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之初,匯率制度從近乎純粹的固定匯率制度逐漸轉變為盯住美元(當然現在是壹籃子貨幣政策),不僅解除了資本流入的限制(當然也包括逐利性很強的熱錢),而且使人民幣在相對低估的情況下促進了出口的增加(詳見馬歇爾條件,相對低估的本國貨幣可以改善經常項目的國際收支),為中國帶來了巨大的貿易點和外匯儲備。
其次,由於初始人均GDP和物價水平(見改革開放後CPI和PPI的變化)與發達國家相比仍處於較低水平,加之為了吸引優質外資,大量外資湧入內地,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也提高了全民消費水平。所以凱恩斯的個人收入誘導需求,然後誘導生產,GDP總量持續以高於發達國家的速度增長。
此外,宏觀經濟因素中的政府投資效應也是壹個重要原因。比如近年來政府投資的高速公路或大型水利工程,對經濟發展也有牽引作用
簡單來說,Y等於C加I加G,在IS-LM曲線上,可以解釋政府支出導致的δY增加除以δG所產生的乘數效應。
再次,從貨幣供求條件來看,M除以P等於L(Y,r) GDP,帶來貨幣需求的增加。央行不斷擴大貨幣發行量,特別是從M2改革開放後的增加趨勢來看,中國的貨幣發行量逐漸變成了“被動超發”,即為了吸收大量出口獲得的外匯,央行不得不印鈔大量購匯,這在壹定程度上也刺激了經濟發展。
最後,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央行為國企和央企提供的優惠政策——即允許以自有資產的小比例進行大額商業貸款——也是經濟增長不可忽視的壹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