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998年底,俄羅斯的外債已達到1508億美元,內債約700億美元。這個數字不包括外國人持有的短期國債和聯邦債券(1998年8月17日前他們購買了160億美元的這種債券),還有地方政府借的外債(約50億~100億美元)。這些巨額債務,幾乎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5%(按20.65盧布折合1美元計算),還債支出占整個預算支出的34%1。俄債務危機的成因極為復雜,財政虧空是壹個直接原因。俄羅斯新的《稅法典》長期得不到通過,至今基本沿用蘇聯時期的征稅辦法,稅收不合理問題始終沒有解決。壹方面國家無法將新出現的行業納入征稅範圍,另壹方面原有企業稅負依舊沈重不堪,稅款拖欠愈來愈嚴重。1998年第壹季度稅收只完成60%,國家財政嚴重虧空。為應付不斷出現的支付危機,政府不得不大量借債,發行短期國債券,結果形成“寅吃卯糧”的被動局面,致使國債收益率大大高於貼現率,不僅引起國內外投資者紛紛搶購國債、伺機炒作,而且國家債務總額迅速攀升。由於沈重的債務負擔能使債務國的經濟發展步履艱難,並且從長遠看,俄債務形勢的發展不容樂觀,故從國家風險評估的角度對俄羅斯償債能力進行分析,會對我們今後的債務管理提供壹定的啟示。
壹
俄羅斯的債務問題始於戈爾巴喬夫上臺以後。在此之前,蘇聯幾乎沒有直接對外舉債,外債總額只有10億~20億美元。而在1985~1991年這6年中,外債達到了近900億美元。
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領導人承擔了前蘇聯的債務。同時,在外匯儲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俄羅斯轉而依賴西方貸款以穩定財政。特別自經濟轉軌以來,俄羅斯政府預算連年都有巨額赤字。1992~1997年的6年間俄羅斯***借外債321億美元。1995年俄羅斯宏觀經濟形勢相對好轉,壹定程度上正是得益於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的貸款。在俄羅斯1995年聯邦預算草案中,曾規定使用127億美元的國際信貸彌補72萬億盧布的赤字。1995年國債相當於國內總產值的9.5%。到1996年底,這壹比率已跳高到44%,外債就已達1270億美元,內債已達250億盧布,折合450億美元。1997年前半年,由於沒有大選,車臣戰爭結束,政治性開支比1996年同期大為減少,政府預算赤字也比1996年同期有所減少,但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1%。即使這樣,1997年底,外債已超過了1300億美元,內債進壹步增加到570億美元,內外債加在壹起已達國內生產總值的60%左右。由於實行貨幣緊縮政策,政府多年來彌補預算赤字的唯壹辦法就是舉借外債,發行債券(借內債)。外援貸款的增多使俄外債越積越多,據統計,僅1998年壹年時間就借債273億美元,幾乎相當於前6年的總和。此外,政府和企業的拖欠也越來越多。截至1997年7月1日,拖欠的工資總額比1996年底又增加8.2萬億盧布,增加了17%,達到了55.33萬億盧布。至於企業之間的三角債更是達到了天文數字,總計已成為國內生產總值的200%,約1萬億盧布(合1600多億美元)。更為嚴重的是,國債的發行基本上不是國內的資金積累,而是外國投資者的資金流入。1997年的外債相當於俄國內總產值的26%。在國庫券(盧布)市場上,40%的國庫券掌握在外國投資者手中,它既無助於俄預算赤字的彌補和物價的穩定,也使俄宏觀經濟“穩定”的基礎極為脆弱。1998年7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答應向俄提供的新壹輪高達226億美元的貸款看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俄面臨的經濟問題,只能使俄外債負擔更加沈重。沈重的債務負擔日益成為束縛俄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總之,俄羅斯經濟變成了名副其實的負債經濟。
現在,俄羅斯支撐這種沈重債務負擔的主要途徑是借新債還舊債,另壹個途徑是靠更多地出售資源增加外貿順差。但這兩種辦法都很難長久使用。僅就外貿而言,情況已經在惡化。事實上俄羅斯出口額增長率早已出現大幅下滑的趨向。1993年出口額增長率為39.6%, 1995年已下降為19.5%, 1996年進壹步下降為9.7%, 1997年上半年則變成了負增長。由此看來,雖然俄羅斯資源十分豐富,但靠出賣天然資源支撐國民經濟已是行不通了。
二
壹切政治和社會要素對壹國信用和償債能力的有利或不利影響,最終都將反映在該國的經濟統計之中。特別是壹國的外匯儲備是否充裕、國際收支是否平衡,乃至綜合經濟實力是否強大等重大經濟問題,對該國的信用和償債能力都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此,在國家風險評估中,經濟要素的評估最為重要,其涉及的內容也最為廣泛。
(1)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
俄羅斯礦產資源豐富,煤炭儲量占原蘇聯的70%以上;西伯利亞有世界上第二大石油蓄積區(僅次於波斯灣);天然氣資源也十分豐富。木材蓄積量占世界總蓄積量的20%,煤炭占30%, 石油占40%,天然氣占45%,油頁巖占50%。以機械制造、鋼鐵、有色金屬、石油、天然氣、煤炭、航空航天、森林及化學工業為主的重工業在俄國民經濟中起決定性作用。大型原子能發電站有列寧格勒和新沃羅涅日原子能電站等,至1998年7月,有核電站29座,核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13%。俄羅斯聯邦擁有巨大的經濟潛力。但由於目前處於體制轉軌時期,加上企業資金短缺,生產設備陳舊,生產性投資不足,導致資源開發利用的能力呈下降趨勢。
在人力資源方面,俄羅斯歷來十分崇尚教育。早在彼得大帝時代,就刻意追求培養近代軍事科技人才,以及當時先進的西歐造船、紡織等技術。這種巨大的投入,保證了沙皇俄國在此後的發展中有了壹定的動力。蘇聯建立以後,又根據計劃經濟的特點,建立了壹整套相關的教育教學體系,培養出了壹大批對發展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極為有利的人才,從而推動了蘇聯經濟的騰飛。蘇聯這壹時期的教育培養出的大批基礎學科人才,又為以後經濟的發展儲備了人才。今天俄羅斯經濟的發展,極大地依賴於原蘇聯計劃體制培養的各種科技人才,尤其是在電子、信息這類急需人才更是依賴於原有的人才。但是由於俄羅斯目前財政困難,致使科技投入壹再縮減。俄羅斯的很多研究機構難以正常開展工作,科研人員的生活水平急劇下降,造成人才大量外流,僅1993年就流失了約1/4的科研人員。其結果導致俄羅斯科研嚴重萎縮,1991~1993年短短3年間,新技術產品的開發量減少了90%以上。
1997年初俄羅斯政府提出的到2000年規劃包含著壹個突出的矛盾:壹方面,政府總是把生產的回升希望寄托於投資回升,特別是外國投資增加上;但另壹方面,又恰恰是這種寄托最難實現,政府的預測與實踐的差距最大。例如,1997年政府預定投資會停止下降,甚至開始增加,而前半年的實際卻是,投資不僅沒有增長,反而又下降了近10%。如果其他方面的條件特別是市場條件沒有根本的好轉(各種資源需通過市場來配置),現存的生產能力還不能充分發揮,即使有更多的投資,也很難使經濟有較穩定的回升。即使有壹定程度的回升,這種回升也將是緩慢與不穩定的,與正常情況下的經濟增長和起飛還有很大的區別。
綜合以上的分析,俄國民生產總值(GNP)或國內總產值(GDP)出現穩步回升的可能性不會很大。因為,在1997年俄前政府就提出1998年要使國內生產總值增長2~4%,工業產值增長4%. 新政府也寄希望於到秋季開始好轉,年底實現GDP和工業重現增長。而實際上1998年多項經濟指標都有所下降,國內總產值出現了0.5%的負增長。政府預算不切實際,入不敷出。預計1999年俄羅斯社會可能重新出現經濟危機、財政貨幣危機與政治危機交織並發的局面。而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總產值可用來說明壹國的經濟規模和生產能力。GNP或GDP的增長可提高壹國的對外償債能力,與國家風險管理有密切的關系。例如,黑勒(H.R.Heller)曾對GDP與外債額作過回歸分析,其相關系數為每增加1美元的GDP,外債總額大約提高19美元。另據統計,至1998年底,俄羅斯還有近壹半的企業虧損,生產能力只維持在1991年的1/3的水平。由於生產上不去,企業間三角債沈重、國內70%的經濟活動為易貨貿易等原因,加上國家稅收計劃無法完成,國庫空虛,國家可用於投資的資金很少。近年來,俄羅斯超級新貴將大量的資金轉移到國外,導致國內資金短缺。90年代以來,從俄羅斯流向國外的資本總額在1500億美元以上。資本積累率可用來說明壹國資本積累的速度和規模。像俄羅斯這種資本積累率較低的國家往往會持續地出現資金短缺現象,對外來資金的需求較大。
(2)貨幣財政和金融政策
貨幣供給可用來表示壹國的貨幣政策是膨脹性還是緊縮性的。如果貨幣供給過多,短期內可能刺激經濟發展;但就發展而言,可能引起通貨膨脹,削弱出口創匯能力,對償還外債產生不利的影響。俄前政府提出1998年通脹率控制在8%,貨幣量(M2)增加22%~30%;新政府調整為,通脹率控制在10%以內,貨幣量(M2)增加30%. 許新:《俄羅斯新政府政策走向和經濟前景》, 《東歐中亞研究》1998年第4期。其結果是通貨膨脹與經濟發展相比仍然很高。壹般情況下,通貨膨脹率應該低於經濟增長率,國民經濟才能穩定發展,而俄羅斯在經濟不增長甚至是負增長的情況下,通貨膨脹率全年仍高達12%左右。《世界經濟黃皮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這意味著即使稍微放松銀根,通貨膨脹也會馬上騰升。通貨膨脹率與償債困難的相關關系是,通貨膨脹推動物價上漲,進而影響出口產品的競爭能力和創匯能力,最後導致壹國沒有足夠的外匯償還外債。俄1998年上半年外貿下降4.4%,其中出口減少14.4%的壹個重要原因就是通脹控制不力。美國學者沙峻(N.Sargen)在研究中發現,延期償債國的平均通貨膨脹率幾乎是如期償債國的7倍。總之,俄羅斯經濟仍未能完全擺脫這樣壹種連鎖反應:貨幣短缺-增發貨幣-通貨膨脹-出口減少-影響還債。
當我們進壹步探究,為什麽俄會發生嚴重債務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時,不難看到,經濟轉軌中未能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金融市場是其中壹個主要原因。俄羅斯在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註冊開業和經營方面,缺乏必要的審查和監控制度。轉軌初始,原來由國有銀行壹統天下的銀行業,立即湧現出大量私人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到1996年4月1日,已註冊商業銀行多達2599家,還有5514家其他信貸機構。如此眾多的金融機構並沒有為俄市場經濟運行提供必要的金融保障,更沒有為提高俄資金運行效率作出應有貢獻。為了追求高額利潤,俄銀行的主要經營活動是外匯交易和證券交易,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業務量為數極少。1997年初,俄羅斯銀行對非金融性企業的貸款只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0%;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波蘭和匈牙利銀行貸款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是俄羅斯的2倍。極少量的對企業貸款中,絕大多數是為期不到1年的短期信貸,幾乎沒有中長期貸款。如此嚴重的銀行業結構問題,不僅使俄羅斯經濟回升缺乏投資來源,更使俄經濟對舉債過日子產生了依賴。
(3)進出口貿易
出口實績和出口擴張力可用來分析壹國的出口現狀和前景。壹國的出口多,創匯能力強,其面臨的償債困難就小,不然則相反。俄經濟對外貿的依存度較高,國內生產總值的20%靠外貿出口來實現,外匯收入的1/3來自石油出口。國際石油、天然氣價格下降,導致俄羅斯出口收入銳減。1998年國際原油價格從21美元/桶壹度跌到12美元/桶左右,下降了約40%,天然氣的價格也下降了15%,使俄原油出口(每年1.2億噸)從盈轉虧,年損失達50億美元。能源和初級產品價格下跌導致1998年外貿順差大大減少。特別是原油產量的下降,將產生更為嚴重的後果,因為油井壹旦停止工作,那麽30%的油井以後就再也無法使用了。這對於主要依賴這兩種資源出口創匯的俄羅斯來說是個極大的打擊。同時,俄出口產品單壹,不利於避開國際商品市場波動的影響,無法保證創匯水平的穩定。
(4)對外債務情況
外債總額占GNP(或GDP)的比率,可用來說明壹國外債與該國經濟實力的關系。盡管壹些國家外債總額的絕對值很大,但是與其GNP相比,卻相對小得多,由此可斷定這些國家的債務負擔並不重。不然則相反。目前,俄債務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5%(按20.65盧布折合1美元計算),還債支出占整個預算支出的34%,遠遠超出世界銀行規定的20%的警戒線,這說明俄羅斯國民的國民生產成果很大的壹部分被用於償還債務,其可用於國內生產與消費的部分則相對較少。由此可斷定俄的負債程度已很高,不應再擴大外債的規模。
三
舉借外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國內資金短缺的困難,有助於加快借款國經濟的發展。但是,舉債過多,特別是在借款條件惡化、國內經濟不景氣、出口商品價格暴跌和金融市場不完善的情況下,借款國就很容易陷入不能如期償還債務的境地。例如,1981年3月,波蘭政府宣布無力償付到期外債的本息,預示著債務危機的到來。1982年8月墨西哥決定停止償還壹切外債,接著巴西、阿根廷、智利等許多國家紛紛仿效,從而引發了壹場全球性的債務危機。為克服危機的發生,俄政府推出了壹系列應急措施和旨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壹攬子計劃。
第壹,全面改革稅收體制,拓寬增收渠道,保證稅款如數到位。(1)把稅收重點從生產領域轉向流通領域,從法人轉向自然人,以保證稅收的到位。(2)擴大稅基,新設了對小商業、娛樂業、服務業的征稅,並增 收個人所得稅;年收入高於10萬盧布者需交納30%的所得稅,其余則交12%. (3)統壹稅率,國家統壹征收20%的增值稅,除面包、奶制品和藥品外,對其他商品壹律征收5%的銷售稅。(4)嚴肅稅收紀律,建立納稅人清單制度,對偷、漏、欠稅者采取嚴厲的行政措施,甚至上訴法庭,拍賣企業資產。政府預計,如果上述措施得以落實,可增加稅收370億盧布,約占預算收入的10%.
第二,為了實現財政健康化,必須削減國家預算赤字。俄聯邦政府和中央銀行在1998年4月11日簽署的《1998年經濟和結構政策聲明》指出,1997年俄預算赤字占GDP的6.75%, 1998年應降為5%, 1999年降為3.7%, 2000年降為2.6%, 2001年降為2.4%,使聯邦預算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為了確保預算方案穩妥,葉利欽強調從1999年起預算方案應當實事求是和從嚴,其收入部分應當建立在對經濟發展不樂觀的預計基礎上。減少預算支出的重要方面是限制國債的增加和還債付息支出的增加。目前,還債支出已占預算支出總額的34%,如果這種趨勢不改變,到2001年這項支出的比重將達到70%。俄政府規定1999年國債付息支出不應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4.3%,到2000年應減少到3.7%, 2001年再減少到3.5%。為此,必須逐漸減少國家借款數額,優化債務結構,將盧布債券轉化為美元債務,在此基礎上不再增加國債,穩定國債占GDP的比重。
第三,經濟轉軌的重點從體制轉換向結構改造過渡,以擴大出口創匯能力。結構改造的核心思想是,選擇和培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和帶頭部門和產業以及國民經濟的增長點。這主要是具有壹定競爭力和出口潛力的部門和企業,通過合資和股票上市等手段吸收外國投資和進行科技合作,對這些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提高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但是,這些措施達到預期目的的障礙重重。俄羅斯仍處在經濟危機之中。改革以來,傳統的高消耗、粗放型的經濟在俄羅斯並沒有得到根本扭轉,蘇聯時期形成的畸形經濟結構依然阻礙著經濟改革及其發展。俄羅斯國內的政治鬥爭也在影響著經濟決策。故俄羅斯在短期內走出債務陷阱的前景依然暗淡。出路何在?外國債權人要想收回自己的錢,可能只有壹條路可走:就根本調整債務達成協議。
(責任編輯 李 祿)
1 維·戈羅瓦切:《債務絞索》, 《俄羅斯勞動報》1999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