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經濟是最劣質的經濟發展模式,為什麽蘇聯的計劃經濟卻能得到迅速發展呢?客觀原因主要是,其壹,蘇聯工農業基礎比較好,蘇聯前面的俄羅斯雖然是比較落後的歐洲大國,但是,在整個世界,俄羅斯的工農業相對還是比較先進的,至少比20世紀四十年代的中國先進。這是蘇聯建立計劃經濟體系的重要物質基礎。
其二,蘇聯面積廣大。計劃經濟是內向型經濟,不適合對外商品貿易。面積龐大的蘇聯,為蘇聯提供了全面的自然資源需求供應。充足的國內資源,可以使蘇聯最大限度的減少對外貿易,使蘇聯對國際貿易的需求程度大大降低。可以基本使蘇聯建立壹個自給自足的國內經濟體系。如果蘇聯只有現在的朝鮮那麽大的面積,蘇聯不能實現資源的自給,必須靠國際貿易來實現資源的供給,這會導致計劃經濟發展特別困難。
蘇聯廣闊的土地,帶來許多過剩的自然資源,蘇聯可以大量出口這些自然資源,換取必要的外匯,購買必須的某些商品。計劃經濟難以生產出,有競爭力的工業制品,但是可以生產出,石油、煤炭等沒有多少差別的自然資源,大量出口這些東西,就可以換取外國的工業產品。
蘇聯建立前的俄羅斯,耕地資源豐富,糧食產量自給有余,可以大量出口糧食。計劃經濟的蘇聯,耕地資源同樣豐富,糧食產量降低許多,甚至需要進口糧食。這就是計劃經濟與非計劃經濟的典型對比效果。如果蘇聯沒有那麽多的耕地,在計劃經濟體系下,蘇聯會更加缺乏糧食。可見,擁有面積廣大的耕地,促使蘇聯的計劃經濟表現農業,不是特別差。這也可以看到資源對計劃經濟的重要性。
日本如果搞計劃經濟,日本的那些自然資源,滿足不了日本人口的需求,其計劃經濟的效果相對蘇聯會很差。計劃經濟會使大部分國家養活的人口數量降低許多。因為計劃經濟需要人口數量與國內的自然資源相適應,而市場經濟就不需要這樣了。市場經濟屬於開放型經濟,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比如20世紀70年代中國如果完全搞計劃經濟,當時中國的人口數量,會顯的太多,2億人口以內,比較適合中國這麽大的面積與相應的自然資源。但是,如果搞市場經濟,自然資源可以方便與外國交換,也可以以商品(勞務)換資源,這可以促使國家養活更多的人口。市場經濟程度越大,國家養活的人口就越多。中國的生育政策,就是在計劃經濟體系下,設想或考慮的。人口生育政策沒有隨著經濟體系的變化而變化,確實很不應該。
其三,擁有眾多的人口。光有廣闊的國土也不行,這需要大量的人口去開發。而蘇聯恰巧具備這個條件。眾多的人口可以讓蘇聯政府,大量的復制類似的工農業生產機構。只要有壹個成熟的生產模式,就可以復制很多個類似的生產機構。大量的復制是蘇聯計劃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蘇聯眾多的人口,與龐大的自然資源,可以滿足這樣大量的復制行為。蘇聯的國土面積相對蘇聯的人口規模,對於計劃經濟,配比的比較恰當。人口不算多,也不算少,基本恰倒好處。
其四,較高的國民素質。蘇聯建立前,俄羅斯基礎教育已經基本普及,俄羅斯國民的天賦也可以,這為蘇聯提供了素質較高的國民。這對蘇聯的計劃經濟發展,幫助很大。如果蘇聯的土地上,換成印度人或非洲人,蘇聯的計劃經濟效果,就會差許多。蘇聯政府也比較重視教育,這對維持或提高蘇聯的國民素質幫助很大。
其五,狡猾的領導階層。蘇聯的最高領導階層,整體素質比較高,懂得科學技術的價值,知道主動的竊取外國的先進技術,幫助蘇聯提高生產水平。
蘇聯計劃經濟的成功是表面的,實質是,極大的剝削了蘇聯勞動人口的勞動成果,建立了壹個虛假的經濟繁榮體系。蘇聯的計劃經濟是生產型社會體系、浪費型社會體系,真正可以節余的生產能力並不多,這導致人們的實際生活水平並不高,實質是,這樣的計劃經濟體系沒有生產出更多的供應人們消費的東西,也就是整體的生產效率並不高。與同時期的先進國家相比,還很落後。
蘇聯後來表面更強大的原因是,蘇聯通過二戰控制了更多的人口與土地,主要是東歐的人口與土地。這促使蘇聯集團表面更加強大。也促使蘇聯的貿易範圍增大了許多,這有利於計劃經濟的發展。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類似,也是要求(市場)規模越大越好。二戰以後的蘇聯,控制了更多人口與土地,迅速成為當時的超級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