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是英文GDP的縮寫,即國內生產總值(在香港和臺灣翻譯為國內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壹般將GDP定義為:壹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在壹定時期(壹個季度或壹年)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服務的總市場價值。在經濟學中,GDP和GNP(國民生產總值)***常用來衡量這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綜合水平。這也是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普遍采用的措施。GDP是宏觀經濟學中最受關註的經濟統計數據,因為它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指標。壹般來說,GDP有三種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是壹定時期內所有居民單位生產的全部商品和勞務的價值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商品和勞務的價值之差,即所有居民單位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式看,是壹定時期內所有常駐單位直接創造的收入之和;從產品形式上看,是商品和服務的最終用途減去商品和服務的進口。
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
目前通常采用三種計算方法:產量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1.生產方法:
GDP = ∑各工業部門總產出-各工業部門中間消耗。
2.收益法:
GDP = ∑各工業部門勞動者報酬+∑各工業部門固定資產折舊+∑各工業部門生產稅凈額+∑各工業部門營業利潤。
3.支出方法:
GDP= =總消費+總投資+政府支出+凈出口(C+I+G+X-M)。
壹般來說,支出法或收入法是最常用的。
國內生產總值的確定
國家統計局每年公布的GDP數據的計算需要經歷以下幾個過程:初步估算過程、初步驗證過程和最終驗證過程。初步估算過程壹般在每年年底和次年年初進行。它得到的年度GDP數據只是壹個初步的數字,需要在獲得更充分的信息後進行驗證。初步核實程序壹般在次年第二季度進行。初步核實得到的GDP數據比較準確,但GDP核算還需要很多重要數據,相應數據還需要進壹步核實。最終的驗證過程壹般在第二年的第四季度進行。此時,GDP核算所需和收集的各種統計數據、最終核算數據和行政數據基本具備。與上壹步相比,它使用了更全面和詳細的數據,因此這壹GDP數據更加準確。
此外,GDP數據還需要經歷壹個歷史數據調整過程,即當發現或產生新的數據來源、新的分類、更準確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則時,要對歷史數據進行調整,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這是國際慣例。比如美國在1929和1999之間做了11的歷史數據調整。
總之,每個時間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的含義和特定的數值,不能因為不同時間段公布的數據不壹樣就懷疑統計數據有問題。當然,中國的GDP計算體系也存在壹些不足。比如中國原來在前蘇聯和東歐國家采用的統計核算制度,在很多地方已經落後於時代的發展。
註意:
1,某壹期間強調該年度提供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新”增加,不包括以前年度的增加。比如二手車和二手房,不算今年的GDP。
2.壹個中間產品可以看作是原材料產品,用來生產最終產品,也就是說,在這壹年生產出來之後,在那壹年繼續加工生產;如果直接以運費價格出售,消費者購買,直接使用,則另當別論,屬於特例,計入總價值,否則不能計入。
3,這是壹個流量的概念,不是存量的概念,不是今年發布的數字是建國以來的總量,這是錯誤的,它只指這個時期新產生的東西。
4.市值是指以貨幣為單位來計算貨幣總量。因為商品種類太多,噸、件、件、臺等單位加不起來,所以用當年的貨幣單位來計數加起來。所謂當年的貨幣單位,就是指這些商品今年的價格。
國內生產總值指數分析
壹個國家的GDP大幅增長,反映的是這個國家經濟的蓬勃發展,國民收入的增加,以及隨之而來的消費能力的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央行有可能加息,收緊貨幣供應。國民經濟的良好表現和利率的上升將增加該國貨幣的吸引力。反之,如果壹個國家的GDP出現負增長,則說明該國經濟衰退,消費能力降低。此時,該國央行可能會再次降息以刺激經濟增長。利率下降和經濟表現低迷將降低該國貨幣的吸引力。因此,壹般來說,高經濟增長率會促進該國貨幣匯率的上升,而低經濟增長率會造成該國貨幣匯率的下降。比如1995-1999期間,美國的年均GDP增長率為4.1%,而法國、德國、意大利等主要國家的GDP增長率只有2.2%和1,愛爾蘭除外(9.0%)。這促使歐元自6月1999+10月1推出以來,對美元壹路走低,不到兩年貶值30%。但實際上,經濟增長率的差異對匯率變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首先,壹個國家的高經濟增長率意味著收入和內需的增加,這將增加該國的進口,導致經常賬戶赤字,從而導致其貨幣匯率下降。
第二,如果該國經濟是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是為了生產更多的出口產品,出口的增長會彌補進口的增加,緩解本國貨幣匯率的下行壓力。
第三,壹國經濟增長率高,意味著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成本降低,從而提高國內產品的競爭地位,有利於增加出口,抑制進口;並且高經濟增長率使得該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被看好,因此該國貨幣匯率會有上升趨勢。
在美國,商務部負責GDP的分析和統計,通常的做法是每季度估算和統計壹次。每次初步估算公布後,都會有兩次修訂(第壹次修訂& amp;最終修訂版),主要在每月第三周出版。國內生產總值(GDP)通常用於與去年同期進行比較。如果增加,說明經濟更快,有利於其貨幣升值。如果減少,意味著經濟放緩,其貨幣面臨貶值壓力。在美國,GDP增長3%是理想水平,說明經濟發展健康,高於這個水平說明通脹壓力;低於1.5%的增長表明經濟放緩和逐步衰退的跡象。
歷年中國GDP-歷年中國人均GDP。
(1978~2006)
國內人均國內
年度國內生產總值
(億元)(元/人)
1978 3645.2 381
1979 4062.6 419
1980 4545.6 463
1981 4891.6 492
1982 5323.4 528
1983 5962.7 583
1984 7208.1 695
1985 9016.0 858
1986 10275.2 963
1987 12058.6 1112
1988 15042.8 1366
1989 16992.3 1519
1990 18667.8 1644
1991 21781.5 1893
1992 26923.5 2311
1993 35333.9 2998
1994 48197.9 4044
1995 60793.7 5046
1996 71176.6 5846
1997 78973.0 6420
1998 84402.3 6796
1999 89677.1 7159
2000 99214.6 7858
2001 109655.2 8622
2002 120332.7 9398
2003 135822.8 10542
2004 159878.3 12336
2005 183084.8 14040
2006 209407.0 15931
國民生產總值(gnp)是指壹個國家(地區)所有常設機構在壹定時期(年度或季度)內初次收入分配的最終結果。壹國常設機構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GDP)在初次分配過程中主要分配給該國常設機構,但也有壹部分以勞動報酬和財產性收入的形式分配給該國非常設機構。同時,國外生產單位創造的部分增加值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性收入的形式分配給國內常設機構。於是,國民生產總值(GNP)的概念應運而生,它等於GDP加上來自國外的勞動報酬和財產性收入減去支付給外國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和財產性收入。
國民生產總值不同於社會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第壹,核算範圍不同。社會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都只計算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成果,國民生產總值計算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成果。二是價值構成不同,社會總產值計算社會產品總價值;國民生產總值計算的是生產產品和提供服務過程中的增加值,即增加值,不包括中間產品和中間勞動投入的價值,國民收入不計算中間產品的價值,也不包括固定資產的折舊價值,即只計算凈產值。
國民生產總值反映了壹個國家的經濟水平。根據按可比價格計算的GNP,可以計算出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經濟增長率)。國民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有三種:(1)生產法(或部門法),即從各部門的總產值(收入)中減去中間產品和服務的消耗量,得到增加值。各部門的總增加值就是國民生產總值;(2)支出法(或最終產品法),即個人消費支出+政府消費支出+國內資產形成總額(包括固定資本形成和庫存凈增減)+出口與進口的差額;(3)收入法(或稱分配法)將國民生產總值視為各種生產要素(資本、土地、勞動力)創造的總增加值。所以應該以工資、利息、租金、利潤、資本消耗和凈間接稅(即間接稅減去政府補貼)的形式在各種生產要素中進行分配。這樣,通過匯總全國各部門(物質生產部門和無形生產部門)的上述項目,就可以計算出國外民生的總價值。
國民生產總值(GNP)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是指壹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在壹定時期(壹般為1年)內所有以貨幣表示的最終產品(包括商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
計算國民生產總值有三種方法:
(1)生產法或部門法是將各部門的總產值(收入)減去中間產品和服務的消耗量,得到增加值。各部門的總增加值就是國民生產總值;
計算公式:GNP=C+I+G+(X-M)
GNP——國民生產總值
c-消費支出也叫個人消費支出。
I—個人投資總支出(設備更新和凈投資)
g-政府購買產品和服務的支出(不包括福利支出,如政府補貼、失業救濟、養老金和債務利息支出)。
x-出口總量
m-總進口量
(2)支出法或最終產品法,即個人消費支出+政府消費支出+國內資產總額形成(包括固定資本形成和存貨凈增減)+出口與進口的差額;
(3)收入法或分配法,是指國民生產總值作為各種生產要素(資本、土地、勞動力)創造的總增加值。所以應該以工資、利息、租金、利潤、資本消耗和凈間接稅(即間接稅減去政府補貼)的形式在各種生產要素中進行分配。這樣,通過匯總全國各部門(物質生產部門和無形生產部門)的上述項目,就可以計算出國外民生的總價值。
理論上,上述三種方法的最終統計結果應該是壹致的。目前國際上流行的計算國民生產總值的方法是FPA,以其得出的數據為準。
計算公式:Q1 P1+Q2 P2+...+QN國民生產總值。
q代表各種服務和最終產品,即不包括生產各環節重復計算的部分。
p代表服務和最終產品的價格。
恩格爾系數
恩格爾系數
恩格爾系數是食品總支出占個人消費總支出的比例。
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統計數據,得出了壹個關於消費結構變化的規律:壹個家庭的收入越少,家庭收入(或總支出)中用於購買食物的比重就越大,而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或總支出)中用於購買食物的支出就會下降。推而廣之,壹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的平均收入(或平均支出)花在食物上的比例就越大,而且這個比例隨著國家的繁榮呈現下降趨勢。
恩格爾系數公式
恩格爾定律的公式:
食品支出的百分比變化
食物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r 1)=——————————x 100%。
總支出的百分比變化
或者
食品支出的百分比變化
食物支出與收入的比率(R2) = ———————————— X100%。
收入百分比變化
R2也被稱為食物支出的收入彈性。
恩格爾定律是基於經驗數據提出的,只有在其他所有變量不變的前提下才適用。因此,在考察食品支出占收入比重的變化時,還應考慮城市化、食品加工、餐飲業以及食品本身的結構變化等影響家庭食品支出增長的因素。只有當平均食物消費水平相當高時,收入的進壹步增加才不會對食物支出產生重要影響。
恩格爾系數是根據恩格爾定律得出的壹個比例數,是生活水平高低的壹個指標。計算公式如下:
食品支出金額
恩格爾系數= =————————x100%%
支出總額
除了食品支出,還有衣、住、行等方面的支出。,在增長的家庭收入或總支出中的比重上升壹段時間後也呈現下降趨勢。
恩格爾系數是國際上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壹般隨著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降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和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從1978的57.5%和67.7%下降到2005年的36.7%和45.5%。
CPI=消費者價格指數,英文縮寫為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相關的商品和服務價格的價格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如果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過大,說明通貨膨脹已經成為經濟中的不穩定因素,央行會冒險收緊貨幣和財政政策,導致經濟前景不明朗。因此,指數的過度上漲往往不受市場歡迎。例如,在過去的12個月中,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了2.3%,這意味著與12個月前相比,生活成本平均上漲了2.3%。當生活成本上升時,妳的錢的價值就會下降。也就是說,壹年前收到的壹張100元的紙幣,今天只能買到價值97.70元的商品或服務。壹般來說,當CPI & gt3%的漲幅叫通貨膨脹,意思是通貨膨脹;而當CPI & gt5%的漲幅,我們稱之為嚴重通貨膨脹,意思是嚴重通貨膨脹。
迪克·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