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7月,伊拉克總統貝克爾因病辭職,遜尼派薩達姆成為該黨領袖,接任總統。
2003年3月20日,美國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組織聯軍攻打伊拉克。此舉未獲聯合國批準,伊拉克戰爭爆發。
伊拉克被美國及其盟軍控制後,美國任命的行政長官保羅·布雷默是美國負責伊拉克事務的最高行政長官,擔任伊拉克首腦。
2005年6月30日,伊拉克舉行大選。
2006年5月20日,戰後第壹屆正式政府經議會批準後宣誓就職。總理是賈瓦德·馬利基。
2.經濟結構分析
石油工業是伊拉克的經濟支柱,原油儲量居世界第五,傳統上提供了該國95%的外匯收入。
3.戰爭對伊拉克經濟的影響
公元1980年,伊拉克發動了兩伊戰爭。
由於大量的戰爭支出和兩伊戰爭對石油生產能力的破壞,伊拉克政府不得不緊縮開支,大量借債,推遲還款時間。戰爭造成的經濟損失估計超過6543.8+0000億美元。
1988戰爭後,隨著石油生產和管道設施的重建,石油出口逐漸恢復。
1990年8月伊拉克出兵占領科威特,隨後遭到國際社會的經濟制裁。1991始於1的海灣戰爭造成的破壞嚴重打擊了伊拉克經濟。伊拉克政府的支出向軍隊、安全部隊和支持政權的勢力傾斜,不利於經濟復蘇。
4.聯合國和國際社會對伊拉克經濟的影響。
1996 12聯合國石油換食品計劃有限地改善了普通伊拉克平民的生活條件。根據這項計劃,伊拉克可以出口有限數量的石油,以換取食品、藥品和壹些基礎設施備件。
從1999到12,聯合國安理會允許伊拉克在此計劃下出口盡可能多的石油,以滿足人道主義救援的需要。石油出口達到了戰前水平的四分之三。然而,伊拉克石油出口收入的28%用於聯合國賠償基金和聯合國的相關管理費用。
5.國際油價對伊拉克經濟的影響
2001年,由於全球經濟疲軟和油價下跌,伊拉克國民生產總值下降。
2003年美軍占領伊拉克後,伊拉克與國際石油巨頭合作拍賣國內大小油田的開采權,使其石油經濟得以迅速恢復。
內容提要:在薩達姆·侯賽因執政期間,他對什葉派穆斯林實行殘酷的獨裁統治,並攻擊和殺害持不同政見者。同時,在各種國際勢力的誘導和競爭下,國家戰亂頻繁。
總的來說,伊拉克在薩達姆統治時期並沒有取得什麽明顯的經濟成就。相反,國際力量和國際油價影響著伊拉克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