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外匯行情大全網 - 外匯開戶 - 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及油氣產業發展現狀

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及油氣產業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總量大幅增加,經濟體制朝著市場化方向發展,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社會福利事業取得長足進步。達到“小康”水平後,正在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作為主要能源的石油和天然氣,有多少資源保障經濟發展目標,是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壹、中國經濟發展概況

1.偉大的成就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夢想。經過半個世紀的奮鬥,以中國* * *為首的中國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進行了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的跨越,現在正在實施從“小康水平”到“小康社會”的跨越。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基礎設施建設成就顯著,西部大開發如火如荼;所有制結構逐步完善,現代市場體系逐步形成;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基本建立;對外開放向廣度和深度拓展;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目前宏觀經濟有壹些亮點:發展速度快,從1998年到2000年,GDP平均增長7.7%,GDP超過10萬億元;利用外資能力強,成為全球對外投資第壹大國,五年實際利用外資2216億美元;外貿總額躍居世界第五,達到6208億美元;投資力度空前,2002年基建3.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五年翻了壹番,達到3208億美元,財政收入達到18914億元;耐用消費品已經從80年代末的“三大件”(電視機、洗衣機、冰箱)發展到1萬元到10萬元級別的“新三件”(電腦、汽車、房子)。人們的生活有幾個亮點:出行越來越方便,餐飲越來越豐富,住房越來越寬敞,旅遊越來越大眾化,通訊越來越快捷等等。

2.大戰略

中國經濟發展的另壹個特點是發展戰略清晰宏大。鄧小平為中國的現代化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壹步是解決“溫飽”,第二步是實現“小康”,第三步是基本實現現代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顯然,我們已經成功實現了第壹步,現在正在實施從“溫飽”到“小康”的第二步。按照鄧小平同誌“發展是硬道理”的要求,黨和政府始終把握著當代中國發展的主題。在發展的指導思想上,堅持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壹要務,始終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在發展的基本思路上,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在發展的戰略方針上,提出並實施了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妥善處理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在發展的基本國策上,提出控制人口增長,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3.目標是負擔得起的

黨的十六大指出:本世紀頭20年,我們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富裕。許多權威機構和專家以研究報告的形式對上述美好目標進行了具體分析。吳東風同誌將上述目標分為10個方面。壹是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目標;二是到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萬元;三是農村家庭人均收入達到8000元;第四,恩格爾系數低於40%;五是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0平方米;六是城鎮化率達到50%;第七,家用電腦普及率20%;第八,大學升學率20%;九是千人博士數,2.8;第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達到95%以上(伍東風,2003)。

除人均GDP低於第壹現代化標準6399美元/人·年,城鄉人均收入存在差距外,其他指標均達到或接近第壹國際現代化指數水平。可以想象,到2020年,我國人民的生活將更加富足幸福。

4.道路科學

自20世紀90年代中國政府提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後,黨的十六大又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基本上是資源消耗型的,處於比較初級的階段,資源消耗高,能源消耗高,環境汙染重。如果按照過去的發展路徑,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比如能源消耗翻兩番,是不現實的,也是絕對不可能的。可持續發展理論提出後,發展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信息經濟、虛擬經濟、知識經濟等新理念相繼出現,相關政策也相應出臺,成效顯著。從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末,中國通過能源增長翻番,使GDP翻了兩番,人口凈增長率從20‰下降到6.64‰。同時,中國全面啟動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工程,實施天然林保護、防沙治沙、草原恢復建設等生態工程。目前,森林覆蓋率由14%提高到17%。

雖然中國近20年發展很快,但在世界上仍相當落後。中國的社會經濟還處於工業化初期。我們現在實行的現代化只是第壹次現代化,我們正在追趕的10指標也只是發達國家60年代的水平。要想在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就必須實施跨越式發展。黨的十六大指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壹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顯然,這裏有很多內涵。首先,經濟發展必須既有高速度又有高質量;第二,把信息化和工業化結合起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這是許多先進國家的成功經驗;第三,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壹,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這樣的科學發展觀是世界公認的。

二、中國油氣生產和消費現狀。

1.中國的能源儲備

中國壹次能源資源豐富。根據多年探索的結果。常規能源(煤、石油、天然氣、水等)的總資源。)中國有40466.4億噸標準煤,約占世界總量的3.9%。總探明剩余可采儲量為1392萬噸標準煤,約占世界總量的10.1%(表10-1)。但按人均計算,中國是壹個能源短缺的國家。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例,根據2001的數據,我國石油和天然氣人均剩余可采儲量分別為1.93噸和1441立方米,分別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8.2%和5.8%。這顯然不符合中國過去20年持續快速發展的需要。

表10-1中國常規能源資源儲量及結構

(據吳·,2003)

2.中國石油天然氣生產現狀

“九五”期間,中國國內生產年均增長7.7%。從產業結構來看,2002年中國壹、二、三產業比例為15.1:51.2:33.7。相應的,能源行業也發展到了壹定程度。原油產量保持穩定,天然氣產量穩步增長,水力發電發展。從表10-2可以看出,原油比重上升了2%,天然氣和水電比重上升,各種能源比重趨於合理,但石油產量基本穩定。

表10-2“九五”期間中國能源生產與結構

(據吳·,2003)

3.中國的石油和天然氣消費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八五”和“九五”期間,國家把能源發展作為基礎產業來抓。這有效地保證了中國從1989年到2002年13年9.7%的GDP年增長率。能源消費總量從1990年的98703萬噸標準煤增加到2000年的1280萬噸標準煤,增長了30%,但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178%,GDP能耗從5.32噸標準煤下降到1.43噸。按照1980到2000年這20年來算,中國GDP翻了兩番,能源消耗只翻了壹倍。這是經濟增長方式的巨大進步,但在此期間,中國的石油和天然氣逐漸實現了自給自足。近年來石油進口不斷增加,中國從1993開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2002年,中國進口了大約8000萬噸石油。

自1998以來,中國的能源和油氣消費呈現以下趨勢(表10-3)。

表10-3中國1998 ~ 2002年能源消費表

(據吳·,2003)

① 1998 ~ 2002年,從大趨勢看,我國經濟保持了7.3%的增長速度,但能源消耗逐年下降。這說明能源效率和經濟質量的提高是壹個極好的標誌。②石油和天然氣能源在壹次能源結構中的比重上升,這是工業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標誌。在發達國家,這個數字可以達到40%以上,而中國只有26%,可見還是很落後的。③天然氣、水等清潔能源的比重也逐年上升。隨著西氣東輸和西電東送工程的發展,天然氣和水電的比重將繼續擴大。壹方面可以滿足能源需求,同時可以減少空氣汙染,帶來多重好處。(4)石油進口量在增加。據權威部門預測,2005年、2010年和2020年,中國對石油的需求將分別達到2 . 5億噸、3億噸和3 . 8億噸。而同期石油產能僅為654.38+0.6億~ 654.38+0.8億噸,缺口分別為0.7億~ 654.38+0.6.54億噸、654.38+0.2億噸、2億~ 2.2億噸。也就是說,2005年內需的保障度約為68%,2010年約為57%,2020年約為45%,2050年約為24%。其余的石油需要從國外進口來解決。也就是說,中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分別為32%、43%、55%和76%。(國土資源部油氣研究中心,2002)如果國際石油市場出現暫時或部分供應短缺,世界油價出現波動,將對我國石油供應產生較大影響,明顯危及我國經濟安全。

三、我國油氣資源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趕上中等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

黨的十六大指出,2020年要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高水平小康社會,基本實現工業化。到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根據世界其他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增長之間的關系壹般是線性的。據有關專家研究,按照美國的消費水平,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均消費將達到7噸油當量;按照OECD國家的水平,人均能源消耗為4噸油當量;要達到目前能效最高的日本的消費水平,人均消費也需要3噸油當量。到2050年,按照654.38+0.5億人口計算,中國將分別消耗654.38+0.5億噸能源、60億噸和45億噸油當量。按目前石油消費量占24%左右計算,石油消費量分別為5億噸、6543.8+0.5億噸和6543.8+0.8億噸。考慮到未來50年的技術進步,中國的能源效率將在當今世界水平的基礎上提高50%。2050年中國能源需求至少30億噸油當量,石油消費按24%計算仍需7.2億噸石油。目前中國剩余可采儲量只有24億噸,年產量6543.8+0.6億噸。石油供應缺口巨大,對外依存度將達76%以上。因此,中國石油資源的嚴重短缺將對中國的經濟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制約因素。

但也要看到,我國石油可采資源量為6543.8+03.5億噸~ 6543.8+06億噸。目前,中國陸上石油探明率為28%,低於世界平均探明率45.6%。天然氣資源量38.14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10-12萬億立方米,陸上探明率6%,低於世界平均水平22.45%,仍有較大勘探開發潛力。隨著科技進步,如果石油天然氣探明率達到世界平均水平,我國石油剩余可采儲量為55億噸。按年均產量65438+6億噸(2002年產量)計算,可使用35年。天然氣剩余可采儲量為11萬億立方米。按平均產量31.3億立方米(2002年產量)計算,可使用38年。顯然,這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證。

從我國消費的發展趨勢來看,數據顯示,從1980到2000年,我國工業能源供給翻了壹番,保證了我國GDP翻了兩番,即能源供需的低增長實現了國民經濟的高增長。這顯然是我國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增長方式跨越式轉變的亮點。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能源供應保證是GDP的四倍。但同時也要看到,在90年代的10年中,我國石油消費年均增長率比石油產量高4.63個百分點,年均石油產量與年均石油消費量之差為719萬噸。石油消費的快速增長和石油產量的緩慢增長使中國從90年代的石油凈出口國變成了凈進口國,進口量越來越大,2002年達到8000萬噸。石油在確保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方面存在重大安全風險。

  • 上一篇:卓涓卡可以轉賬到其他國家嗎?
  • 下一篇:成都新城西商務信息咨詢有限公司是正規公司。
  • copyright 2024外匯行情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