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吸收傳統“四平”理論的精華
傳統的“四平”論是指財政收支、信貸收支、外匯收支、物資供求的綜合平衡,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綜合財政平衡論。“四平”理論認為,財政平衡是綜合平衡的關鍵,銀行信貸平衡是綜合平衡的反映,外匯平衡是綜合平衡的補充,物資供求平衡是綜合平衡的基礎。但是,改革開放以來,由於經濟體制的轉軌,國家經濟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壹理論需要重新認識和更新。比如,隨著統收統支體制的打破,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幅下降,很難說財政平衡是綜合平衡的關鍵;再比如,在傳統體制下,由於企業可支配的財力較少,居民的貨幣收入水平和儲蓄傾向較低,企業和居民的收支在綜合平衡中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計。但在市場體制下,它們已經成為重要的宏觀經濟變量,等等。
盡管如此,“四平”理論作為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社會再生產原理對中國實踐經驗的總結,對中國當前的經濟綜合平衡仍有壹定的借鑒意義:
(1)要平衡天平。分別保持財政、信貸、物資和外匯的平衡,可以實現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它們在綜合平衡中占有不同的位置。這是傳統“四平”理論的基本思想。雖然也要求財政、信貸、物資、外匯要相互協調,但這只是作為壹種補救措施,不能單獨平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經濟運行的不平衡,通常強調通過財政、信貸、物資、外匯的協調來實現綜合平衡,但不能完全忽視它們各自平衡的重要性。因為金融、信貸、外匯收支中任何壹項的失衡都可能是總量失衡的原因。在因壹個項目失衡而導致總量失衡的情況下,政府將被迫通過另壹個項目的失衡進行反方向的調節。歸根結底,這是壹種“拆東墻補西墻”的權宜之計。
②抓住主要矛盾。財政收支平衡是綜合平衡的關鍵判斷,抓住了計劃體制下制約綜合平衡的主要矛盾。盡管這壹結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已不再適用,但抓住主要矛盾的思想對於實現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收支的綜合平衡仍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在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各部門的貨幣收支及其關系的變化會綜合反映在銀行信貸收支上,銀行系統還負責提供和創造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因此銀行是各部門貨幣收支的中介和樞紐。因為需求是有支付貨幣能力的需求,供求平衡主要取決於銀行信貸余額。換句話說,銀行信貸平衡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綜合經濟平衡的關鍵。實現財政收支綜合平衡也具有重要意義。
當年國家預算收入和支出在數量上的對比關系實際上表明,略有赤字是財政平衡的表現。對它有三種理解:
1)不能絕對理解,應該是略有盈余或赤字;
2)研究財政平衡應具有動態平衡的觀點;
3)具有全球視野,從國民經濟大局出發;
4)還要註意南下收入的真實性。由於貨物的自然損耗或質量不合格,生產部門上交的稅金和利潤成為壹種我不會保證的虛假收入。
三平理論:即財政收支、信貸收支、物資供求的綜合平衡(這是中國特有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