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外匯行情大全網 - 外匯開戶 - 給我幾個關於金錢的事例,急需!麻煩!

給我幾個關於金錢的事例,急需!麻煩!

第壹課神奇的貨幣

壹、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1、貨幣的本質

(1)、商品的含義: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凡是商品首先必須是勞動產品,如果不是勞動產品,就不能成為商品。其次,勞動產品必須用於交換才是商品,如果不用於交換,也不能成為商品。)

(2)、貨幣的產生: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壹定階段的產物。(壹般等價物就是從其他商品中分離出來,可以和其他壹切商品相交換並表現其他壹切商品價值的商品。) (3)、貨幣的本質: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壹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的本質就是壹般等價物。)

(4)、貨幣的兩種基本職能: ①價值尺度:是以貨幣作為尺度來表現和衡量其他壹切商品價值的大小。(不需現實貨幣,只需觀念的貨幣) ②流通手段:貨幣允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現實的貨幣)

(5)、紙幣:①貨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強制全用的貨幣符號。(紙幣具有面值,而無價值。)②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實際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國家有權發行紙幣,但不可以任意發行紙幣,紙幣的發行必須遵守貨幣流通規律。國家有權規定紙幣的面值,但不可能規定紙幣的實際購買力。)

二、信用工具和外匯

1、經濟的兩種結算方式:壹種是現金結算(即用紙幣來完成貨幣的友付行為);壹種是轉賬結算(即收付雙方通過銀行轉賬來完成貨幣的收付行為)。

2、信用工具的種類

(1)、信用卡:信用卡是銀行對資信狀況較好的客戶發行的壹種信用憑證。(它能減少現金的使用,簡化收款手續,節省交易費用,方便購物消費,增強消費安全,給持卡人帶來極大便利)。

(2)、支票和匯票 ①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憑證,是出票人委托銀行等金融機構見票時無條件支付壹定金額給受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據。在我國支票分為轉賬支票和現金支票兩種。(轉賬支票適用於同城轉賬結算)②匯票是由出票人簽發,委托付款人在見票時或者在指定日期,無條件支付確定的金額給收款人或者持票人。匯票主要有電匯和信匯兩種形式。(匯票主要用於外埠結算)

3、外匯:外匯是指以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

(1)匯率的含義及外匯匯率升跌:匯率又稱匯價,是兩種貨幣的兌換比率。(若壹定的單位的外幣數額多於前期,則說明外幣幣值上升或本幣幣值下跌,叫做外匯匯率上升;反之,如果要用比原來較少的本幣即能兌換到同壹數額的外幣,這說明外幣, 說明外幣幣值下跌或本幣幣值上升,叫做外匯匯率下跌,即外幣的價值與匯率的漲跌成正比。)

(3)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的意義: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即對內保持物價總水平穩定,對外保持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穩定,對實現擴大就業、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有利於按國家和地區以及世界經濟和金融的穩定。

本課設計意圖

壹、 教育教學目標

(壹)、知識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識記的知識 (1)貨幣的本質是壹般等價物。 (2)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3)價格的定義。 (4)紙幣是國家發行、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 (5)經濟往來結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匯票。 (6)外匯和匯率的含義。

2、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的知識 (1)物物交換的困難與貨幣產生的必然性。 (2)貨幣為什麽能夠充當價值尺度。 (3)執行價值尺度職能的貨幣與執行流通手段職能的貨幣有何不同。 (4)商品流通的定義及其公式。 (5)紙幣與金屬貨幣的聯系和區別。 (6)紙幣發行的規律。 (7)各種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範圍。 (8)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的意義。

3、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初步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的問題

(1)聯系現實生活中人們對貨幣的不同看法,從貨幣的本質和基本職能的角度,說明應當如何正確地對待金錢。

(2)運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知識,聯系實際談談信用工具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以及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

1、從具體材料入手,引導學生在大量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出貨幣產生的必然性、貨幣的本質和職能,實現對貨幣的科學認識,使學生逐步學會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通過簡要說明紙幣的含義和作用,使學生懂得制造假幣是違法行為,並了解與人民幣相關的知識,提高鑒別假鈔的能力。

3、通過演繹信用卡、支票、匯票等幾種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學生感受現代經濟生活中學會正確使用信用工具的好處,增強學生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商品貨幣觀念,既要認識到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錢,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分析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職能;解釋幾種常見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錢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的意義。

本課教學內容分析

壹、教學提綱

框題: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目題:貨幣的本質

1、商品交換需要貨幣。

2、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壹定階段的產物。

3、物物交換的困難和壹般等價物的產生。

4、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壹般等價物的商品。

目題:貨幣的基本職能

1、價值尺度 (1) 價值尺度的含義。 (2) 貨幣為什麽能夠充當價值尺度。 (3) 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4) 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只需要觀念上的貨幣。

2、 流通手段 (1) 流通手段的含義。 (2) 商品流通的含義和公式。

3. 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只能是現實的貨幣。

4、貨幣的其他職能: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

目題:紙幣

1、紙幣的產生及紙幣的含義。

2、紙幣發行量的確定。

3、紙幣的優點。

4、紙幣的正確使用。

框題:信用工具和外匯

目題:信用工具

1、結算方式。

2、信用卡。 1) 信用卡的含義。 (2) 信用卡的優點。 (3) 信用卡的使用。

3、 支票。 (1)支票的含義。 2)支票的種類:轉帳支票和現金支票。

4、匯票的含義、種類和優點。

目題:外匯

1、外匯的含義 2、匯率的含義 3、人民幣外匯牌價 4、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的意義。

二、結構分析及教學建議

(壹)本課的邏輯結構

第壹單元“生活與消費”旨在從學生最熟悉的生活、消費領域入手,使學生逐步認識貨幣、價格和消費等常見的經濟現象。第壹課“神奇的貨幣”就自然成為本單元的開始。

根據課程標準,第壹課的教學內容設計為兩個框題。

第壹框題: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本框題分為三個目題

第壹目題:貨幣的本質 這壹部分的邏輯順序是:購買商品需要貨幣——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壹定階段的產物——為了克服物物交換的困難必然出現壹般等價物——貴金屬充當壹般等價物就是貨幣——貨幣的本質是壹般等價物。

第二目題:貨幣的基本職能 這壹部分的邏輯順序是: 貨幣的壹個基本職能是價值尺度——價值尺度是指貨幣作為衡量其他壹切商品價值大小的職能——用壹定數量的貨幣表現商品價值就是價格——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只需要是觀念上的貨幣。 貨幣的另壹個基本職能是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指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就是商品流通(商品——貨幣——商品)——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只能用現實的貨幣——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受貨幣流通規律支配。 此外,貨幣還具有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等職能。

第三目題:紙幣 這壹部分的邏輯順序是: 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可以用貨幣符號來代替——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紙幣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紙幣具有比金屬貨幣更多的優點——制造假幣是違法行為——要愛護和正確使用人民幣

第二框題:信用工具和外匯

本框題分為兩個目題

第壹目題:信用工具 這壹目題的邏輯順序是: 現代經濟往來結算常用的信用工具有信用卡、支票和匯票等——信用卡是銀行對資信良好的客戶發行的信用憑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憑證,包括轉帳支票和現金支票兩種——匯票是外埠結算時的支付憑證

第二目題:外匯 外匯是用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匯率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人民幣外匯匯率是用100單位外幣兌換的人民幣來表示——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有重要意義

(二)探究活動的設計意圖和操作建議

第壹框題: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第壹目題:貨幣的本質 此目設計了3個探究活動。

第壹個探究活動,是為了引出本課的重要知識點而設計的,***有兩問。其中第壹問從關於貨幣的傳說切入話題,告訴學生貨幣既不是天神創造的,也不是聖賢發明的。第二問著重引起學生對本框重點——貨幣本質的關註。建議在課堂內進行這壹活動。

第二個探究活動,提出了兩個問題。第壹問要求學生由表及裏,從表面上各不相同的商品中歸納出它們的***同特征:勞動產品。第二問要讓學生對商品有壹個更全面的認識: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才能稱為商品。

第三個探究活動,為了使學生理解物物交換的困難,提出了三個問題。第壹問告訴學生市場上要出賣產品的人數有3個。第二問告訴學生賣咖啡的人和有紅珍珠的人能夠成交。第三問告訴學生圖示中所有的人都不能成交。可以采取課堂討論的形式。

第二目題:貨幣的基本職能 此目設計了4個探究活動。

第壹個探究活動,只有壹問,讓學生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這些含有單位的數量,表現的是商品的價格。

第二個探究活動,只提出壹問,告訴學生在賣和買兩個相互銜接的階段中,貨幣發揮了流通手段職能。

第三個探究活動,***有兩問。第壹問是要使學生明白,在商品經濟中,商品所有者的商品能否賣出去,關系著商品所有者的生死存亡。第二問要告訴學生,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必須是現實的貨幣,而不能是觀念上的貨幣。

第四個探究活動,只提出壹問,目的是讓學生清楚流通中的貨幣量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受貨幣流通規律的支配。

第三目題:紙幣 此目設計了1個探究活動。這裏提出兩問。第壹問從學生熟悉的電視劇引入,告訴學生,這些人物是用金銀鑄幣購物的。第二問旨在讓學生明白:與金屬貨幣相比,紙幣具有制作成本低,更易於保管、攜帶和運輸等優點。

第二框題:信用工具和外匯

第壹目題:信用工具 此目設計了4個探究活動。

第壹個探究活動只有壹問。旨在告訴學生與現金消費相比,信用卡消費更加簡便、實用、高效和安全。

第二個探究活動,***有三問。第壹問是為了讓學生註意信用卡的使用。第二、三問可在同頁的相關鏈接中找到答案。

第三個探究活動***有二問。第壹問中小張領到的票據是現金支票。第二問告訴學生,小張拿這張支票可到支票開戶銀行領到現金。

第四個探究活動只有壹問,主要提醒學生註意匯票的作用。

第二目題:外匯

此目設計了2個探究活動。

第壹個探究活動只提出壹問,要告訴學生:去歐洲旅遊,在那裏不能用人民幣購物、付費,而必須用人民幣兌換外匯。

第二個探究活動是為了讓學生認識人民幣外匯牌價,***提出兩問。第壹問告訴學生:4月9日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是821·4800元,日元的匯率是7·6987元。第二問告訴學生:美元的匯率升了,日元的匯率降了。

本課重點、難點分析

壹、重點問題分析

1.貨幣的本質 準確理解貨幣的本質是把握本課知識的基礎和關鍵,是聯結本課其他知識的紐帶。在商品交換的長期發展過程中,金、銀具有體積小、價值大、質地均勻、容易分割、便於攜帶和長久存放等特點,金、銀固定地充當壹般等價物,就產生了貨幣,具備了壹般等價物所具有的功能。因此,貨幣的本質就是壹般等價物,貨幣的職能是貨幣本質的體現。也正因為這樣,貨幣出現以後,壹切商品的價值都由貨幣來表現,壹切商品和服務首先都要與貨幣相交換。在商品經濟社會,壹個人手中擁有貨幣,就可以購買到他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務。這樣,貨幣成了社會壹般財富的代表,成了壹種特殊的社會力量。於是,在人們眼裏,貨幣蒙上了壹層神秘的面紗,具有某種神秘的力量,由此也產生了對貨幣的各種不正確觀念(如拜金主義、金錢萬惡論等)。

要準確理解貨幣的本質這壹重點知識,需要掌握以下點:

(1)等價物的含義。在商品的價值關系中,壹個商品充當表現其他商品價值的材料而能夠同另壹個商品直接交換,它就處於等價形式上,也稱等價物。在價值關系中,等價物起被動作用。在價值關系中,處於等價物地位的商品,有壹種特殊屬性,它是價值的直接存在形式,它的物品量直接表現為價值量。

(2)壹般等價物的含義。壹般等價物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可以直接和其他壹切商品相交換並表現其他商品價值的商品。理解這壹概念,主要應把握三層含義:第壹,它首先是壹種商品,是某壹市場上人們比較認同、樂意接受的(教材中出現的實物貨幣通常指的就是這壹層次上的含義)。第二,它自身有壹個演化的過程:由笨重到輕便;由難以保存、分割到易於保存、分割。根據這些要求,最適宜充當壹般等價物的是貴金屬金和銀。第三,金銀固定地充當壹般等價物,就是貨幣。貨幣的本質是壹般等價物。

(3)貨幣的含義和本質。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壹般等價物的商品(教材出現的金屬貨幣指的就是這壹含義)。貨幣的本質就是壹般等價物。貨幣是壹種商品,但與其他商品不同,是壹般等價物,是可以和其他壹切商品相交換的商品;貨幣和其他壹般等價物又有不同,只有當貴金屬用來固定充當壹般等價物時,才標誌貨幣的正式產生。

(4)貨幣與其他壹般等價物的關系。貨幣和其他壹般等價物都是商品,在本質上是壹致的,都可以直接和其他壹切商品相交換並表現其他商品價值。但貨幣與其他壹般等價物又有區別,表現在:①產生時間不同,其他壹般等價物出現的時間比貨幣早。②特征不同,如貨幣價值比較大,用較少的物品能進行較大量的交換;易於分割,分割之後既不會減少價值,又給交換帶來方便;易於保存,不會因為保存時間的長短而使價值發生變化;便於攜帶,以便在較大的範圍內進行交易。其他壹般等價物各自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上述某些特征,但也存在不足之處。③貨幣是固定地充當壹般等價物,其他壹般等價物不是固定地充當壹般等價物。

2.貨幣的基本職能 貨幣的基本職能是本課知識的核心。現實經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貨幣,不了解貨幣的職能,就無法真正懂得貨幣,就無法適應經濟生活的需要。

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在這裏,“基本”是指這兩個職能是從貨幣產生時就有的,貨幣的其他三個職能:貯藏手段職能、支付手段職能以及世界貨幣職能都是在這兩個基本職能基礎上派生出來的。講解貨幣的職能應重點放在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這兩個基本職能上。

(1)價值尺度職能。 ①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是指貨幣作為衡量其他壹切商品價值大小的尺度的職能。教學時,要強調“壹切”二字,如果不是衡量壹切商品價值,而是壹個或幾個,那就不是貨幣,只是等價物。

②貨幣之所以能具有價值尺度職能,是因為貨幣本身是商品,也有價值。

③價值尺度與價格的關系。這是壹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壹般來說,貨幣產生以後,壹切商品的價值都由貨幣來表現,商品價值量的大小就表現為貨幣的多少。對貨幣來說,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職能,而對商品價值而言,就表現為商品的價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④價值與價格的關系。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壹般情況下,商品價格的高低與商品本身價值的大小成正比,與貨幣本身的價值成反比。 ⑤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只要觀念上的貨幣即可,並不需要現實的貨幣。

⑥貨幣充當價值尺度,自身必須確定壹個計量單位,即貨幣單位。

(2)流通手段。

①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是指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這壹職能又叫購買手段職能。

②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關系。這也是壹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流通手段強調的是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強調的是商品如何進行 交換。

③初期的商品交換與商品流通的關系。初期的商品交換是直接的物物交換,可用公式表示為:商品-商品。貨幣出現後,交換就以貨幣為媒介,這種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為:商品-貨幣-商品。兩者的區別表現為:

第壹,前者是直接的物物交換,用公式表示為:商品-商品。後者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用公式表示為:商品-貨幣-商品。

第二,前者在貨幣產生前就存在;後者則是在貨幣產生後出現。

第三,前者買、賣是同時進行的,雙方滿意就可成交;後者買和賣在時間上、空間上是分離的。

④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必須是實實在在的貨幣,而不能只是觀念上的貨幣。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是受壹定規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價格總額和貨幣的流通速度所決定的。

3.紙幣 紙幣代替金屬貨幣以後,人們通常把流通中的紙幣稱之為貨幣。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人們接觸到的貨幣,主要是紙幣,因此,掌握有關紙幣的知識,才能更好參與經濟生活。

(1)紙幣的含義。紙幣是國家強制發行、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紙幣本身沒有價值,它只是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這裏要強調兩點。壹是由國家發行的。如果不是本國國家發行的,就不是法定貨幣,而是偽幣假幣,在市場上不能流通。制造假幣的行為在各個國家都是犯罪行為。二是國家現在正在強制使用的。國家以前強制使用的而現在不再強制使用的,則不能在市場上流通。這兩方面是缺壹不可的。

(2)紙幣與鑄幣相比的優點。第壹,紙幣印刷成本比金屬貨幣鑄造成本低得多;第二,紙幣避免了鑄幣在流通中的磨損,可以防止貴金屬的無形流失;第三,紙幣比金屬貨幣更容易保管、攜帶和運輸。

(3)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國家有權發行紙幣,但不能任意發行任何數量的紙幣。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數量為限度,如果不相符,則可能出現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經濟現象,勢必會影響人們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經濟秩序。

①通貨膨脹指的是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現象,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是導致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之壹。壹定要註意:通貨膨脹的產生原因很多,不僅僅與紙幣的發行量太多有關,也與其他因素有關(如,成本上升、總需求太大)。 ②通貨緊縮是壹種與通貨膨脹相反的經濟現象,表現為社會需求不足、物價水平疲軟或下跌。流通中貨幣相對不足會引發通貨緊縮現象,導致商品零售價格出現持續負增長,從而導致企業生產能力過剩,生產經營者不敢投資,消費者不敢花錢,銀行金融機構不敢貸款等現象,整個經濟處於長期蕭條的狀況。

二、本課難點分析

1.外匯

(1)外匯的含義及其內涵。外匯是指以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間結算的支付工具。外匯是壹種以外幣表示的金融資產,既可用於國際支付,還能兌換成其他形式的外幣資產。外匯是壹個國家寶貴的戰略資源,對於保障進口,應對國際經濟金融危機都有重大的作用。外匯儲備是壹個國家國際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用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償還對外債務等。

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外匯的定義: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國庫券、長短期政府債券等形式所保存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

1996年2月,國務院公布的《中華人民***和國外匯管理條例》第壹章第三條規定:“本條例所稱外匯,是指下列以外幣表示的可以用作國際清償的支付手段和資產:①外國貨幣,包括紙幣、鑄幣;②外幣支付憑證,包括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③外幣有價證券,包括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票、息票等;④特別提款權、歐洲貨幣單位(歐元現已取代歐洲貨幣單位);⑤其他外匯資產。

(2)外匯的特征。①以外國貨幣表示;②可自由兌換。(充分可兌換是指對經常項目沒有任何限制,資本項目的管制也較寬松;受限制的可兌換是指在經常項目上對居民有限制,對非居民無限制,對資產項目原則上管制;不可兌換是指對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都管制。)

(3)外幣與外匯。外幣與外匯是兩個既相聯系、又有區別的範疇。首先,外匯包括外幣,但外匯不等於就是外幣。外匯中還包括其他內容,外匯的主要內容是外幣支付憑證。其次,外匯包括外幣,但外匯並非都是外幣。通常情況下,只有可以自由兌換的外幣才是外匯,因為外匯的實質是國際支付手段,如果某種貨幣不能自由兌換,它就不能成為國際支付手段。此外,在理解“外匯”這壹概念時,還應註意其中的債券內涵。持有外匯意味著對外匯發行國擁有債權。持有外匯過多,壹方面意味著國際支付能力強和有可能對外匯發行國施加影響,另壹方面則意味著大量該由本國享受的資源,被借給外國利用,並要承擔外匯貶值的風險。

2.匯率

(1)匯率的含義。匯率又稱匯價,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它是在使用外匯時必須與本國貨幣折算而產生的。

(2)匯率標價的兩種方式。

①直接標價法 直接標價法,是以壹定單位的外國貨幣為標準來計算應付出多少單位本國貨幣。就相當於計算購買壹定單位外幣所應付多少本幣,所以又叫應付標價法。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目前都采用直接標價法。

在直接標價法下,若壹定單位的外幣折合的本幣數額多於前期,則說明外幣幣值上升或本幣幣值下跌,叫做外匯匯率上升;反之,如果要用比原來較少的本幣即能兌換到同壹數額的外幣,這說明外幣幣值下跌或本幣幣值上升,叫做外匯匯率下跌,即外幣的價值與匯率的漲跌成正比。

②間接標價法 間接標價法又稱應收標價法。它是以壹定單位的本國貨幣為標準,計算應收若幹單位的外國貨幣。在國際外匯市場上,歐元、英鎊、澳元等均為間接標價法。

在間接標價法中,本國貨幣的數額保持不變,外國貨幣的數額隨著本國貨幣幣值的對比變化而變動。如果壹定數額的本幣能兌換的外幣數額比前期少,這表明外幣幣值上升,本幣幣值下降,即外匯匯率上升;反之,如果壹定數額的本幣能兌換的外幣數額比前期多,則說明外幣幣值下降、本幣幣值上升,即外匯匯率下跌,即外幣的價值和匯率的升跌成反比。 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之間存在著壹種倒數互換關系。

(3)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和匯率的作用。匯率是聯結國內外市場的壹條重要紐帶。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有:外匯的供給與需求(即供求關系);通貨膨脹(或緊縮)率的差異;經濟增長率;利率水平;國家貨幣當局的幹預與管制;市場預期;外匯投機活動等。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之下,本國貨幣(註意:這裏指市場上代替金屬貨幣流通的紙幣)發生貶值或升值兩方面的變動。匯率同稅收、財政、利率等壹樣是壹個重要的經濟調節杠桿。它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國際貿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通過升高或降低匯率來調節進出口貿易;可以影響國際資本的流動方向和數量;可以影響國內物價水平;影響外匯儲備的實際價值。

(4)對貨幣升值的具體分析:壹個國家的貨幣升值(上浮)後,同量的這種貨幣能比以前換取更多的他國貨幣,買到更多他國的商品。同時,這種貨幣的信譽及這個國家的國際經濟地位也將隨之提高。盡管有這些好處,但壹般講,國家不會輕易將其貨幣升值,因為這會給壹個國家帶來壹些嚴重後果。

如: ①貨幣升值後,出口商品價格隨之提高,進口商品價格相應降低,這會導致出口減少,進口增加,對國際收支產生不利影響。

②貨幣升值,使壹國的對外貿易環境惡化,造成國內生產下降,失業增加,國內矛盾加劇。

③本國貨幣的升值,使這個國家的外匯儲備或從外國調回的資金,折成本國的貨幣計算,也相應減少。 西方發達國家,壹般輕易不選擇將本國貨幣升值。我國也不例外。

(5)對貨幣貶值的具體分析:

①對國際收支的影響 首先對出口收入有影響:壹國貨幣貶值通過降低本國商品相對外國商品的價值,使國外的居民增加對本國產品的需求,本國居民減少對外國產品的需求,從而有利於本國的出口,減少進口;外國貨幣購買力相應提高,貶值國商品、勞務、交通、住宿等費用相對便宜,有利於吸引外國遊客,擴大旅遊業發展;其次對國際資本流動也有影響,如果貶值趨勢不斷發展,那麽人們將會把資金從本國轉移到其他國家,引起資金外流。

②對國內經濟的影響 貶值後,壹國的貿易收入往往會得到改善。貶值後,可以增強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有利於本國企業“走出去”;貶值對物價也有影響:壹是出口擴大,引起需求拉動型物價上升;二是通過提高國內生產成本推動物價上升,貨幣貶值對物價的影響會逐漸擴大到所有商品,引起全社會供求不平衡,甚至導致通貨膨脹。

  • 上一篇:哥特集團外匯
  • 下一篇:工行上海賬戶接收境外匯款的路徑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外匯行情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