,通過戒指轉手,層層加價,最後以更高的價格賣給終端用戶或消費者,使人暴富。2008年6月5日+10月5日《投機倒把行政處罰暫行條例》的取消,標誌著投機倒把正式謝幕。
分享百科名片:
意義
投機拼音:tó u j和d m: o b m:。
解釋:指利用囤積居奇、賣空、摻假、操縱價格等機會擾亂市場,牟取暴利的行為。投機倒把罪是指違反金融、外匯、金銀、物資和工商管理的法律法規,非法從事工商活動,擾亂國家金融和市場管理,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的嚴重行為。通俗點說就是有人在A地低價買入,在B地高價賣出,這就是投機。
燈謎:猜測(打字1)答案:野雞
歷史
1987 9月17日,中國國務院頒布《投機倒把行政處罰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暫行條例》)。當時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在短缺經濟和價格雙軌制的雙重作用下,社會上出現了壹大批“奸商”。他們手中有了權力,通過策劃或者走後門,得到便宜緊俏的產品,然後囤積起來,轉手倒賣,通過戒指轉手,層層加價。最後以更高的價格賣給終端用戶或消費者,借改革之機,挖出國家的黃金,制造人民的財富。
投機倒把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後,所謂的投機倒把行為有了明顯的分化,有的成為正常的市場行為,有的上升為法律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