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世紀,數字的符號出現在印度。從公元200年到公元1200年,古印度人就知道了數字符號和零符號的應用,這些符號在某些情況下和現在的數字非常相似。此後,印度數學引入了十進制數字,建立了數字位置系統,大大簡化了數字的運算,使記數法更加清晰。比如古巴比倫的記數法2可以代表1或者160,而在印度,符號1只能代表1個單位。如果代表十或百,那麽1後面壹定要寫相應的零的個數,這是現代人的計數方式。
印度人長期以來壹直使用負數來表示債務和相反方向的運動。他們還接受了無理數的概念,在實際計算中將適用於有理數的運算步驟應用於無理數。他們還解了壹次方程和二次方程。
印度數學在幾何方面進步不大,但在三角學方面貢獻很大。這是古印度人熱衷於研究天文學的副產品。比如他們的計算中用到了三個三角量:壹個等價於當前的正弦,壹個等價於余弦,壹個是正向量,等於1?Cosa,已經不用了。他們已經知道三角量之間的壹些關系。比如sin2α+cos2α=1,cos (90-α) = sinα等。,還利用半角表達式計算了壹些特殊角度的三角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