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公開市場業務,即由中央銀行在貨幣資本市場上公開出售或收購有價證券,以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
在多數發達國家,公開市場操作是中央銀行吞吐基礎貨幣,調節市場流動性的主要貨幣政策工具,通過中央銀行與指定交易商進行有價證券和外匯交易,實現貨幣政策調控目標。中國公開市場操作包括人民幣操作和外匯操作兩部分。
外匯公開市場操作1994年3月啟動,人民幣公開市場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復交易,規模逐步擴大。1999年以來,公開市場操作已成為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對於調控貨幣供應量、調節商業銀行流動性水平、引導貨幣市場利率走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2、是最低準備金率政策,即通過調整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準備金率,來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
商業銀行在吸收存款後,壹般從中提取壹定比例用於準備金,剩余部分才用於放款。在大多數國家,逐漸對準備金與存款的比率做出了強制性規定,即該比例不能低於某壹法定數額。這是商業銀行準備金與存款的最低比例,超過部分稱為超額準備金率,該最低限額則稱為法定準備金率。
3、是再貼現率政策,即通過調整商業銀行到中央銀行再貼現票據的利率,來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
再貼現政策是中央銀行最早擁有的貨幣政策工具。現代許多國家中央銀行都把再貼現作為控制信用的壹項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再貼現是指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將貼現所獲得的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轉讓。
對中央銀行來說,再貼現是買進商業銀行持有的票據,流出現實貨幣,擴大貨幣供應量。對商業銀行來說,再貼現是出讓已貼現的票據,解決壹時資金短缺。整個再貼現過程,實際上就是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之間的票據買賣和資金讓渡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