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外匯行情大全網 - 外匯開戶 - 香港回歸前的歷史

香港回歸前的歷史

1.1997 7月1:香港回歸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成立。

1997年6月30日夜至1年7月30日淩晨,舉世矚目的中英政府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歷經百年滄桑,香港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隨即成立。

2.1998:平安度過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席卷東南亞的金融風暴。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國際炒家對香港發起新壹輪攻擊,恒生指數壹度跌至6000點以上。香港特區政府報復,金管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收國際炒家賣出的港元,穩定外匯市場在7.75港元兌1美元的水平。

3.2002年6月5438+10月23日:香港通過推廣普通話議案。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於2002年10月23日通過議案,促請特區政府制定有效措施,提高市民的普通話水平。政府官員表示,特區政府非常重視“兩文三語”(即中文、英文和粵語、普通話和英語)的均衡發展,將努力提高香港人的粵語、普通話和英語水平。

四、2003年:全面戰勝非典。

面對可怕而迅速蔓延的疫情,特區政府采取了壹系列措施。在港人抗擊非典的後方戰場,中央政府也是其堅強後盾,為香港提供及時的物資供應和信息溝通渠道。兩地合壹,血脈相連。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自到現場視察工作,慰問抗擊非典的工作者。

5.2003年6月29日:CEPA簽署並加入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

2003年6月29日,《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簽署,成為推動香港經濟復蘇的重要催化劑。同年,香港特區政府加入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通過深化與內地的經貿聯系,充分發揮香港的先天優勢,為加強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合作提供了新的平臺,對保持香港作為亞太地區經濟樞紐和國際商務服務中心的地位具有深遠意義。

6.2003年7月:中國政府推出“內地居民赴港自由行”。

2003年7月28日,首次對廣東省四個指定城市的居民實施赴港澳個人遊,自由行城市逐壹開放,為香港旅遊業提供了更多商機。源源不斷的內地遊客不僅為香港旅遊業註入了新的力量,也對香港的服務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開辟了更多的就業渠道。目前,中國38個城市的居民可以以“個人遊”身份赴港旅遊。未來國家會在更多城市逐步開放“香港自由行”。

2004年,香港成為全球第三大融資中心。

香港回歸以來,實行“壹國兩制”,維持資本主義經濟制度50年,保證了香港的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及辦事處的跨國公司,比亞太區其他城市為多。全球最大的65438000家銀行中,有四分之三在香港經營;香港股市的資本市值在亞洲排名第二,僅次於日本。

根據2004年的數據,香港已經超過東京和倫敦成為世界第二大金融中心。特區政府與內地繼續保持密切的經濟聯系,不斷提高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並在此基礎上提升資產管理中心地位,吸引更多資金來港。

8.2005年6月5-4日+10月5日:BOCOG宣布成立港分體育場。

2005年7月,國際奧委會第117次全會期間,決定北京奧運會馬術項目由北京移至香港。這得到了香港市民和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

9.2006年:香港首次被列入“十壹五”規劃。

在“十壹五”規劃綱要(草案)中(十壹五規劃,2006-2010),國家首次將香港納入其中,明確提出要保持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北京至香港的高速公路項目將被列為“十壹五”期間的重點交通基礎設施項目。

2007年7月1,中國最大的陸路口岸深港西部通道開通。

西部通道主要包括:深圳灣口岸和深圳灣公路大橋。全長5.5公裏的深圳灣公路大橋是香港和深圳之間的第四條交通通道,也是粵港之間最大的跨境基礎設施。這是“壹國兩制”成功的另壹個標誌。

  • 上一篇:現貨白銀開戶流程是多少?
  • 下一篇:小品黃土坡臺詞
  • copyright 2024外匯行情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