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教育科學是與中國現代教育制度同步產生和發展的。20世紀初廢科舉興學堂以後,中國引進了西方的學制,同時也引進了西方的課程。教育科學就隨著中國師範教育的建立而在中國大地誕生。1920年,北京師範大學首建教育研究科,專攻教育理論,培養教育學士,開設了教育學、心理學、哲學、美學、教育史、教授法原理、教育行等24門課程。1932年,北京師範大學又成立了教育研究所,專門從事教育研究和培養教育研究人才。20世紀二三十年代,隨著美國杜威、孟祿等學者來華講學,中國教育研究曾盛極壹時。 解放以後,我國實行向蘇聯學習的壹邊倒政策,教育科學以蘇聯為藍本,批判拋棄了壹切西方教育理論。從此,蘇維埃教育學壹統天下。1958年開始提倡建立中國自己的教育學,批判蘇維埃教育學(俗稱凱洛夫教育學),但是由於“左”的思想的幹擾,中國自己的教育學始終未能真正建立起來。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在思想解放的前提下,教育理論界撥亂反正,中國教育科學才迎來了春天,教育科學得以重建並得到蓬勃發展。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教育科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壹個階段為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撥亂反正的時期。1977年5月24日,鄧小平在與王震、鄧力群、於光遠談話時提出,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1978年3月18日,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的講話中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知識分子“已經是工人階級自己的壹部分”;同年4月22日,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批判了“兩個估計”(“四人幫”炮制的“建國以後十七年教育戰線是黑線統治,知識分子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估計),[1]教育界思想得以解放。 1978年,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的於光遠在壹次教育座談會上提出,教育現象中,雖含訂有上層建築的東西,但不能說教育就是上層建築。後來他的講話以《重視培養人的研究》為題發表在《學術研究》1978年第3期上。這引起了關於“教育本質”的大討論。這次討論首先在《教育研究》上展開,持續了十多年,發表的論文有300余篇,許多重要文章都發表在該刊上。這次討論雖然對教育的本質屬性並未達成統壹的認識,但極大地解放了思想,對教育有了較全面的認識。長期以來,總是把教育作為階級鬥爭的工具、政治鬥爭的工具,通過討論使我們逐步認識到,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是人類發展的必要條件,是人自身發展的需要;教育對於社會,不僅有政治的功能,還有經濟的功能、國防的功能、文化的功能,等等。教育要為社會的物質文明服務,還要為社會的精神文明服務。因此,教育具有促進人的發展和促進社會的發展兩大功能,而教育促進社會的發展是通過促進人的發展來實現的,只有個體得到發展,才能為社會發展服務。教育的本質是傳承文化、創新知識和促進人的發展。 當然,這種認識並非壹下子就能被所有人接受。1980年,筆者曾經在中國教育學會和北京市高教局***同舉辦的高等學校幹部暑期講座上講演,題目是“現代生產與現代教育”,提出“現代教育是現代生產的產物,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現代教育的普遍規律”的觀點。這個觀點直到1991年還有人撰文批判,當時提到教育要促進人的發展,被批判為資產階級的“人本主義”,可見教育觀念的轉變並非易事。但第壹階段在全國思想解放的背景下,沖破了思想的束縛,為後來教育科學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成立、中國教育學會的創建、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的恢復,標誌著我國教育科學走上了有計劃有組織發展的軌道。 第二個階段為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引進借鑒西方教育理論和經驗的時期。改革開放,猶如壹覺醒來,打開窗戶,發現外面的世界是如此五彩繽紛。20世紀60年代是世界教育大發展、大改革的年代,是世界教育進入現代化的重要歷史時期。可惜當時我國正在鬧“文化大革命”,對世界教育發生的重大變革壹無所知。改革開放以後我們的眼界才被打開,於是開始積極引進外國的教育理念、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 最早引進的壹本書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2年發表的教育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該書提出,由於二次大戰以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並引起社會變革,人類開始進入學習化社會,終身教育成為人們生存的必需。此書的觀點開始並未被中國的教育界所重視,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轉型時期才被人們認識和重視,並寫進了《中國教育改啦和發展綱要》和《中華人民***和國教育法》中。其實,“終身教育”不僅是壹種重要的教育思潮,而且是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人類發展的必然。為什麽我們的認識比發達國家晚了30年?這是因為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基本上還處在小農經濟時代,再加上計劃經濟體制,沒有經歷大工業生產的變革,所以很難理解終身教育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直到90年代中期,我國工業現代化程度有了較大的提高,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生產技術的不斷變革.才引起教育界對終身教育思想的重視。 在引進國外教育經驗方面,比較教育工作者起到重要的作用。1977年8月,教育部在北戴河召開外國教育座談會,討論開展外國教育研究工作,並制定了規劃。1978年7月5日至15日,第壹次全國外國教育學術討論會在北京師範大學召開。這可以說是改革開放以後教育界第壹次召開的學術會議。在這次會議的推動下,出版了壹批介紹外國教育經驗的圖書,比較重要的有《外國教育叢書》(35冊)、《六國教育概況》、《二十國教育概況》、《今日美國教育》等。1980年,經同務院方毅副總理批準,公開發行《外國教育動態》(後更名為《比較教育研究》雜誌)。 這壹時期主要是介紹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六個發達國家的教育制度和改革發展的經驗,同時引入各種教育思想。在我國最流行的有四位學者的教育思想,即蘇聯贊可夫的發展性教學理論和蘇霍姆林斯基的“和諧教育”的思想,美國布魯納的結構主義教育理論和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理論。此外,還大量介紹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發展心理理論。 在引進國外先進的教育內容方面最值得壹提的是,1977年鄧小平指示,“要引進外國教材,吸收外國教材中有益的東西”。在當時外匯十分緊缺的情況下,經鄧小平批準,中央特撥l0萬美元,從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家選購了大批教材,有力地促進了我國課程和教材的現代化改革。[2] 第三階段為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教育界開始獨立走自己的路,創建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理論體系。1983年,鄧小平給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題詞為我國的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1993年,中***中央、國務院頒發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在“三個面向”方針的指引下,全國教育界開展了理論研究和各種實驗研究。 這壹時期教育理論界著重開展了教育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系、教育結構的改革、教育體制的改革、教育現代化、素質教育、學生主體教育等討論。在教育實踐中,許多地區和學校進行了“三個面向”的綜合改革、愉快教育、和諧教育、成功教育、主體教育、新教育、新基礎教育等實驗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教育科學在這壹時期有了重要的發展。教育學開始分化為許多分支學科,如從各級各類教育來分,建立了學前教育學、初等教育學、特殊教育學、高等教育學、成人教育學、職業技術教育學等;從教育過程中的問題來分,建立了課程論、教學論、德育論等;教育學和其他學科結合產生了許多新學科,如教育經濟學、教育社會學、教育技術學、教育管理學等。教育科學不再是壹本教育學壹統天下,而是組成了壹個教育學科群,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五彩繽紛的局面。 這裏值得壹提的是,1979年在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老所長董純才倡議下創辦的《教育研究》雜誌,在促進我國教育科研的發展、教育科研人才的成長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從改革開放30年來教育科學發展的三個階段可以看出,思想解放始終是教育科學發展的前提,教育觀念的轉變是教育科學發展的動力。從“教育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到“科教興國”、“教育先行”;從“教育是階級鬥爭的工具”到“以人為本”、“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這種觀念的轉變極大地解放了教育理論工作者的思想,促進了教育科學的繁榮。
上一篇:出口企業從銀行收匯,預付款和正常收匯有什麽區別?下一篇:貸款利率計算器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