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平價理論
利率平價理論(Rate Parity),認為兩個國家利率的差額相等於遠期兌換率及現貨兌換率之間的差額。
利率平價理論主張,兩國間相同時期的利率只要有差距存在,投資者即可利用套匯或套利等方式賺取價差,兩國貨幣間的匯率將因為此種套利行為而產生波動,直到套利的空間消失為止。依據利率平價理論,兩國之間利率的差距會影響兩國幣值水平及資金的移動,進而影響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的差價。二者維持均衡時,遠期匯率的貼水或升水應與兩國利率的差距相等,否則將會有無風險套匯行為存在,使其恢復到均衡的狀態。
這個理論由凱恩斯和愛因齊格提出。
利率平價理論面臨的挑戰
利率平價理論對新興市場危機的解釋能力分析。由於新興市場的金融危機涉及大量國際資本進入或離開壹國金融市場,直接驗證了利率平價理論的解釋力。從新興市場危機的 質看,貨幣危機導火索是短期國際遊資的投機性炒作,而投機商決定資本投向的依據是股票、債券和貨幣等金融資產的價格或收益率,由於資產價格與利率水平之間具有負相關的關系,而且投資收益涉及的貨幣兌換也會受到匯率水平的影響,反映在金融市場上。投資決策的依據實際上是利率、匯率以及由利率平價之問的聯動關系。