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蘇聯老大哥赫魯曉夫的上臺,中蘇關系壹度十分緊張。閉門造車阻礙了中國的發展,連民生吃飯問題在當時都成了壹件非常困難的事情。1949年至1956年期間,中國不僅建立了新的政權,而且逐步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
為社會主義國有企業和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高質量的基礎。到1952年底,中國全國工農業發展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在全體國民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同時,人們卻因為大躍進和生產合作社而遇到了國內農業發展前所未有的阻礙。
那時候,人們吃不飽、吃不上飯是最普遍的問題。1961年,中國已經是舉步維艱,人民要解決溫飽問題,成為當時中國人民心中的1大事。好在1961年,蘇聯的赫魯曉夫終於松口,決定借給中國壹百萬噸糧食和壹百萬噸蔗糖。
而中國的接待部門自擺烏龍,翻譯部門直接把蘇聯赫魯曉夫借給中國的壹百萬噸糧食和壹百萬噸蔗糖翻譯成蘇聯借給中國的壹百萬噸糧食和壹百萬噸蔗糖,性質截然不同。
當時我們國家出了問題。如果我們當初接受了蘇聯的這個提議,很有可能在未來10年甚至20年內,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不到提高。所以綜合考慮之下,中國只決定接受壹百萬噸蔗糖的建議,放棄壹百萬噸糧食。
但是到了年底,當總理秘書打開這壹頁提案文件的時候,他發現翻譯團隊似乎出了錯。最後,總理秘書和幾個翻譯核對了原始文件,後來發現赫魯曉夫的意思是借,不是借。
當時中國做決定的時候是以貸款為基礎的,導致了很大的誤差。雖然心裏覺得很後悔,但也覺得中譯部做出的烏龍球背後的代價真的太高了。
只是事情已經上升到國際層面,而且當時祖國已經決定國際買糧渡過難關。所以這件事會被淡化,但對中國翻譯部起到了警示作用。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凡事都要謹慎處理,反復核對是基本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