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世界經濟的主要特點
1、高新技術成為各國經濟競爭的重點。
2、金融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
第壹、全球化金融市場的交易規模越來越擴大,國際金融資產市場進壹步發展。
第二、國際金融風險加大。
金融市場規模大、流速快,與之伴隨的風險也越來越大,波及的範圍也越來越廣。如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風暴,就席卷了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波及新加坡、中國香港和臺灣,引起了全球股市激烈動蕩,觸發了韓國的經濟危機,震動了日本金融市場。
1998年下半年還出現了俄羅斯盧布暴跌和美元對日元在幾日內急跌20%的罕見現象。這場金融危機還嚴重影響了1998年全球貿易增長。
第三、發達國家加強了對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滲透。
世界性金融中心城市的出現使全球性的監督控制活動集中在紐約、倫敦、法蘭克福、東京等少數壹些世界性都市。這些城市的金融機構聚集了全球的金融人才,使用著最先進快捷的信息工具,?24?小時不間斷地工作,掌握著世界繁榮的命脈,迫使其他國家關註它們的發展和運作。
有專家評論說,金融市場逐漸成了居支配地位的國際力量,比任何軍隊和政治力量都強大。它們給富國,特別是其中的富人帶來了巨額財富。
3、經濟區域集團化、全球化已成為當今世界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4、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
擴展資料
世界經濟從出現至今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
第壹個時期,從18世紀中葉到第壹次世界大戰,是統壹的無所不包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時期。這個時期,壹方面表現為資本主義用其殖民地、半殖民地相互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另壹方面,明顯地表現為未開化的國家從屬於文明的國家,東方從屬於西方,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存在極度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貿易關系。
第二個時期,從20世紀初期俄國十月革命到20世紀80年代,由於出現了新社會主義經濟,統壹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被打破,世界經濟壹分為二,形成兩個對立的經濟體系。在這不到100年間,世界經濟的前後經歷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十月革命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第壹階段。
在這個階段,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同資本主義經濟相互並存、相互鬥爭。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80年代末為第二階段。
在此期間,社會主義從壹國發展到多國,形成了社會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大批新興的民族國家經濟開始興起,它們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相互滲透,相互鬥爭,世界經濟關系錯綜復雜。
第三個時期,20世紀90年代初“冷戰”結束之後,世界經濟進入到壹個新的發展時期。隨著世界範圍內“冷戰”的結束和科技革命向縱深發展,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各國經濟按照其自身的規律向全球化、集團化的方向發展,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知識經濟初見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