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到朝鮮投資的方式,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既可以合資,也可以獨資。根據朝鮮1994年頒布的《合資經營法》,外商獨資企業必須經政府有關部門和地方當局的批準,在自由經濟貿易區內設立。在自由貿易區以外設立的外商合資企業,其所得稅率為結算利潤的25%。對在服務部門經營期在10年以上的外資企業,自其獲利年度起,1年內免征所得稅,在其後2年內減征不超過50%的所得稅。考慮到中國和朝鮮是世代友好的國家,徐承權透露,“我們將會根據實際情況,對中國企業到朝鮮投資采取壹些具體的優惠政策”。他表示,目前朝鮮市場包括電視機、電扇等在內的機電產品需求量很大,建材和通訊電子產品等也供不應求。據悉,朝鮮已向中國推出采礦、日用品制造、機械制造、旅遊開發等諸多招商項目。徐承權說:“中國企業可以利用參加首屆平壤國際商貿節的機會,向朝鮮民眾展示產品並尋找朝方合作夥伴。”
雖然投資朝鮮給中國企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但是,潛在的風險也不可小視。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梁雲祥副教授認為,朝鮮從1991年開始進行的經濟改革試點成效並不明顯。壹方面是朝鮮的政策變化太大,另壹方面,朝鮮既沒有形成壹個大的市場,也缺乏支付能力,尤其是缺乏外匯等硬通貨支付手段。此外,在推行經濟改革之後的壹年內,朝鮮貨幣(朝鮮元)在黑市上貶值達70%以上,政府還停止了對劣勢企業的補貼,這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購買與支付能力。另外,有分析人士指出,壹個國家推動經濟改革需要有壹個穩定而友好的國際環境,而現在朝鮮目前面臨的國際環境顯然不能令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