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背景:
中國和越南兩國山水相連,睦鄰友好源遠流長。中國人民對越南人民的抗法、抗美救國戰爭曾提供了無私的巨大援助,為越南人民爭取獨立解放鬥爭的勝利做出過犧牲。但是,越南政府在結束抗美戰爭、實現國家統壹後,把維護和平、主持正義的中國看成它推解決爭端。但越南政府視克制忍讓為軟弱可欺,對中國的挑釁和入侵活動不但沒有收斂,反而不斷加劇。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和中***中央軍事委員會作出了自衛還擊的決定。
從1979年2月17日起,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部隊在廣西、雲南兩個方向進行有限度的自衛還擊作戰。參戰的步兵、炮兵、坦克兵等部隊,在人民群眾支援下,奮勇作戰,擊退了入侵的越軍,並克服山高、林密、路窄、溝深、洞多等艱難險阻,突入越南邊境幾個地段淺近縱深20~40公裏,迅速摧毀了越南針對中國構築的各種軍事設旋,給予越軍幾個正規師和壹些地方部隊以沈重打擊。至3月5日,中國邊防部隊推進到諒山、高平、老街等省城和20多個邊境城鎮、要點。
中國政府方面聲稱“上述種種舉動威脅了中國的邊境安全和影響了東南亞的局勢穩定”。而當時國際上大部分西方國家認為越南應從柬撤軍,中國則應從越南撤軍(實際上中國在壹個月後從越南撤軍,而越南仍通過傀儡政權維持對柬占領,長期拒不撤軍)。而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認為是中國侵略了越南,亞洲大部分國家如日本、印度和蒙古等國也要求越南停止侵略柬埔寨而中國也應自越南撤軍。
戰爭過程:
第壹階段
1979年2月17日~1979年2月26日
中國東線部隊攻克高平、同登,西線部隊攻克老街、柑塘,向越南境內突進了20-50公裏。越軍采取地方部隊和公安、民軍在邊境壹線節節抵抗,主力步兵師實施機動作戰的戰術,以空間換時間,與中國軍隊進行周旋。因其兵力火力不足,戰術保守,雖然給中國軍隊造成了較大傷亡,但仍抵擋不住,重要戰略城鎮紛紛陷落。
第二階段
1979年2月27日~1979年3月5日
中國東線部隊攻占諒山、廣淵,西線部隊攻占沙巴、封土、鋪樓,完成了預定作戰任務,隨即中國政府宣布從越南開始撤軍。
第三階段
1979年3月6日~1979年3月16日
中國軍隊邊清剿邊撤退,同時炸毀越北境內的重要軍政設施並擄獲當年支援給越南的大量物資。越軍從柬埔寨戰場調回部分軍隊保衛河內,但其不敢和中國軍隊決戰,只能遠遠尾隨中國撤退部隊。在撤軍過程中,有少數中國部隊遭到越南地方部隊和武裝民軍襲擊,造成了壹定損失。3月16日,中國軍隊全部撤回了國境內,戰爭結束。
戰後影響:
戰爭的影響是持久的,尤其是對越南方面來說。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撤退回中國的過程中回收了此前援助越南的物資,並使越南的村莊、公路、鐵路遭到嚴重破壞。
邊界沖突持續了整個八十年代,包括1984年老山戰役、兩山輪戰等。1999年,經過多年談判,中國和越南簽署了邊界條約,但具體分界線仍然被保密。這次的條約中包含了較小的邊界調整,壹些土地被歸還給中國。越南官方媒體報道新邊界事實上於2001年8月左右實施。
中越戰後越南並未收斂中越在邊境上的摩擦依舊頻繁,開啟了往後長達十年的中越邊境戰爭。中越兩國海軍於1988年還在南沙群島海域爆發了軍事沖突,中國海軍由此收復了南沙六個島礁。
因為中越交惡的影響,在越的華裔持續受到越南當局的歧視並被迫移民。他們之中很多人被迫成為船民逃難,而最終移居到澳洲、歐洲或北美的其他亞裔社區,也有部分華裔回到中國境內定居。
戰爭的影響仍在持續著,特別是在越南。今天越南仍然維持著世界上較為龐大的陸軍規模,其中的壹些原因就是出於對中國的擔憂。時至今日,越南依然視中國為其最大威脅。1979年的戰爭雙方並沒有因為此戰解決實際的邊界問題,反而使沖突進壹步擴大化。其後,柬埔寨的紅色高棉政權也正式開始退出歷史舞臺,老撾則長期與越南關系親密。
此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1962年中印戰爭之後最後壹次較大規模的對外戰爭,通過此戰,中國軍方領導層發現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實力已經與當年拉開距離。此後,中國軍方開始了逐步的現代化建設,從建國初期的建軍路線中逐漸擺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